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 为更好的指导饲料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的把控、采购及配方设计,汇总分析了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或上转发光免疫分析法(up-conversion immunoassays, UPT)对安佑集团各分子公司在2020年度所收集(含退货)的28519份大宗饲料原料中的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结果 对比安佑集团企业标准,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总超标率为0.92%,污染整体情况较轻,其中上半年污染较重,主要由玉米副产物和次粉霉菌毒素污染超标所致,下半年霉菌毒素污染程度整体较轻,但第4季度玉米的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1污染情况加重,玉米的霉菌毒素整体达中度污染;从产地来源看,2020年山东、湖北产地的麸皮和次粉呕吐毒素中度污染,四川、陕西产地的次粉重度污染;四川产地的米糠黄曲霉毒素B1达中度污染,山东产地的玉米呕吐毒素和江苏产地的玉米黄曲霉毒素B1达重度污染;且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并非单一存在,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毒素共存。结论 与2019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数据相比,2020年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2.
不同储藏条件下玉米中霉菌对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6):211-215
研究了玉米储藏过程中霉菌数量与产生毒素黄曲霉毒素B1间的关系。将初始水分含量12.42%、14.30%、15.89%、17.62%、19.88%的玉米在30℃,相对湿度为75%、84%和92%的模拟环境中储藏35 d;测定霉菌总数及黄曲霉、木霉、黑曲霉的数量及黄曲霉毒素B1量。结果表明,玉米在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中黄曲霉数量和产毒量最大的初始水分含量均是15.89%,其毒素量是初始毒素量的29.88倍;相对湿度84%的环境中黄曲霉数量最高的玉米初始水分含量是19.88%,产毒最多的玉米初始水分含量却是14.30%,其毒素量是初始毒素量的11.25倍;在相对湿度92%的环境中黄曲霉数量最高的玉米初始水分含量是17.62%,产毒最多的玉米初始水分含量是15.89%,其毒素量是初始毒素量的53.53倍。且在中、高湿环境中黄曲霉生长及产毒受其他微生物抑制较大。经相关性分析,在温度30℃相对水分75%储藏环境中,玉米上黄曲霉和黑曲霉总数均与黄曲霉毒素B1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01,k≥0.997);在温度30℃,相对湿度84%环境中,玉米上黑曲霉总数与黄曲霉毒素B1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k=0.921)。  相似文献   

3.
通过液体培养 直接接触法比较植物提取物肉桂醛、柠檬醛和丁香酚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抑制作用,选取抑制作用最强的肉桂醛应用到玉米中,研究了添加量、玉米水分含量和储藏温度对肉桂醛抑制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中,肉桂醛、柠檬醛和丁香酚的最低杀菌浓度与各自完全抑制产毒浓度一致,分别为 100、500和500 μl/L。随着添加量的加大,肉桂醛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抑制率逐渐升高,挥发浓度为96 μl/L时完全抑制黄曲霉生长,对黄曲霉毒素B1的抑制率为97.98%。在玉米水分为14%~40%时,肉桂醛对玉米黄曲霉污染的抑制率随水分含量的升高显著下降,14%时抑制率最高,为88.24%;对黄曲霉毒素B1始终保持较强的抑制作用,14%时产毒抑制率最高,为97.51%。储藏温度在20~37℃时,肉桂醛对黄曲霉污染的抑制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8℃黄曲霉污染抑制率最高,为85.67%;对黄曲霉毒素B1抑制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趋势,20℃时抑制率最高,达到91.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2019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或上转发光免疫分析(up-conversion immunoassays, UPT)法对安佑集团各分子公司所采购的大宗饲料原料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快速检测, 2019年度共检测饲料原料样品20918份。结果 对比安佑集团企业标准, 2019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总超标率为3.2%。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整体情况由重转轻, 上半年污染较重主要是由于麸皮及次粉霉菌毒素污染超标所致, 下半年霉菌毒素污染程度整体较轻, 但9月玉米和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istillers dried grains with soluble, DDGS)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污染情况较重, 其中DDGS达重度污染; 从产地来源看, 2019年全国各产地麸皮和次粉呕吐毒素(vomitoxin, DON)污染较重; 河南产地米糠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 B1, AFB1)及四川产地米糠ZEN达重度污染; 山东、江苏、云南、安徽产地玉米AFB1及安徽产地玉米DON达重度污染; 且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并非单一存在, 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毒素共存。结论 与2018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数据(未公开发表)相比, 2019年原料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5.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我国部分地区饲料及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种霉菌毒素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56份样品中AFB1、ZEN和DON检出率分别是87.8%、95.0%和98.3%,平均含量分别为11.2、689.0和1 855.2 μg/kg,说明我国部分地区饲料及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玉米、玉米副产物、配合饲料和粕类中ZEN和DON污染较严重,AFB1污染主要存在于粕类中,青贮料及发酵料中3种霉菌毒素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但污染范围较广,建议饲料生产企业应加强对饲料和饲料原料的品控管理。  相似文献   

6.
阮萃才 《食品科学》1986,7(5):53-54
<正>霉菌繁殖容易引起粮油霉坏变质,玉米、花生极易引起黄曲霉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强烈的致癌物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花生等食物能诱发实验动物的肝癌。肝癌的高发与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有密切联系。因此,粮油的防霉去毒  相似文献   

7.
籽粒机收既是玉米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瓶颈。为了选择适宜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本试验以20个品种的籽粒机收玉米为研究对象,比较品种间的产量、品质和安全性。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物理性指标(破碎率、杂质率和容重)、营养品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淀粉和水分)以及生物毒素含量(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黄曲霉毒素G_2、伏马毒素B_1、伏马毒素B_2)均存在显著差异。经综合产量、品质和安全指标分析,HG392、JK9685和鼎玉808这3个玉米品种比较适宜籽粒机收。  相似文献   

8.
采集于2013、2014、2015和2016年收储的玉米库存样品各7个,对样品营养成分、脂肪酸值、霉菌毒素含量和猪仿生消化能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收储年份为2013年的库存玉米,与其他收储年份(2014、2015和2016年)库存玉米相比,精氨酸和酪氨酸含量较低(P0.05),呕吐毒素含量较高(P0.05);然而,其呕吐毒素含量在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之内。同时,各组间营养成分(水分、总能、粗蛋白质、粗脂肪、总膳食纤维、磷、中性洗涤纤维等)、脂肪酸值、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以及猪仿生消化能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综上所述,黑龙江粮库内2013、2014、2015和2016年收储的库存玉米对猪有类似的营养价值,均利于猪饲粮的配制。  相似文献   

9.
玉米黄曲霉毒素影响因子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针对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和贮藏特性,影响采收前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因素,介绍降低或去除玉米黄曲霉毒素技术。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牧臣  郑楠  王加启 《食品科学》2018,39(7):312-320
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等)在生长、收获和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产毒真菌及其代谢毒物(霉菌毒 素)的污染;其加工形成的粮、油等食品及被污染饲料饲养所得的畜产品进入食物链后,易引发人类急、慢性中 毒。黄曲霉毒素B1是众多霉菌毒素中较常见且毒性较高的一种,过量摄入具有致癌、致畸形、免疫抑制等毒性效 应。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发生的来源及影响因素、黄曲霉毒素B1的分子结构与毒 性、致病机理、限量标准、风险评估及防控等方面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小球藻营养成分积累的磁处理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磁场作用下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磁感应强度的处理对C.vulgaris的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同,弱磁感应强度处理刺激C.vulgaris的生长,0.05T以上的强磁感应强度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弱磁剂量处理下糖含量、蛋白含量有所增加,脂肪含量略有减少;强磁剂量处理下糖含量、蛋白含量变化较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磁处理改变了C.vulgaris中的氨基酸的组成,氨基酸含量都有所增加,尤其10mT处理下必需氨基酸增加非常明显;在10mT磁处理下VB1、VB2和Vc含量显著增加,0.5T处理中VB2的含量有所减少,VB1和Vc增幅很大。由实验可知,磁处理强化培养是进一步提高小球藻营养价值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2013年收获的“源玉3”和“先玉335”玉米原粮为试验对象,测定了玉米原粮中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脂肪酸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并对完整籽粒和胚芽中的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储藏270 d时间中,脂肪含量分别下降14.25%和12.19%。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五种脂肪酸含量在胚芽中所占比例略高于在完整籽粒中所占的百分比,但是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保持一致,无显著差异。2014年4月1日后,在本试验模拟粮仓储藏条件下,应用玉米胚芽提取玉米油的玉米原粮的适宜储藏期不宜超过210 d,但并不影响玉米原粮的宜存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玉米(苏玉24号,SY-24)、糯玉米(紫花糯玉米,ZY)和甜玉米(京晶3号,TY)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组分差异及不同发芽阶段生理生化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之间存在组分差异,SY-24的千粒重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ZY中未检测到直链淀粉;ZY的水分、还原糖、可溶性糖、Mg、Na和Ca的含量最高;TY中的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灰分、粗脂肪、Zn和K含量最高.SY-24中未检出Ca;TY和SY-24中Fe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ZY(P<0.05),分别是ZY中铁含量的4.69和1.04倍.在发芽过程中,芽长、发芽率、呼吸强度逐渐升高,干物质含量逐渐降低;淀粉酶活力而逐渐增加,β-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α-淀粉酶活力(P<0.05);在淀粉酶作用下,淀粉含量逐渐降低,淀粉颗粒逐渐变小,ZY中没有检测到直链淀粉,SY-24和TY直链淀粉含量随发芽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并分别在第24h和第36h达到最大值,分别是未发芽的3.10倍和1.46倍;可溶性糖在发芽过程中呈现波动变化;ZY和SY-24中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TY中还原糖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发芽地12h达到最低,与未发芽相比降低了15.44%.  相似文献   

14.
6个薄壳山核桃品种的形态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新昌6个薄壳山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果实和种子形态以及种仁的粗脂肪、蛋白质、糖、氨基酸和矿物质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含有丰富的脂肪、糖、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品种间形态与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籽重8.90~14.55 g,仁重2.40~7.79 g,出仁率26.21%~58.73%,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粗脂肪62.53%~70.95%,总蛋白6.03%~9.43%,总糖10.88%~15.30%,总氨基酸35.611~72.430 mg/g,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10.138~20.288 mg/g,矿物质含量0.56%~1.0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低烟碱品种结合低烟碱栽培模式对烟碱的降低效果及其他烟叶化学成分和烟叶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河南省许昌市,以常规品种中烟100、低烟碱品种ITB687和超低烟碱品种NC926为材料,设置当地常规栽培模式(LCCP)和低烟碱栽培模式(LNCP)进行栽培试验。【结果】(1)不同品种在LCCP下农艺性状差异较小,而LNCP模式对其生长后期影响较大,叶片长宽比增加,上部叶面积和单叶重显著下降。(2)在LCCP下3个品种的生物碱含量差异极大,NC926上部叶和中部叶调制后烟碱含量分别为0.28%、0.21%。LNCP显著降低烟叶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但低烟碱品种在LNCP下烟碱降幅相对较小,其中NC926上部叶调制后烟碱含量降低38.03%,中部叶无显著差异;高烟碱品种采用LNCP降低幅度相对较大,其中中烟100上部叶和中部叶调制后烟碱含量分别降低44.11%、30.01%。(3)在LCCP下不同品种同一部位烤后烟的还原糖、总糖、总氮含量均表现为中烟100>ITB697>NC926,LNCP下烟叶总氮含量降低,上部叶还原糖、总糖含量增加,但中部叶还原糖、总糖含量降低。(4)...  相似文献   

16.
张乐  王赵改  杨慧  王晓敏  史冠莹 《食品科学》2016,37(10):164-169
对6 种板栗的基础营养成分、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对质地进行分析。6 种板栗的营养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河南大板栗的淀粉、总酸含量较高,而在蛋白质、脂肪、还原糖、VC含量方面河北品种含量较高,各品种的脂肪与还原糖、V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VC与蛋白、还原糖呈显著正相关,淀粉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板栗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较高的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第1、第2限制氨基酸为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大板红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2.72 g/kg。检测出46 种香气成分,香气物质种类最高的为大板栗(25 种),其次为早丰和遵玉(均17 种),大板红、塔丰及红油栗(16 种),相对含量高的成分均为醛类达50%以上。板栗各质地参数间的相关性表明,硬度与咀嚼性、胶黏性呈显著正相关,内聚性与胶黏性、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弹性与胶黏性、咀嚼性呈一定的负相关,大板红及大板栗在果仁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大于其他几个品种。综合分析认为大板红品质比较优良,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也有差异,应根据不同地理条件、产品用途等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及产品加工。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浙江省大豆资源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分布情况,筛选特异资源在育种中应用,本研究应用63份浙江大豆核心亲本资源,分析了不同品种、生态类型以及食用类型之间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集中分布在80~120 mg/g之间;不同品种间可溶性总糖及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可溶性糖主要成分蔗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夏秋大豆类型品种的葡萄糖、蔗糖、水苏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春大豆。与普通型大豆品种相比,鲜食型的蔗糖含量相对较高,而水苏糖含量则相对较低。浙江省核心亲本可溶性糖含量变异丰富,不同生态类型和气候条件显著影响可溶性糖含量,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遗传改良可以选育出可溶性糖含量各异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糖与有机酸含量的特征,对主栽的30个品种果实中糖、酸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30个品种成熟期果实中可溶性糖与有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苹果果实糖组分中果糖含量最高,均值为52.964 mg/g,占总糖含量的48.82%,且二者呈极显著性相关(r=0.787),果糖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嘎啦’(69.736 mg/g),大部分品种果实中蔗糖含量高于葡萄糖含量,只有3个品种表现出葡萄糖含量高于蔗糖含量,分别为‘金冠’、‘八月富士’和‘无锈金矮生’;不同品种苹果果实酸组分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均值为3.857 mg/g,占总酸含量的57.44%,且二者呈极显著性相关(r=0.845),奎宁酸含量次之,其他种类有机酸含量较低,苹果酸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寒富’(8.109 mg/g);甜度值/总酸含量大于30的品种有3个,分别为‘世界1号’、‘金冠’和‘嘎啦’,介于20~30之间的品种有13个,小于20的品种有14个。苹果果实中甜度值和总酸含量、以及甜度值与总酸含量的比值共同影响果实风味。  相似文献   

19.
为综合开发沙棘生物资源,以杂雌优1号、杂雌优2号、杂雌优10号、杂雌优12号、杂雌优54号等5个杂交沙棘果实为试材,比较分析果实中维生素C、维生素E、总黄酮、花青素、可滴定酸、β-胡萝卜素、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等营养成分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营养成分含量与沙棘品种及成熟度有关。参试5种杂交沙棘品种完全成熟时,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分别可达318.28~531.78 和7.60~13.14 mg/100 g,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32.61~84.36 mg/g、0.97%~1.95%,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2.31~47.82 μg/g、1.41~3.53 mg/g。参试5种杂交沙棘品种中,杂雌优10号沙棘果实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5个杂交沙棘果实的VE、β-胡萝卜素、花青素、葡萄糖、总黄酮含量互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杂交沙棘在食品、保健品等方面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ast years the cultivation of maize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as been intensified, and with the processing of localy bred maize a production of maize germ oil from German varieties could be expected. In order to maintain certain essential points about the amplitude of variations in the specimen of fatty acids in the localy bred maize, a greater number of maize samples from cultural practice trials (varieties, locations and fertilizer) were taken for the year 1971 and 1972 and their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as analys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Comparared to maize of foreign origin, processed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most cases the localy bred, has higher contents of linoleic acid and lower contents of oleic acid. Thus the linoleic acid contents of the Germany maize varies between 54.3 and 68.8% while the foreign maize varies between 39.5 and 58.7%. 2. Great differences in quality exist between the local genotypes (varieties). Also clear, but not so great differences are induced by ecological factors, as locations, weather and nutrient supply. The differences of local environment in the linoleic acid content in case of variety "Inrakorn" varies between 60.8 and 6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