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改善槲皮素的水溶性,将其制成硫酸酯钠盐,在模拟人体胃液(pH3.0.37℃)的条件下,通过测定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阻断率、NO2-的形成量和清除率,研究槲皮素-7-硫酸酯钠体外时亚硝化反应的抑制活性;以血清谷丙转氨酶为测定指标,通过动物试验考察槲皮素-7-硫酸酯钠体内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7-硫酸酯钠可明显阻断亚硝胺的化学合成.其最大阻断率为85.71%;时亚硝酸钠具有较好的清除活性,最大清除率为75.25%;其对硝酸盐还原酶还原NO3-为NO2-的抑制率达52.9%.体内阻断亚硝胺合成试验中,槲皮素-7-硫酸酯钠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2.
槲皮素-锌(Ⅱ)配合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槲皮素的水溶性,将其制成锌(Ⅱ)配合物,测定了槲皮素-锌(Ⅱ)配合物对四种自由基——DPPH·、·OH自由基、O-2·自由基以及烷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同VC、BHT进行了比较。并通过体内实验,测定其在小鼠体内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0.05~1.2mg/mL),槲皮素-锌(Ⅱ)配合物对DPPH·、·OH自由基、O-2·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0.51%、85.65%和79.81%;其对烷基自由基的抑制率为82.67%,且其抗氧化活性强于VC和BHT。小鼠体内的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槲皮素-锌(Ⅱ)配合物在高剂量时具有最大抗氧化力,为12.7980±0.9131单位/mL血清。结果表明,槲皮素-锌(Ⅱ)配合物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槲皮素的水溶性,将其制成锌(Ⅱ)配合物,测定了槲皮素-锌(Ⅱ)配合物对四种自由基——DPPH·、·OH自由基、O-2·自由基以及烷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同VC、BHT进行了比较。并通过体内实验,测定其在小鼠体内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0.05~1.2mg/mL),槲皮素-锌(Ⅱ)配合物对DPPH·、·OH自由基、O-2·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0.51%、85.65%和79.81%;其对烷基自由基的抑制率为82.67%,且其抗氧化活性强于VC和BHT。小鼠体内的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槲皮素-锌(Ⅱ)配合物在高剂量时具有最大抗氧化力,为12.7980±0.9131单位/mL血清。结果表明,槲皮素-锌(Ⅱ)配合物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4.
Zn(Ⅱ)-大豆多肽配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脂豆粕为原料,确定用木瓜蛋白酶制备大豆多肽的酶解工艺条件,并初步明确大豆蛋白酶解产物与锌(Zn)发生配合作用生成锌-多肽配合物的技术条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达到最大水解度的工艺条件是DH为8.0,水解温度为55 ℃,水解时间为120 min,E/S为300 U/g;影响配合反应及配合物得率、锌配合率的技术条件是多肽与锌的质量比为3:1,pH6.0,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0 min. 相似文献
5.
探究了木犀草素与锡(Ⅱ)配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制备木犀草素-锡(Ⅱ)配合物以作进一步的活性研究.以木犀草素与锡(Ⅱ)配位反应生成的配合物在乙醇溶液中吸光度大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法探讨了配位反应溶液pH、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液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的影响,并探究配合物的UV-Vis特征.结果表明,最佳的合成条件为溶液pH4.5,木犀草素与氯化亚锡的物质的量比为1∶2.5,反应液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5h.反应溶液pH对配合物的生成影响最显著,反应时间次之,原料物质的量比较小,温度影响最小.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了木犀草素-锡(Ⅱ)配合物,产率为75.14%.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制的壳聚糖-Zn亲和层析介质对罗非鱼蛋白多肽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与Zn~(2+)有较强配位作用的亲和肽,并研究Zn~(2+)与亲和肽的配位作用动力学及形成配合物的结构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紫外及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肽-锌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壳聚糖-Zn亲和介质能够实现从罗非鱼蛋白酶解产物中选择性筛选分离出与Zn~(2+)有较强配位作用的亲和肽;多肽原液、TP_1组分、TP_2组分与Zn~(2+)通过配合反应形成肽-锌配合物的锌含量分别为8.533%、1.700%、16.87%;所得亲和肽与Zn~(2+)具有较强配位作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1.005×10~6,并分析了肽-锌配合物的基本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食品工业科技》2013,(09):246-249
探究了木犀草素与锡(Ⅱ)配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制备木犀草素-锡(Ⅱ)配合物以作进一步的活性研究。以木犀草素与锡(Ⅱ)配位反应生成的配合物在乙醇溶液中吸光度大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法探讨了配位反应溶液pH、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液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的影响,并探究配合物的UV-Vis特征。结果表明,最佳的合成条件为溶液pH4.5,木犀草素与氯化亚锡的物质的量比为1∶2.5,反应液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5h。反应溶液pH对配合物的生成影响最显著,反应时间次之,原料物质的量比较小,温度影响最小。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了木犀草素-锡(Ⅱ)配合物,产率为75.14%。 相似文献
8.
美味牛肝菌多糖锌配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美味牛肝菌多糖锌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FAAS)测得配合物中锌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硫酸锌浓度0.45 mol/L,多糖浓度0.9 g/m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 h,制备的牛肝菌多糖锌配合物中锌含量为2.643 2 μg/g.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索罗非鱼多肽- 锌配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并通过动物实验测试其生物活性。方法:比较影响蛋白多肽与锌发生配合反应的因素,筛选适宜工艺条件,采用光谱法对配合物结构进行初步鉴定,并以小鼠为动物实验对象,选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确定配合物的体内外生物活性。结果:蛋白多肽- 锌配合物制备的适宜工艺条件为pH5.0、温度80℃、蛋白质的水解度15%、多肽与Zn 的质量比为4:1,制备配合物的得率约为54%、Zn 的配合率为55%,配合物中锌含量为6.5 × 104mg/kg;配合物的光谱特征峰证实多肽与Zn2+ 生成了一种新型配合物;配合物能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提高小鼠肝组织匀浆中SOD 和肾组织中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并对体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效果。结论:多肽与Zn2+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配合作用生成多肽- 锌配合物,该配合物具有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清除氧自由基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12.
在模拟人体胃液的条件下,通过测定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阻断率、NO2-的形成量和清除率,研究了黑大豆种皮花色苷(BSCA)体外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活性;以血清谷丙转氨酶为测定指标,通过动物试验考察了BSCA体内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BSCA能明显阻断亚硝胺的化学合成,其最大阻断率为85.9%,对亚硝酸钠具有较好的清除活性,最大清除率为70.4%;其对硝酸盐还原酶还原NO3-为NO 2-的抑制率可达53.7%。体内阻断亚硝胺合成的实验中,BSC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SCA对亚硝胺的体内外合成均具有较强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天然植物成分体外模拟胃液清除亚硝酸钠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常见的12种天然植物中,筛选出清除亚硝酸钠和阻断亚硝胺效果均佳的四种原料,在体外模拟胃液(pH3.0、37℃)的条件下探讨其清除率及阻断率剂量效应关系和速度关系。结果表明:在体外模拟胃液的务件下,绿茶对亚硝酸钠的清除率最大(91.80%),大蒜对亚硝胺的阻断率最大(64.15%)。亚硝酸钠的清除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各自增幅不同,其中大蒜的增幅最大(95.80%)。四种天然植物成分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与其浓度亦呈正相关关系,增幅最大的是绿茶(26.40%)。四种天然植物成分清除亚硝酸钠和阻断亚硝胺合成的速度趋势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不同贮藏蔬菜中亚硝酸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研究以大白菜、甘蓝、白萝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室温、低温、腌制三种贮藏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室温、腌制两种贮藏方法的初期都出现“亚硝峰”。形成“亚硝峰”的原因依贮藏方法而异,室温贮藏蔬菜中“亚硝峰”的形成是由于采摘后菜体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增强导致蔬菜内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腌制贮藏蔬菜中“亚硝峰”的形成是由于发酵过程中杂菌所致。腌制菜中“亚硝峰”的峰值大大高于室温贮藏,并超过FAO/WUO规定的ADI值,腌制后期亚硝酸盐含量在安全食用范围。室温、低温贮藏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最高值小于ADI值,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6.
核桃体外清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核桃体外清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模拟胃液(pH3.0、37℃)的条件下,1%核桃汁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和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分别为14.72%和63.11%。核桃清除亚硝酸盐的效果虽不及绿茶和大蒜,但核桃具有良好的抑制亚硝化效果,其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接近大蒜,较绿茶高。核桃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和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随pH不同而异,其中核桃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在胃液环境pH3.0中最高。核桃对亚硝酸的清除率和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与温度、核桃汁浓度均呈正相关。核桃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随时间变化很小;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1%核桃汁在30min时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高达55.85%。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不同方法制备的葵花籽多肽酶解物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葵花籽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葵花籽多肽(SSP)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无超声波协同的常规酶解方法相比,在超声波振荡功率120W、超声时间/间歇时间为3min/7min的条件下,用酸性蛋白酶水解葵花籽蛋白,分别可以提高水解度和多肽得率17.3%和16.2%。用此方法得到的酶解产物对亚硝化反应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对亚硝酸钠的最大清除率和对亚硝胺的最大阻断率分别达到84.5%和92.4%,其效果均优于VC和谷胱甘肽。 相似文献
20.
泡菜发酵过程中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泡菜进行自然发酵的过程中,无论是泡菜组织内的硝酸盐还原酶,还是卤汁中细菌菌体内的硝酸盐还原酶,两者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即由小逐渐增大,到发酵的第96小时达到最大值,然后迅速下降并维持一较低的水平。其中,泡菜组织内的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最大值为10μg/g,而卤汁中细菌菌体内的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最大值为8μg/g。同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结果表明,泡菜“亚硝峰”出现的时间与酶活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吻合,也是在发酵的第96小时。进一步测定发酵液的pH值、卤汁中菌落总数以及泡菜中硝酸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仅与卤汁中的细菌有关,与泡菜原料也有重要关系,为合理控制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