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于崎岖地带高分辨地震勘探来说,CMP野外静校正较s/r静校正好。但如果平坦反射界面接近于平行地表,则在规则倾斜表面采集的资料中不宜用CMP野外静校正法。 相似文献
3.
约束初至拾取与初至波剩余静校正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刘连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5):604-610
针对复杂地表地区资料处理,本文对现有的各种静校正技术作了简单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流程,采用了各种静校正技术:野外一次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自动剩余位校正;同时,介绍了一种特别适合于复杂地区资料的初至拾取方法,即约束初至拾取。为了减少野外静校正对速度分析和水平叠加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应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量时应重新计算CMP参考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处理流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找到一种最适合的静校正方法与参数,不同静校正方法和参数计算的静校正量常被用于同一个地震数据进行测试,并依据叠加剖面质量来判断静校正量的优劣。合理的对比流程对静校正量的客观评价至关重要。分析了与静校正相关的影响叠加剖面质量的因素,指出除了静校正量外,叠加剖面质量还与叠加速度关系密切,而叠加速度又是静校正量的函数。给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静校正对比流程,其中采用了与各自静校正量相适应的叠加速度。认为基于另一套静校正量的叠加速度分析结果,不一定适合应用了当前静校正量的地震数据,叠加结果并不一定能代表当前静校正量的实际效果。分析了静校正量与叠加速度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静校正量差异对叠加速度进行修正的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杂近地表波动方程波场延拓静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地形起伏剧烈、地表高程差较大时,采用传统的垂直静校正方法会使地震波场发生扭曲。基于单平方根算子的波动方程基准面静校正方法,将起伏地表的叠前数据通过波场外推到高于地形线的某一基准面上,在基准面与地形线之间填充一套新地层,填充层的速度选为接近于直达波;从地形线以下的某深度出发,在共炮点集中,根据菲涅尔原理以及检波点的空间位置,以检波点接收的地震数据为二次震源,通过上行波正向外推将检波点延拓到基准面上;再根据炮点、检波点互易原理,通过下行波反向外推将炮点延拓到基准面上。数值模拟结果证明,该方法正确有效,有利于后续的常规处理和叠前成像。 相似文献
8.
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由于地形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变化大,采用传统的垂向时移静校正方法会使地震波场发生扭曲,降低速度分析精度,影响资料的最终成像质量。近地表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其应用思路是先采用折射波层析反演得到近地表模型,再根据修正后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分别对检波点和炮点进行波场延拓。具体实现步骤是:将水平基准面置于地形之上,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波场互易原理以及炮、检点的空间分布位置,以地表接收到的地震数据为二次震源,将检波点和炮点分别先向下、后向上延拓到水平基准面上,从而实现复杂近地表地区地震数据处理的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 相似文献
9.
随着山地石油勘探事业的发展,静校正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是陆上数据处理中最重要的一步,能够改善后续各处理步骤的质量,并对成像剖面的完整性、质量和分辨率有重要的影响。静校正误差不仅影响到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而且还会给解释人员带来很多困扰(比如假构造等)。但有关静校正的一些概念似乎还不是很清晰,例如野外静校正,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其概念各有见解,很难统一。本文介绍了野外静校正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参照各方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诸如基准面静校正之类的说法委实不妥,容易混淆,建议统一使用野外静校正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0.
在偏移成像中,通常要求记录和震源都在同一水面内,然而实际观测经常遇到地形起伏的情况,当速度横向变化不大时,地形起伏对数据的影响可通过常规的静校正加以消除,但当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时,再用常规的静校正来消除地形的影响就会有较大的误差,本文基于波动议程,采用波动延拓的混合法来进行基准校正,文中阐述了波动议程基准面校正的基本原理,给出了混合法波场延拓的一般公工,就共炮点记录和零炮检距记录进行了计算,数值计算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用于实际资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近地表时间问题严重困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质量,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圈闭识别和储层物性研究,可见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对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油气藏研究意义重大.以松辽盆地塔112三维地震工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为例,研究出一种基于表层数据库模型约束的组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分析了地震资料处理中现有静校正技术的不足,阐述了应用微测井资料建立近地表模型的过程,剖析了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在实际应用中造成其低频分量不准确的原因,给出了应用表层数据库模型静校正量低频成分与初至折射波静校正量高频成分组合来解决近地表时间问题的技术策略.该技术在塔112三维地震工区应用取得满意效果,与单纯使用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相比,不仅消除了假构造现象,而且剖面叠加质量较高,有助于精细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