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西缘以中宁—中卫走滑断裂带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构造体系:北部为基底卷入的冲断体系,南部为盖层滑脱的逆冲推覆体系。北部冲断和南部推覆体系构造线方向均呈反“S”型。在中宁—马家滩北、横山堡南—带存在的转换带,是燕山期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右旋扭动、北部冲断体系左旋扭动的结果。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具有双层地质结构,以石炭—二叠系煤层为滑脱面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发育中新生代的表皮褶皱,构造变形强烈,断裂和局部构造圈闭发育,具备形成油藏的生储盖组合;下构造层发育逆冲推覆体下盘古生界构造,断裂不发育,褶皱一般比较宽缓,是受被动挤压形成的原地隆起,具备形成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区的勘探有利区带及勘探方向,希望能对类似盆地的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埕岛—桩海地区发育的构造样式划分为5种:逆冲推覆、伸展、走滑、反转和重力滑脱。其特征及形成背景表明,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产生于印支运动时期和燕山运动晚期;伸展构造样式最常见,在中、新生代极为发育;走滑构造发育于燕山左行走滑及喜山右行扭张时期;反转构造主要受古生代—早中生代逆断、中—新生代拉张影响;重力滑脱构造主要发育在古生界与太古界之间。  相似文献   

3.
台北凹陷西部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 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 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 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 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 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 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 平移断层与岩性共同作用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 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 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苏南地区,上古生界沿高家边组滑脱层系逆冲推覆,下古生界受控于两套区域滑脱层系并形成双冲构造。燕山中期,NNE向左旋压扭和NW向右旋压扭走滑对早期推覆构造有改造作用。燕山晚期,区域应力背景转变为NW-SE向拉张环境,使逆冲推覆体受重力作用沿断坡回滑,形成后缘凹陷(或箕状断陷)。苏南地区由于下古生界双冲构造和上古生界逆冲推覆在志留系之上而纵向位移势能受限回滑较难,后经历喜山晚期隆升,最终形成苏南中、古生界高台阶,苏北低台阶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博格达山前米泉地区构造样式和地层展布,基于断层发育特征及滑脱层对构造发育控制作用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典型的滑脱逆冲构造样式。受上三叠统泥岩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滑脱层的控制,米泉地区的基底断层早期沿滑脱层由南向北低角度滑冲,后期遇阻上倾,切割地层并出露地表,形成独特的“躺椅”状产状;次级断层规模小,两端止于滑脱层内。博格达山前带自南向北划分为推覆带(基底推覆)、冲断带和滑脱带3大构造带。米泉地区位于冲断带,横向可细分为4个构造台阶,纵向上划分为3个构造层,各构造层均为主动顶板双重构造复合体,次级断层发育程度有所差别。滑脱逆冲构造样式的建立推翻了以往的构造认知,确立了推覆体下方仍为下组合地层,且存在众多有利的背斜圈闭的地质认识,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下组合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落实中—深层构造圈闭,寻找大型油气田,通过构建二维构造剖面,开展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模型,厘定了构造活动时间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南缘经历晚侏罗世和中新世2期变形,晚侏罗世发育走滑断层,形成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和齐古—南安集海走滑断裂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周缘中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中新世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南缘西段新生代背斜叠加在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之上,高探 1 井钻探证实古构造上覆发育的背斜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南缘中段发育3排逆冲断层和叠加褶皱,中、下组合是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南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扩展,齐古断褶带和盆地深层褶皱形成于中新世初期(23 Ma),霍玛吐断层发生在中新世末期(7 Ma),呼图壁背斜和卡因迪克背斜形成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7.
刘护创  关中南 《吐哈油气》2006,11(4):316-321
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的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二者共同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表地质、地震、电法、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北段逆冲推覆前锋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刻画。研究表明,逆冲推覆前锋断层整体为隐伏断层,并发育断层传播褶皱,仅在香水场—江油一带出露香水断层,对应地表的厚坝高陡地层变形带,沿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没有大规模位移量向盆地内传递。逆冲推覆前锋断层在厚坝以南部分为断坪-断坡多转折断层,沿嘉陵江组上断坪滑脱形成中坝背斜;而在厚坝以北部分则为铲型断层,深层寒武系被逆冲出露地表。以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为界,断层上盘叠瓦构造带在印支期大规模逆冲,喜马拉雅期再次活化,下盘隐伏构造变形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下盘隐伏构造生储盖匹配条件整体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上盘在重华以北出露三叠系及更古老的地层,油气保存条件差,而重华以南至武都地区被侏罗系覆盖且嘉陵江组膏盐岩层较厚的断块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备成藏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不仅是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分界断层,也是川西北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构造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其次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挤压作用:西南缘受控于帕米尔推覆体的推覆作用及东侧的扭动走滑作用的影响;南缘受西昆仑山的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北部和西北部,主要受柯坪弧形推覆构造隆起带的推覆作用的影响;东北部的巴楚断隆,受两个方向对冲的作用力,造成了特殊的扭动走滑体系。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部碰撞构造与盆地改造变形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在渐新世和中、上新世发生碰撞及持续的榨挤作用,所产生的远程效应,使南祁连造山带的逆冲岩席向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推覆。在柴达木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发生了二个世代的改造变形。从赛什腾—尕丘前渊断陷带的叠瓦状冲断层与断弯褶皱构造组合,到昆特依斜坡坳陷带的犁式逆掩断层与断展褶皱组合,直至鄂博梁—伊北一带的滑脱断层与滑脱褶皱构造组合,呈现了递进变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闽西南地区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可划分为5种类型:发育于上古生界—中生界下三叠统溪口组中的拆离(滑脱)构造;形成于印支期的拆离(滑脱)构造,后受燕山早期及后期的褶皱作用形成褶皱拆离构造;印支期及燕山早期的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早期和晚期的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分布于燕山早期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原地岩系之中的浅层次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其中燕山早期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2.
川西北地区经历多期的构造运动,构造样式多种多样,构造特征复杂多变,对油气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川西北地区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露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其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基底冲断与滑覆叠加构造、叠瓦扇逆冲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反冲断层和背斜构造。以构造样式形成时间可划分出3个构造变形阶段:(1)印支期逆冲推覆阶段;(2)燕山期逆冲推覆阶段;(3)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滑覆阶段。结论认为:各大构造样式当中,断层相关褶皱和高陡背斜可以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目前实际的勘探目标;反冲断层组成的构造三角带可以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具前陆盆地性质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发育九类逆冲断层:褶皱-逆冲断层型,褶皱-逆冲推覆型,高角度逆冲-牵引褶皱型,犁式逆冲-推覆型,同沉积基底逆冲断层型,基底楔冲断层型,基底背冲断层型,逆转逆冲断层型和基底平移-逆冲断层型。这些褶皱-逆冲构造的形成主要受板内地块或微板块间侧向挤压应力作用、基底缩短作用和滑脱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具前陆盆地性质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发育九类逆冲断层:褶皱-逆冲断层型,褶皱-逆冲推覆型,高角度逆冲-牵引褶皱型,犁式逆冲-推覆型,同沉积基底逆冲断层型,基底楔冲断层型,基底背冲断层型,逆转逆冲断层型和基底平移-逆冲断层型。这些褶皱-逆冲构造的形成主要受板内地块或微板块间侧向挤压应力作用、基底缩短作用和滑脱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焉耆盆地经历的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造成盆地沉积盖层构造变形和地层的剥蚀。通过对盆地南缘库鲁克塔格推覆体的构造特征、盆内盖层构造样式和展布规律以及平衡剖面的分析,认为燕山期推覆体由南向北推覆形成了南缘推覆体及山前逆冲带、盆地南部滑脱拆离带、北部走滑调整应变带的格局,且燕山期的挤压变形及相应的推覆作用相对较大,为主要挤压缩短变形期,而喜山期挤压缩短变形相对较弱;在燕山期构造与燕山晚期早中侏罗统主要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有效的配置下,以挤压、拆离滑脱和走滑控制下的局部构造样式和控油组合对油气的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地震信息看中国推覆与滑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推覆与滑覆构造的基本要素是清脱层,都是沿软弱面发生的。前者是受构造力作用形成的,后者是受重力作用形成的。推覆构造又可分为褶驶推覆和道冲推覆。褶皱推覆一般多发生在塑性地层一,其道冲断面与语皱构造一起发生;逆冲推覆一般多发生在脆性、半脆性为主的岩层中,其岩体逆冲未经过事先褶皱作用的逆冲断裂运动。滑覆构造是由于盆地沉降、斜坡的翘起,使沉积体沿斜坡滑脱面滑移而形成的逆冲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7.
火焰山断裂带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凤来  漆万珍 《吐哈油气》2006,11(3):205-208
火焰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相当复杂,由于推覆体在向南推覆滑动过程中,存在推覆速率、阻力大小、岩性等不一致,使得火焰山构造带东西构造样式、断裂样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构造带中段主要发育“舌状断鼻”,东西两段发育反转断坡背斜,北坡发育断鼻。虽然逆掩主断层(真正的火焰山断层)容易识别,但存在层间走滑断层,使构造更加复杂,构造特征也难以把握。构造滑脱面主要为西山窑、八道湾组的煤系地层和第三系的石膏层构成一个滑脱体系。该滑脱断层才是真正的火焰山断层,其与地表出露的火焰山次级断层在第三系的石膏层滑脱面之上形成一个夹块。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走滑构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发育达尔布特走滑断层和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达尔布特走滑断层为正花状构造,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发育右行走滑构造,形成雁行排列的乌尔禾背斜、夏子街背斜和高角度倾斜剪切断层等。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生右行剪切为主兼有逆冲的走滑运动,形成走滑断层和剪切断层转折褶皱,并非过去较普遍认为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引发达尔布特断层重新活动发生左行走滑,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新生代未活动。搞清走滑构造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圈闭类型,对该区油气勘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周口坳陷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口坳陷位于华北盆地南部,是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这两个构造单元基础上发育的大型中、新生代断拗型坳陷。该坳陷有6条主要逆冲断裂,走向均为北西西向,剖面上有叠瓦式和对冲式两种构造组合样式,逆冲方向指向北北东方向,太古界至新生界不同程度地被卷入逆冲推覆系统,逆冲推覆构造是坳陷内最重要且独具特色的构造形迹。该坳陷推覆活动具有多期性、继承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早白垩世末期的逆冲推覆活动是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陆陆叠覆造山运动的结果,早第三纪末期以来的逆冲推覆活动则与秦岭—大别造山带晚近时期的差异块断和走滑作用有关。图4参6(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20.
新疆焉耆挤压逆冲型残留盆地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根据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南强北弱的继承性挤压反转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划分了"南部滑脱推覆—中部逆冲褶皱—北部走滑调整"3个构造变形分区。其中,NWW向(近EW向)压性构造与NW向扭性构造交织,组成"菱形网格状"构造格局,控制了二级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展布特征。在原型盆地南、北凹陷构造-沉积分野的基础上,后期改造更一步强化了其分割性,形成了南、北古地温场分区和各自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残留盆地具有独特的3种(挤压、走滑和拆离滑脱)基本变形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控油组合及油气聚集类型。依据残留盆地的改造类型及油气成藏特征,预测了北部凹陷"继承-再生型"和"改造-再生型"成藏单元,它们为近期拿储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