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一摞《机械工人》杂志,有今年的,也有去年的,前年的…… 我把这些杂志按年份装订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办公桌的一侧。曾有位青工不解地问:“赵工,你的办公桌上怎么老摆着《机械工人》哪?”我笑着对他说:“因为这些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说起我与《机械工人》的情感历程,还要追溯到1983年。那时,我刚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一家军工厂做热处理工。刚进工厂的我对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对热处理专业更是一窍不通。开始,我只是跟着师傅干些简单的装炉、出炉的活。淬火时,由于不知道什么材质的零件该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拜读《机械工人》是35年前的事。那时,我在学校读书。在一次实习时,遇到钻孔时钻头总被烧毁的难题。老师提醒我去图书馆查查资料,在《机械工人》杂志上,我找到了介绍倪志福钻头的文章,照着一磨,果然十分好用,不但完成了实习任务还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从那以后,自己把每期的《机械工人》杂志都买来翻阅,真是受益匪浅。那时的《机械工人》是32开本的小册子,分冷加工和热加工两刊,封面每期的颜色部不一样,绿的、红的、蓝的、黄的,排在一起,像观赏艺术品似的爱不释手。由于杂志的内容贴近实际,浅显易懂,一学就会,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成为很多同学爱读的刊物。许多后来很实用的生产技术如工具淬火、电气焊、刃磨刀具等都是通过《机械工人》学会的。参加工作以来,自己又辗转到部队、科研院所工作,以后又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但学到的技术一直伴随着我  相似文献   

3.
很多年来都想写点什么,可总是自觉文字欠佳而没有勇气提笔。然而心中那不断涌动太多的感动却使我无法按捺,汇成一句话:谢谢你,我的良师益友——《机械工人》。 我是1989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在工具分厂作一名车工,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师傅的工具箱中发现一本32开的1988年第8期的《机械工人》,里边的内容涉及设备维修、刀具、夹具、测量、小经验等,我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有好多在实践中都能运用,既提高生产效率,又降低生产成本,深受同行的羡慕。 从不经意的邂逅到今日的相知相悦,《机械工人》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机械工人》从过去的32开版本到16开版本,从16开的简装到如今的精装版本,它印刷精美,  相似文献   

4.
我原是一名热处理工人,天天和箱炉盐炉、淬火回火打交道,当时自认为技术文化还行,平时很少看专业书。 80年代初,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接触离子渗氮炉。那时,离子热处理在我省起步才几年。为了尽快掌握这新设备新工艺,我只得搜集一些零星资料,脑子里因而塞满了诸如真空度、等离子体之类的专业名词。记得当时用铠装热电偶  相似文献   

5.
1961年我从技工学校毕业,进厂当了工人,我决心做一个又红又专的好车工,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工作中我逐渐体会到要干好车工,不仅要胆大心细多实践,更需要学习先进经验和基础理论,为此,我经常去资料室和图书馆看书。在那里我见  相似文献   

6.
《机械工人》(热加工)杂志已相伴我20多年,每期到手后,我总将一些较为实用或与本人工作相关的文章一一摘录,需要时信手拿来为我所用。由于《机械工人》所登载的文章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因而受到一线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欢迎。更因很多文章通俗易懂,深受生产技术工人的青睐,故有很多《机械工人》杂志上介绍的经验被我们所移植采用,取得了极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使本人在铸造工艺和技术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机械工人》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7.
几经风雨,几度春秋,当我即将步入花甲之年时,回忆往事,即由衷地想起了《机械工人》——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8.
《机械工人》即将迎来她50岁的生日,50个春夏秋冬,50载寒来暑往,读者、作者和编辑与《机械工人》携手共进,一同进步。50年来数不清的朋友与《机械工人》结下了深情厚谊,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几十年来她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我跟随她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真切感受到《机械工人》是我的良师益友。 60年代我走出了学校大门,从北京来到祖国的北疆,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书架上,至今珍藏着一本1960年第6期(总第117期)的《机械工人》。这本当时售价只有0.16元的杂志,尽管已经历了近40年的岁月,边角已有残破,但封面上的彩色照片却依然清晰如初。照片中,毛泽东主席站在车床旁仔细观看车床工人的操作表演,认真听取操作者的讲解,他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和平易近人的领袖风采,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0.
或许因为我是《机械工人》的老订户、老读者、老受益者和新作者的缘故,我对他的喜爱几乎到了偏爱的程度。听到同行们赞扬他,我就高兴;听到别人说他的不足之处,我就争辩。日日都盼望着新的一期能早日到手,早日拜读。《机械工人》(热加工)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1.
各位工友、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们大家在生产或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技术问题或质量问题。倒如,对我们的热处理工来说,怎样保证淬火质量?对于我们的车工、铣工来说,怎样加工难以加工的钛合金、不锈钢?……这类问题是很多的,就是对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也往往有一些技术难题需要学习,需要请教。当我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50年来,《机械工人》在技术进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并得到了广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欢迎和信赖。我是一名机械制造工艺工程师,是《机械工人》杂志的忠实读者。30年来,若说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  相似文献   

13.
我从1972年开始阅读《机械工人》,在那个非常年代,几乎看不到科技读物,惟有《机械工人》一支独秀。每当我接过杂志,就像饥饿的人得到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品味着。遇到合适的文章,就抄到硬面抄上,自己来不及抄,就叫爱人和同事帮忙。30多年过去了,至今一本本抄录热加工技术的笔记本还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14.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不觉我已近花甲之年。我现在在重庆工学院执教。当年曾在工厂里当过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在研究所也搞过课题研究和产品开发,如今执掌教鞭,既搞教学,也搞科研。在我工作和成长历程中,非常感谢《机械工人》陪伴我度过了40个春秋。 当五星红旗刚刚在祖国大陆飘扬时,《机械工人》就应  相似文献   

15.
小树要成长。必须要经过严冬的风雪,酷暑的考验。回顾1999年的冬天,沈阳的天气格外的寒冷,铁西工业区、大东工业区的柏油路全冻裂了。全国最大最老的工业区面临着工业调整改革重组的考验。很多兄弟姐妹下岗了,一部分人转向了服务行业。但是更多的工人留了下来,他们保养设备,  相似文献   

16.
1997年2月份,结束了生产一线为期半年的实习,我成了金工车间的一名技术员。当时,我自认为满腹经纶,但在处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到理论和实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那时候自己也是热血青年、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工作中的挫折让我心情很郁闷。看着比自己年长很多,但学历并不高的师傅处理问题得心应手,且深受职工和领导的好评,我很好奇。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与《机械工人》杂志交往两年以来,亲密无间,深厚的友谊使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是许多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个荟萃制造技术实践经验,具有巨大利用价值的宝库。 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们的《机械工人》经历了风风雨雨,世间沧桑,创下的业绩迎来了50华诞的盛典,这不能说不是一次辉煌,不是一次骄傲。今天在这里我为《机械工人》杂志的办刊业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位电气自动化专业华业生,分配到电机厂已10年有余,一直在模具车间线切割班负责编程序。该车间生产模具,线切割只是其中一部分,光懂线切割感到知识面太窄了。我原来对“机械”两个字很反感,认为它很呆板、不灵活,对机械制图也不感兴趣。 自从我们车间1995年订了《机械工人》后,我无意中翻阅时发现了许多小窍门、小发明,使我  相似文献   

19.
欣闻《机械工人》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作为一名本刊的热心读者感到非常高兴,写点心得与大家交流,以此迎接我们共同的节日。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参加工作起,《机械工人》就伴我一起成长。每期一到,我就将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章编成卡片以便查阅。 《机械工人》从创刊至今,刊面经历了从32开,到16  相似文献   

20.
我第一次看到《机械工人》杂志大约是在1973年。那时候,我在湖北一家三线厂里当钳工,很希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率,为祖国的国防工业多作一点贡献。那年的一天,我到一位铣工师傅家中去时,看见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一本小书。我看了一下那本小书,发现书里面全是机械制造中的宝贵经验和很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