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国内某LNG接收站气源及设备操作参数为依托,利用Aspen Hysys软件建立对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流程模型。通过控制再冷凝器气相出口流率,改变LNG流量得到BOG完全再冷凝所需最小LNG量。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法,模拟分析BOG流量、LNG低压泵出口压力、BOG压缩机出口压力及气源气质对BOG再冷凝工艺的影响,可以看出,再冷凝工艺系统所需LNG量与BOG流量呈正线性变化关系;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再冷凝工艺系统所需LNG量随BOG压缩机出口压力增加而减小;超出一定压力后,再冷凝工艺系统所需LNG量随BOG压缩机出口压力增加而增加;再冷凝工艺系统所需LNG量随LNG低压泵出口压力增加而增加;甲烷含量越高的LNG,其BOG中甲烷含量越少,冷凝单位质量BOG所用的LNG用量越少。  相似文献   

2.
作为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接收站的核心工艺,蒸发气(boil-off gas,BOG)处理工艺与接收站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介绍了接收站现有的再冷凝工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优化后的二阶压缩再冷凝工艺。通过分析优化前后两种工艺的压力比焓图,确定了新工艺降低能耗的实现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利用HYSYS软件对优化前后两种工艺进行建模,并采用江苏如东LNG接收站的现有运行参数作为实例进行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当接收站处于卸船期间平均外输工况时,二阶压缩再冷凝工艺比现有再冷凝工艺降低能耗1 170.6 kW,节能率为23.6%。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BOG(蒸发气)处理工艺的节能效果,改善工艺对工况波动的适应性,从LNG站无外输、BOG产生量过大这2种特殊工况入手,对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进行改进,增设压缩BOG储罐来储存无法进行再冷凝处理和需要排空燃烧的BOG气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艺模拟,并分析了LNG储存量、外输压力、压缩比对改进后工艺节能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工艺较改进前节能约为10. 8%,改进后工艺节省能耗随LNG储存量增加而增加,随外输压力增加而增加,随压缩比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提出过许多关于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接收站蒸发气(boil-off gas,BOG)再冷凝工艺的优化方案。其中,采用预冷法对再冷凝工艺进行优化的方案由于前期投入较少且优化效果明显,更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现有的预冷法优化方案还存在着优化原则不清晰和考虑工况不全面等问题。本文介绍了LNG接收站现有BOG再冷凝工艺流程与经预冷法优化后的再冷凝工艺流程,分析得到了预冷法优化的理论原理。针对接收站两种典型工况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原则。以江苏如东LNG接收站现有再冷凝工艺流程为计算实例,运用HYSYS软件对优化前后的再冷凝工艺进行模型建立与流程模拟,应用所建模型对优化前后的再冷凝工艺总功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改进后的再冷凝工艺预冷法优化方案可以有效地根据相应的优化原则对两种典型工况进行优化。通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江苏如东LNG接收站可知,在两种典型工况下,优化后的BOG再冷凝工艺较原工艺分别节约系统总功耗9.8%和21.5%。  相似文献   

5.
液化天然气(LNG)的储存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蒸发气体(boiled off gas,BOG),而LNG接收站内传统BOG再冷凝回收工艺具有能耗高、工况适应性差等缺点。基于ASPEN HYSYS软件对传统BOG再冷凝工艺进行建模,确定了影响能耗和质量比的3个主要因素:BOG处理量、压缩机和低压泵出口温度、外输压力,分析了3个主要因素对BOG再冷凝系统的影响规律,在传统BOG再冷凝工艺的基础上提出预冷式BOG再冷凝工艺,并对LNG接收站进行了最小外输工况的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预冷式BOG再冷凝工艺较传统工艺节能效果显著,质量比和最小外输量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BOG的处理是LNG接收站的关键工艺之一。分析了BOG的来源和降低BOG产生的措施,介绍了再冷凝工艺,探讨了压缩机出口压力和BOG温度对再冷凝工艺的影响。根据LNG输送量的大小选择压力在0.50 MPa~0.80 MPa浮动、优化工艺降低BOG温度,能降低再冷凝工艺能耗。  相似文献   

7.
LNG接收站BOG气体处理工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浩  金国强 《化工设计》2006,16(1):13-16
介绍LNG接收站BOG气体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即再冷凝工艺和直接压缩工艺。运用广义泊努利方程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指出再冷凝工艺更为节能。通过流程模拟,提出两种处理方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研究BOG温度和BOG压缩机压比等主要参数对再冷凝工艺的影响,结合输气低谷期的外输特点,在原工艺流程压缩机出口处增设换热器,通过修改流程实现了高压泵出口低温LNG对压缩机出口高温BOG的预冷,既大幅降低完全冷凝BOG所需LNG量,又可节约运行能耗,实现了再冷凝工艺的优化。优化后的工艺对于提高输气低谷期LNG接收站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薛倩  刘名瑞 《当代化工》2014,(12):2612-2614,2620
LNG接收站的蒸发气(BOG)处理工艺包括直接压缩工艺和再冷凝工艺。但是目前的BOG处理工艺存在系统能耗大、外输负荷波动时工艺操作困难,再冷凝器的液位波动不稳定,控制系统稳定性较差等缺点。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外LNG接收站中的BOG处理工艺优化技术方面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国内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进入LNG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建设了100余座LNG工厂。BOG气体处理工艺是LNG工厂工艺技术中的关键工艺和难点技术。文章介绍了BOG增压外输工艺中常用的两种压缩机的特点,同时介绍了两种BOG加热工艺的优缺点,为LNG工厂的优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国际能源尤其是石油市场的波动加剧,液化天然气(LNG)的需求日趋旺盛。本文介绍了一种通用的BOG(Boil Off Gas,低温储罐内自然蒸发的气体)产生量的静态计算模型和储备站工况分析,结合实例进行了计算;根据BOG产生量的情况,提出了4种处理工艺。既可以节能也可以满足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的的选择,根据BOG再冷凝工艺的原理与优劣势分析,我们提出了BOG处理工艺的优化运用:一是直接压缩工艺的优化选择,二是BOG回收工艺的综合化运用,三是直接充装CNG工艺。  相似文献   

13.
LNG接收站若对产生BOG不作处理,罐压升高会存在安全隐患,如果采用直接燃烧的方式,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使LNG接收站经济、高效、安全运行得到保障,优化LNG接收站的BOG处理工艺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BOG处理工艺主要分为直接加压及再冷凝工艺,而然任何一个单独的工艺均存在优缺点,因此在多种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取优补缺,形成综合联结方案,才能灵活应对不同的工况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几种不同的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分析了再冷凝工艺、直接压缩工艺及直接压缩+再冷凝工艺等不同BOG处理工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以某LNG接收站为例,给出了BOG处理方式的比选及优化思路,提出了BOG"零"排放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结合流程建模和经验公式,提出一种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蒸发气体(BOG)量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对BOG直接压缩处理工艺和再冷凝处理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做出比选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春方  安东风 《化工时刊》2016,(4):33-35,58
本文提供一种采用蒸发气(BOG)自身压缩膨胀液化BOG的再液化工艺,通过采用BOG自身作为制冷剂,使得BOG压缩再液化。本工艺仅需1台常温BOG压缩机、1台透平膨胀机及1个冷箱(内含板式换热器),大大地简化了流程,减少了设备、降低了成本,且能耗低,启停响应速度快,操作弹性大,变负荷能力强,适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17.
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清洁、高效的能源已经广泛应用到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取代了传统能源。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BOG,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应用,LNG加气站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BOG进行控制,才能保证其快速发展。文章主要以LNG加气站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为切入点,对相关工艺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对BOG的处理水平,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蔡永久 《氯碱工业》2011,47(8):15-19
针对原氯气处理存在的问题,郴州华湘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第3期填平补齐技改工程中,结合实际制订了隔膜烧碱和离子膜烧碱2套氯气合并处理工艺方案.介绍了氯气处理工艺改造内容(包括氯气冷却、干燥和输送等)以及实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
大型丙烷低温常压储罐虽设置了良好的保温绝热措施,但因储罐一般建在室外或者地下,储罐内低温液体因储罐内、外环境温差造成的热传递导致吸热闪蒸为BOG(Boil Off Gas),BOG气体如果不及时排放会使储罐超压,导致储罐安全阀起跳,严重时会使储罐破裂造成安全事故,利用压缩机对丙烷BOG进行压缩冷凝再液化,达到控制储罐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