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念民  吴国忱  尚新民 《石油物探》2011,50(6):600-606,529
时移地震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油藏管理与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重复时移地震资料在两次采集时并未考虑时移地震监测的需要,重复性差,即使经过叠前一致性处理,两期资料在时间、能量、带宽和相位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互均化处理方法通过求取各个校正算子,得到最佳匹配滤波器,对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两期地震资料的一致性.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模拟了水驱油藏的时移地震响应,同时加入了时间、振幅、带宽和相位的变化等非重复性影响因素,并结合零时重复/非重复采集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互均化处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互均化处理可以大大削弱非重复性因素的影响,得到理想的差值响应.应用互均化方法对采集时间相隔13年的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降低了非期望的地震响应差异,突出了长期开采导致储层流体变化引起的时移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2.
胡斐  刘铮 《中国海上油气》2007,19(6):377-380,386
潮汐对海上地震资料的质量影响较大,以往是用水文站的潮汐资料进行潮汐校正,精度较低。在南海乐东地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中,利用SkyFixXP定位系统实时测量地震船GPS天线点大地高程,通过高程转换求出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实时的潮汐值,并对地震资料进行潮汐校正,使地震资料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提高了浅层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相似文献   

3.
海上拖缆地震数据采集时,接收点位移会使成像剖面产生与采集船航向相反的偏移,越晚到达的信号越偏离实际位置。针对常规P1/90导航文件提供的时间信息只精确到1s、精度较低的问题,采用具有更高精度的P2/94导航文件的时间信息计算船速,逐条电缆校正地震数据;通过建立弧长坐标的方法,将平面上的曲线映射为弧长坐标中的直线,降低数据插值的复杂性。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证明,经接收点位移校正减小了时移地震两次采集时船速不同带来的成像误差,使资料的一致性更好,有利于突出储层物性变化的地震响应,提高油气藏变化监测的精度。该方法不仅针对海上时移地震资料匹配处理有效,对常规深水地震勘探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两期地震数据采集目的不同、采集方式不同,造成两期地震资料的振幅能量、时间、频率和相位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不一致性,从而加大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的难度。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两期资料非重复性的影响因素,并从面元大小、反射中心点位置、覆盖次数、方位角、信噪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数据体匹配,得到了一致性较好的初始地震数据。然后采用叠前共约束一致性处理方法,包括共约束一致性频率、相位、速度、剩余静校正等,提高两期资料的整体一致性。最后使用叠后互均化处理方法进一步改善两期资料的一致性,可以消除两期资料在时间、振幅、频率、相位等方面的不一致性,得到较好的时移地震处理成果。通过实际常规地震数据和高密度地震数据非重复时移地震资料处理,求出了油藏变化引起的时移地震响应,为后续解释和剩余油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时移地震在剩余油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要前后两次或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在采集处理方面具有严格的一致性,因此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了避开传统时移地震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伪时移地震概念。伪时移地震研究不再重点关注两次或多次地震资料的一致性,而是重点分析地震资料对地质油藏问题的响应特征。在分析过程中综合利用多种地震资料去伪存真,结合正演分析的结果,获得可靠准确的地质油藏认识,然后分析认识差异并了解油藏开发动态变化的规律,用于指导剩余油分析。渤海F油田目的层埋深较浅,为曲流河沉积,储层物性较好。该油田前、后采集的两套地震数据时间跨度为12年,在采集和处理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将伪时移地震用于该油田的剩余油分析,通过分析前、后两次地震资料的地质油藏认识,可以较好地判断油藏因注水开发所导致的油水关系变化,这种认识比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更具指导意义,据此可以明确剩余油富集区域,为井位部署和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时移地震中面元重置的方法及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时移地震中,由于地震资料采集的时间不同,使用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很难完全一样,为了对两次采集的三维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要将它们的面元校正到同样的位置和大小,即进行面元重置。首先对常用的相关抽道法做了介绍,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面元重置的一种新方法——动态求差插值法。这种方法能够适应面元重置时不规则道内插的需要,实现复杂地质情况下的面元重置。当地层倾角横向变化比较平缓时,可以使用相关抽道法,当地层倾角横向变化较大时,可使用动态求差插值法以获得好的处理效果。理论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时移地震随着OBN等海上先进采集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对传统采集技术,以OBN为代表的先进采集技术提升了时移地震资料质量,为更好地认识油气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现阶段S油田尚未形成相适应的时移地震解释技术,目前还面临着定量化程度不够、双因素油藏参数变化引起时移地震差异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究其原因是S油田所用的时移地震岩石物理手段研究尚不够成熟,优选出适用的干燥岩石体积模量计算方法对形成可靠的时移地震岩石物理手段非常重要,基于S油田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和油藏数据,从预测体积模量与实测体积模量对比、预测体积模量在纵波速度预测方面的应用两个角度开展分析,指出在有效压力大于等于S油田目前最低有效压力时,Macbeth法是四种方法中最优的方法,在提供两个样本的体积模量预测中,最大预测误差绝对值也仅有5.28%,且预测的纵波速度预测误差平均绝对值也只有3.16m/s。实际应用表明Macbeth法针对一定孔隙储层在已知三个压力测量参数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海上时移地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移地震技术是寻找剩余油、优化钻井井位、大幅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中国海油经过15年的研究和积累,在海上时移地震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以珠江口盆地西江24-1油田为例,系统阐述了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以及时移地震资料采集、一致性处理和综合解释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效。时移地震关键技术在西江24-1油田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该地区时移地震资料的一致性以及时移地震差异的可解释性和可靠性,为该地区剩余油分布预测和井位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海上时移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油气地球物理》2014,(4):36-39
油气开采造成的地震响应差异较弱,而时移地震资料的非重复性或不一致性造成的地震响应差异较大,致使淹没由油藏特征变化产生的弱的真实时移响应。非重复采集引起的对油藏变化无关的地震响应差异主要体现在时延、能量、相位及频率4个方面,为了得到真正的油气藏时移变化响应,对非重复采集两期地震资料进行了观测系统、能量、相位及频率等关键环节的叠前一致性及互约束处理,有效解决了非重复采集时移地震资料因非油藏因素引起的地震资料差异,为后续时移地震属性分析及剩余油的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庆TN油田时移地震研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TN油田油藏和地震条件,从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出发,对该区两次采集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陧移地震研究,并对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该区油藏条件和地震条件均满足时移地震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时移地震资料做归一化处理后,其差异地震属性变化与油藏开发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地震反演和时移地震资料差异属性变化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表明该区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1.
时移地震是一种有效的油气藏监测技术,但高投入和高风险造成目前时移地震资料缺乏。由于不同年度采集、处理参数不同,地震资料存在非一致性问题,不能有效开展剩余潜力研究。为此,选择了处于开发后期的南海Y气田,通过对2001年二维和2015年三维地震资料优选和优化,形成拟时移地震资料;再应用拟时移地震资料识别气水关系、划分气藏水侵模式,并利用分频能量属性,结合气田生产数据模拟气藏动态,明确了气藏剩余潜力区。研究结果表明,当前Y气田西北区域隔层为高渗滤型和渗滤型,气藏处于强水侵状态,剩余潜力有限;东南区域隔层为非渗透型,气藏处于水侵初期,剩余潜力大,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目标区。拟时移地震的应用证明了其可作为当前时移地震研究的补充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时移地震AVO反演在油藏定量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时移地震叠前资料包含重要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信息,能用于区分不同油藏参数变化及进行油藏定量解释。依据油田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计算疏松砂岩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岩石物理模型,并依据该模型通过求解精确Zoeppritz方程来正演模拟油藏含油饱和度与有效压力变化时的地震AVO响应,分析了利用时移地震AVO反演区分油藏参数变化、实现油藏定量解释的可行性。根据Aki和Richards的简化AVO方程,详细推导了利用岩石物性与地震属性的近似关系进行时移地震AVO反演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在S油田进行时移地震AVO反演是可行的,推导的时移地震AVO反演计算方法能有效地分离油藏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压力的变化,真正实现对油藏的定量解释。  相似文献   

13.
四维地震是油气藏监测中应用较广、效果较好的一项技术。针对辽河油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中后期油藏监测手段单一、蒸汽腔及剩余油描述难等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了四维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地震数据归一化处理及属性差异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利用时移地震属性差异预测隔夹层、识别蒸汽腔范围及前缘,以及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本方法。该技术在指导SAGD动态调整、剩余油挖潜中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时延地震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延地震是油气藏动态监测与管理的一种新方法。它利用重复多次地震测量来监测油气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首先对注水地震监测的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地震频率和信噪比等因素对薄互层油气藏注水地震监测的影响。其次对时延地震资料归一化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大庆地区实际二维时延地震资料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后的资料表明,油气藏部分的剩余能量与油气藏的流体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时移地震在中国海上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崖城13-1、东方1-1两个海上气田时移地震的应用与实践。文章通过介绍岩石物理实验、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对崖城13-1气田的生产动用区块、剩余气分布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东方1-1气田进行了系统的时移地震综合研究。在东方1-1气田的时移地震研究过程中,克服了多批次地质资料的匹配处理、无法直接用井资料进行地震动态标定、气田开发导致开发区块压力下降而各气层组气水边界基本不变等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气田开发调整方案的设计。开发调整井资料显示东方1-1气田时移地震预测结果正确,可使气田提高一定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阶段中的地震资料解释越来越依赖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但2个阶段的地震属性分析又存在许多的异同点。在现有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渤海SZ361油田时移地震油藏监测过程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时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系列,并进一步明确了油藏监测中时移地震属性分析的重点研究内容是时移地震的敏感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时移地震差异的属性综合解释。这对于油藏监测中进一步开展时移地震工作,挖掘和发挥时移地震的作用和潜力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预测储层渗透率参数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通常渗透率资料通过测井解释获得,然而受油藏开发和储层注水冲刷的影响,开发后期投产井的测井资料无法真实反映油藏原始状态的渗透率情况.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时移地震资料,提取并筛选地震属性,优选均方根振幅、反射强度、瞬时频率、振幅包络、主频五种时移地震属性构建数据集,...  相似文献   

18.
在海洋拖缆地震数据采集中,当震源激发后,检波器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拖缆一直在运动,检波器位置的移动会造成地震反射旅行时误差,影响后续地震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同时降低时移地震资料匹配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校正检波器移动引起的旅行时误差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炮检距、船速和叠加速度计算检波器移动造成的旅行时误差,得到的校正时差是时变的,与炮检距和船速成正比,与叠加速度的平方成反比。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检波器移动时差校正可以改善动校正后CMP道集的拉平程度,提高速度谱的聚焦度,同时为后续地震数据处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相关参数时移地震互均衡质量监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提出了一种时移地震非一致分析和互均衡质量监控的新方法。通过理论公式分析表明,地震道的相关函数能反映地震数据序列所包含的地震子波的波形、相位和时间延迟量等因素。将含有时间、振幅、相位、频率差异的不同时间合成地震记录变换到相关函数域,计算基测线的自相关函数和基测线与监测测线的互相关函数,结果表明相关函数的波形特征能单独表示四方面的差异。因此提出通过提取相关属性参数,包括主极值对应的时间延迟、能量的平均值、相位因子与频率因子,将不同时间地震资料在时间、振幅、相位、频率上的差异分离开,从而为互均衡处理流程设计与精细匹配处理提供指导,同时也能分析互均衡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的横向一致性,起到质量监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时移地震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简要介绍了第76届SEG年会反映的时移地震技术的进展,主要内容有:时移地震的可重复性,讨论了激发、接收环境对可重复性的影响,海上拖缆长度、定位精度及排列稳定性对可重复性的影响,以及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的重复性;时移地震技术的新领域,讨论了管波时移地震监测、谱分解技术和时移VSP监测等;简要分析了时移地震技术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通过时移地震在某个油田的实际应用,讨论了时移地震技术与其他地球物理手段的综合应用;最后分析了时移地震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