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轮古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主要采用掺稀油的方式进行开采,在实际生产中,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稀油需求量大、价值被拉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模拟自喷井举升的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水基降黏剂对轮古稠油乳化降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基降黏剂将黏度31 600mPa·s的掺稀稠油转变成黏度不超过400mPa·s的稠油拟乳状液,降黏率达到98.7%,降黏后的稠油拟乳状液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易于脱水。  相似文献   

2.
选用两种不同种类的降黏剂-水溶性降黏剂和油溶性降黏剂,分别测定其与塔河稠油采出液的油水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以及降黏效果。研究发现,水溶性降黏剂可以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油溶性降黏剂则主要影响界面剪切黏度。水溶性降黏剂利于形成油水乳状液,油溶性降黏剂可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并达到较好的降黏效果。此外,将两种降黏剂进行复配,在一定条件下复配体系的降黏效果及乳状液稳定性相对单一体系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稠油降黏剂的乳化机理,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利用微观孔隙级热采可视化物理模拟装置,借助图像采集系统,观察稠油在降黏剂体系注入过程中就地乳化而生成乳状液滴的过程。降黏剂与稠油界面之间的张力及降黏剂经高温降解的降黏率可作为热采用降黏剂的筛选指标。在低界面张力及驱替流体的扰动作用下,附着的剩余油与玻璃微珠表面间的润湿角逐渐变小直至剥离,同时剩余油被包裹成O/W型乳状液滴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提高了稠油的流动能力。乳状液滴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机理可归纳为表面吸附机理、单个乳状液滴卡堵喉道机理和多个乳状液滴叠合缩径机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稠油的乳化降黏,在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0%、乳化温度为50℃、水浴时间为1 h、搅拌速度为200 r/min、搅拌时间为5 min、剪切速率为16.9 s-1的条件下,考察了单一乳化剂OP-12和复配型乳化剂对乳状液稳定性和降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型乳化剂的最优复配方式为:OP-12质量分数0.7%,油酸钠质量分数0.8%。最优复配型乳化剂与稠油可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且黏度可从1 020.9 mPa·s降至72.0mPa·s,降黏率达到92.95%;最优复配型乳化剂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优于单一乳化剂OP-12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  相似文献   

5.
以辽河油田某区块稠油采出液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配制出复合降黏剂,研究此类降黏剂配比和用量对稠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采用的乳化降黏剂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Triton X-100)、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复配而成。实验结果表明,将质量分数为1.6%的Triton X-100单独加入稠油中,稠油的降黏率可达75.93%;将质量分数为0.6%的BS-12与质量分数为1.6%的Triton X-100按1:1的体积比复配,稠油降黏率可提高至92.63%;另外,当复配体系按1:1:1的体积比加入质量分数为0.4%的弱碱碳酸钠水溶液后,可进一步提高稠油的降黏率至93.14%,同时提高了复配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辽河油田某区块稠油采出液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配制出复合降黏剂,研究此类降黏剂配比和用量对稠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采用的乳化降黏剂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Triton X-100)、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复配而成。结果表明,将质量分数为1.6%的Triton X-100单独加入稠油中,稠油的降黏率可达75.93%;将质量分数为0.6%的BS-12与质量分数为1.6%的Triton X-100按体积比1∶1复配,稠油降黏率可提高至92.63%;当复配体系按体积比1∶1∶1加入质量分数为0.4%的弱碱碳酸钠水溶液后,可进一步提高稠油的降黏率至93.14%,同时提高了复配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究稠油乳化降黏剂的降黏增油机理, 针对渤海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 在完成降黏剂 筛选及相关性能评价后, 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 开展了稠油乳化剂降黏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 果表明, 3种降黏剂通过与原油作用形成水包油乳状液, 进而降低原油黏度, 其中降黏剂2乳化降黏效果最好。随乳 状液中水含量减小, 油水乳状液乳化类型逐渐从水包油型( O /W) 转变为油包水型( W/ O) , 油水乳化液黏度增加, 最 终超过原油黏度。随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即窜流程度增加, 降黏剂增油效果变好。随原油黏度增大, 降黏剂增油 效果变差, 在使用类似降黏剂前可对储层原油进行降黏预处理, 从而增大原油采收率增幅。  相似文献   

8.
将SS、SHSA-HN6两种表面活性剂和KYPAM、ZL-Ⅱ型两种聚合物以及弱碱Na2CO3进行复配,对复配体系进行黏弹性研究、界面张力的评价以及在纵向非均质人造岩心上进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从各种复配体系中选出最佳的弱碱三元复配体系应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每种复配体系的黏度都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下降,不同类型的活性剂基本不影响KYPAM三元复合体系的黏度,而对ZL-Ⅱ型三元复合体系的黏度却有所影响。不同复配体系的弹性都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几种复配体系的弹性基本相同。4种复配体系均在15min内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且稳态界面张力都保持在超低范围内,两种表面活性剂都有较好的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在驱油效果评价上,SS所形成的三元体系驱油效果均好于SHSA-HN6所形成的三元体系,KYPAM和ZL-Ⅱ型两种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KYPAM的占优。  相似文献   

9.
利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丙二醇嵌段聚醚(L61)两种乳化剂配置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ic Lipophilic Balance,HLB)的混合乳化剂,针对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二区稠油进行降黏实验,以探明该稠油最适宜乳化剂的HLB。同时,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ocused Beam Reflectance Measurement,FBRM)对稠油乳状液进行微观实时测量,分析液滴数量及粒径对原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混合乳化剂的HLB为9.0时,降黏效果最好,小液滴数量趋于稳定,小液滴数量与HLB不等于9.0的乳化剂相比明显偏低,液滴分布均匀,乳状液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0.
11.
石油胶体分散体系理论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把石油体系看作分子溶液的概念 ,看作胶体分散体系。在分散相大小、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及稳定性方面与胶体体系的相似点进行了比较 ,并对几种比较流行的石油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模型进行了描述。介绍了以石油分散体系理论为基础的强化蒸馏和强化催化裂化 ,添加剂种类、最佳加入量及产生的效果等。在适当的强化添加剂加入量下 ,可以达到提高常减压蒸馏拔出率 ,改善催化裂化产品分布 ,提高轻油收率 ,降低焦炭产率的效果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论述。还介绍了几种确定体系的活化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马来酸酐(M)、苯乙烯(S)与自制的丙烯酸十八醇醚酯单体(A)共聚合成了三元共聚物(MSA)型油溶性降黏剂,考察了降黏剂对 RMG380船舶燃料油的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SA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丙烯酸十八醇醚酯、苯乙烯、马来酸酐物质的量比为5∶1∶3,反应温度为90℃,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的质量分数为0.6%,反应时间为6 h。在降黏剂质量浓度为300 mg/L、剪切速率为2000 r/min时,RMG船舶燃料油的降黏率达到66.11%以上,满足了 ISO8217—2005标准中 RMG380船舶燃料油的黏度要求,降黏剂对不同的船舶燃料油均具有较好的降黏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增加降黏效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优选适用于胜利油田孤岛中二中区块普通稠油的聚合物体系及降黏剂体系,对比采收率及其微观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水驱油的采收率只有41.1%,微观玻璃刻蚀模型显示存在大片残余油、油块及油膜。质量分数为0.3%XJ+0.2%OP-10复配降黏剂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8.67%,主要依靠大油滴变形重新运移,乳化作用降低稠油流动阻力,油滴对油膜的推拉及油膜拉丝剥离作用提高洗油效率。质量浓度为1 500 mg/L AP-P5聚合物驱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55%,主要是通过增大波及面积及聚合物对油膜和盲状残余油的拉扯作用来提高采收率,相比降黏剂驱,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超稠油中极性四组分的乳化降粘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极性四组分分离方法将胜利油田罗家超稠油分离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四组分在原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0.17%,39.28%,20.67%,19.88%,并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和元素分析考察了极性四组分。将各组分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的甲苯模拟油,考察了模拟油在碱水、地层水体系中的乳化性能及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芳香分和胶质是罗家稠油区超稠油的主要界面活性组分;筛选的降粘剂使极性四组分模型油的透光率和界面张力大大地降低,适于本稠油的乳化降粘。  相似文献   

15.
含水稠油加入水基降黏剂后常以油水悬浮液或乳状液形式存在,这种不均匀体系给流变性测量带来了困难,搅拌法是解决该问题的常用方法。目前评价水基降黏剂通过测试不同温度下油水悬浮液黏度来评价其效果,该方法不能模拟实际管流剪切对油水悬浮液的影响,其效果过于乐观,本文提出了模拟实际管道降温和剪切的水基降黏剂评价方法,该方法模拟过程与实际管输过程一致,可以对稠油水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进行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6.
对目前在接地工程中应用的接地降阻防腐材料,如降阻剂,电解地极(或称离子法),接地模块等材料的降阻机理,降阻效果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实际的接地工程对如何选择降阻材料,使用降阻材料和降阻措施,提出具体的意见.并用技术经济分析的观点对如何有效地发挥降阻材料的降阻效果,减少其对接地装置的腐蚀,延长接地装置的使用寿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以阿曼原油为原料,选用自制的LSW-201添加剂,通过蒸馏考察了LSW-201添加剂的强化蒸馏效果。将LSW-201添加剂应用于洛阳石化炼油厂减压装置,确定1^# LSW-201添加剂适用于该炼油厂。实验室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LSW-201添加剂对原油蒸馏有很好的强化效果,最佳添加剂质量分数为100~120μg/g。  相似文献   

20.
胜利新滩油田的油包水(W/O)型稠油的常温粘度高、流动性差、集输能耗大,必须对其进行降粘处理,否则难以集输.基于新滩W/O型稠油加剂后的降粘效果与稳定性,采用复配技术研制其反相降粘剂VRKD18.该剂为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体系,其使用与储存方便,对新滩W/O型稠油的降粘效果显著,可使其50℃51 s-1下的表观粘度由7 000~11 000 mpa·s降到100mpa·s以下.采用影像分析技术,观测与分析新滩W/O型稠油的加剂反相过程、微观结构及液滴粒径分布,进而探讨其降粘机理.结果表明,新滩W/O型稠油在VRKD18剂作用下可自发反相,其粘度降低主要是由于VRKD18剂改变了其内外相结构、分散液滴相互作用的大小及方式,这为其集输工艺的更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