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5)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93-94
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经过发展中西方民族各自呈现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思维、历史文脉、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等,这些诸多的因素深刻的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总结和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组群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嵩 《华中建筑》2008,26(10):11-14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这份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使其与社会经济、文化整个发展相适应而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建筑的再利用对于我国正在大量进行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的保护开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依然面临理论的缺失与实践中的不足等种种问题。建筑再利用的概念与理论是在西方语境下提出的,适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实践上进行探索。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毛白滔 《山西建筑》2010,36(32):43-44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伦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及制度,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伦理精神和社会伦理秩序,以期对当代建筑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50年,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弹指一挥间。这50年,是中国建筑界迅猛发展、跌宕起伏的50年。在建筑风潮、政治导向、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建筑创作之路,程泰宁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程泰宁先生经历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碰撞,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阶级斗争,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曾经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的多重制约下,程泰宁先生立足当下、克服困难、把握时机,创作出一件件承载中国文化、符合当代审美的经典作品,在国内外建筑界赢得了美誉。  相似文献   

7.
梁颂衍 《福建建筑》1995,(2):17-19,29
中国建筑文化具有四千多年灿烂的历史,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直至清末,中国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激。在现代风格、材料与技术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在形式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仍未很好地融合于一体,探索出一条属于现代中国建筑发展之路,使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是本世纪末摆在中国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袁涵 《山西建筑》2011,37(22):12-13
分析了多元文化的现实背景,传统对建筑的影响以及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等原因,使得建筑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建筑历史的沿革,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做了些思考,以期为中国建筑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动态资讯     
正声音单霁翔(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建筑应反映现代精神面貌。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中国文化在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民族的传承性。中国当代建筑不能摒弃优秀传统文化而凭空发展,更不能将中国当代建筑的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时代建筑:谈建筑教育.首先是如何认识建筑/建筑学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和方式来自西方.建筑学的概念也不产自本土.这种体系和方式也曾多少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调整以适台中国的情况。在当代西方建筑和建筑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影响着人们对建筑/建筑学的认识。建筑/建筑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觉得建筑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12.
建筑类型学理论基本上是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许多东方国家的传统建筑空间中也存在着一些相对恒常的关系和秩序,以及标识和象征自己文化特色的特定物品。很多东方建筑师也在积极地提炼本地域、本民族中的优秀传统"原型"。不仅如此,很多西方建筑师在处理东方建筑问题时,也在努力寻求项目所在区域的传统"原型",以求更好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3.
庄旭 《广东建材》2008,(3):116-120
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建筑文化,受到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在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深化。本文介绍和讨论了在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并存的萌芽时期,在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岭南建筑风格的融合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在建国以后至今融合了西方先进建筑文化使岭南建筑成为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岭南建筑的系统成形及鼎盛时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描写褶子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和在西方当代建筑上的展现,揭示了褶子理论如何在当代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下,在差异性、社会化、新的建筑功能生产、新的空间认识等方面为西方当代建筑做出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华中建筑》2021,39(7)
在采用文化迁变的视角、把中国的一些当代建筑现象放在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历史时期中观察时,以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为轴心的运转机制为特征的镜像模式便显现出来。以地域性思潮为例,在通过这一模式追寻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中国建筑学也在不断地丰富自身。结合更早期的西方知识引进潮流,可以发现镜像模式在迭代中使建筑理念获得更新,从而影响建筑的物质形态,这个过程是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文中论述了东西方传统建筑在观念、发展趋势及对待自然上的两种不同态度,通过对比分析,着重阐述了中国与西方的传统建筑与自然在体量、空间发展方向、与外部空间形式及耐久性等五个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以及在近现代建筑文化中东西方双向交流融合的趋势,并提出了探索建筑生态和城市生态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传统建筑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与装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建筑装饰艺术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欧陆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也盛行起来,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上的柱式、山花、涡卷、铁花栏杆、花坛、线脚等等随处可见。我们既不一概反对在中国建筑领域采用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生搬硬套。本文通过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比较,想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建筑今天出现了"地方化"和"现代化"两种建筑文化倾向,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很难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途径,从"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辩正地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探索具有中国建筑传统内涵的现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固有文化、政治和生活的综合体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有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值得保存 ,也就是说要将祖先遗留的固有建筑文化加以整理 ,去粗取精搓揉在现代建筑中去 ,促使中国的新建筑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深圳的现代建筑应当有别于於西方 ,也应当不同於香港建筑 ,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时期发展起来的香港 ,所以它受英国影响颇多 ,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在香港有民族形式内涵的建筑不多。所以中国的建筑师们应当着重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内涵 ,也要研究西方建筑的优点 ,吸收它们的成就 ,力求创建有民族传…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缺失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蕴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当前,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我国建筑文化缺失很大,如何弥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