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低碳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 《中华建设》2009,(8):9-15
在日前举行的“共建低碳都市”国际研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题为《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时强调:“当前迫切的问题是要反思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和全球的能源、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构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全球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性逐渐达成共  相似文献   

3.
王立 《长江建设》2010,(12):36-37
建筑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类能源、资源消耗的综合载体。与同类大城市相比,武汉市建筑热环境比较独特:夏季温度高、湿重、闷热、期长(达5个月),  相似文献   

4.
秦虹 《长江建设》2010,(12):2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现在很多城市的决策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不了解低碳城市的内核和真实含义的情况下,低碳城市建设只会沦为走形式。低碳城市应该有一套指标体系,至少包含以下四类:一是碳生产率;二是拥有低碳的能源结构;三是低碳生活消费;四是低碳政策,涉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法制等等方面,通过这样一套政策,来引导消费、生产、能源使用。  相似文献   

5.
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之后,“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最热门的概念之一,也成为众多城市追逐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创建“低碳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强度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实施碳减排战略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区域碳循环与水循环紧密耦合,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可有效调节区域碳源、碳汇及碳平衡。在整体识别水循环与碳平衡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系统剖析水电开发、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航运(水运)等涉水资源与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碳捕获与释放特征,提出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配置内涵、特征及总体任务,构建以区域碳水耦合模拟和水资源配置为主要支撑的技术框架,深入探讨了基于低碳模式的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方案集设置、方案优选过程、对策及保障措施制订等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阳 《长江建设》2012,(5):96-97
一、低碳生态城市产生背景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消亡、全球气候变暖等,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重新建立新型关系,和谐共生。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对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898年由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基本设想就是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模式。而我国古代风水学说中顺应山水、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自然至上的一种体现。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  相似文献   

8.
城市水生态治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支撑城市水生态治理,需要探索不同类型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和治理技术。文章在系统分析安徽省不同区域城市水生态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基础上,构建了安徽省不同区域城市以"节水减污,生态河沟""控源治污,长藤结瓜水系连通""整治环境,围绕水网打造田园风光""涵养水源,建设生态小流域"为核心的水生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水生态文明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文献资料及各地规划建设工作,初步梳理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的区别与联系。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虽然具有一定交叉性,但在技术源流、基本内涵、建设内容及构建途径上均有明显差异:水生态文明城市注重城市人水关系的整体和谐与协调,其服务目标的多元性和建设内容的综合性明显超过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则专注于城市雨洪综合管理,其核心是将雨洪管理及低影响开发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构建综合性城市雨污水系统;海绵城市是对城市雨洪管理的细化和深化,可视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充分吸收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城市水问题的系统解决。  相似文献   

10.
王章飞 《长江建设》2012,(6):130-131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张阳 《中华建设》2012,(5):96-97
一、低碳生态城市产生背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消亡、全球气候变暖等,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重新建立新型关系,和谐共生。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对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898年由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基本设想就是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模式。而我国古代风水学说中顺应山水、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自然至上的一种体现。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  相似文献   

12.
彭勇  张杰茗 《治淮》2013,(12):82-83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堤防也从过去的防洪排涝功能转变为城市旅游、市民休闲、美化城市等多功能防洪圈堤。如何加强河道综合规划建设,使河道堤防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整体识别水循环与碳平衡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系统剖析水电开发、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航运(水运)等涉水资源与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碳捕获与释放特征,提出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配置内涵、特征及总体任务,构建以区域碳水耦合模拟和水资源配置为主要支撑的技术框架,深入探讨了基于低碳模式的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方案集设置、方案优选过程、对策及保障措施制订等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长江建设》2010,(1):49-4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认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优先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清洁生产、绿色建筑和交通技术。我国应研究、引进和改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推广运用低碳技术,为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可有效挖掘城市工业中降耗减排的巨大潜力。循环经济不仅要求资源循环化,更需要通过高新技术和适宜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据联合国统计,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建设低碳城市俨然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在我国,预计未来15年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大约1500万人,在这个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实现低碳化被认为是大势所趋。因此,从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已在各地推行低碳试点。试点最初从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始,到如令,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除湖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以外,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低碳试点城市。换句话说,低础试点已经基本在全国全面铺开。而据住建部一位官员介绍,全国有20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全国地级的行政区单位共332个,其中275个地级市,从数量上看,绝大部分城市已对外宣称要打造中国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似乎成为当下形容城市的时髦名词。  相似文献   

16.
王章飞 《中华建设》2012,(6):130-131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长江建设》2012,(8):34-34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丘永东认为,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密度、土地利用、交通模式等都会影响城市的碳足迹。  相似文献   

18.
<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对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承担着水环境保护、河湖健康保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利事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单一水利工程类型向涉及水域、水体综合类型转变,从单一注重工程效益到追求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统筹社会、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更是日新月异。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容回顾的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内地城镇化发展迅速,采纳低碳发展策略尤为重要。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每提鼗有1500万左右的农民进入城镇,预计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47%,2020年达到56%-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