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由于英汉语言系统的差异,一般说来,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很难实现语言转换后审美的等效传达,而对于古典著作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林语堂灵活运用不同翻译策略在英译本中成功实现了《庄子》原文的审美再现.因此从美学角度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作间审美距离和客观距离的正确把握及调整有助于对原作的翻译和对译作的赏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05—2015年国内《红楼梦》诗词翻译研究的文献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研究表明:近10年来,《红楼梦》诗词研究与《红楼梦》诗词翻译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两者间具有正相关性;对《红楼梦》诗词的研究,一方面是宏观的诗歌意象及文化角度的探讨,另一方面是微观的诗词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在这方面,主要集中研究的是归化和异化2种策略. 相似文献
4.
叠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应用于多种语言中。与英语相比,叠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更为频繁。本文主要从"三美论"的角度讨论元曲中叠词的英译,尤其侧重许渊冲译本《元曲三百首》中叠词的不同翻译策略。通过讨论"三美论"翻译原则以及《元曲三百首》中叠词的翻译,希望元曲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形式能引起翻译界更多的关注,像了解唐诗宋词那样加深读者对元曲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王春燕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2-123,131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个句子为例,从人名翻译、小品词翻译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7.
邱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4,(3):252-257
构建学习空间是现代大学的要求。通过对传统学习环境的分析,基于合作性学习理论,提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学习环境重构思路,探索传统高校学习空间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香港基本法》英语译本的批判性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探索了可能影响该法律翻译决策的理论和背景因素,得出的结论是法律翻译与文化休戚相关,在翻译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应该是源文的立法本意以及译文的法律效果,而非语义。因此,当译者在做语言方面的决定时虽然显得要比做法律方面的决定时自由得多,但是其文化因素,包括法律文化体系以及权力关系,终将对译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最终的法律译本。 相似文献
9.
陈奇敏 《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2014,(5):57-61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以许渊冲的英译唐诗《无题》为研究案例,力图重构译诗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探索古诗英译的描写性研究途径。文章认为,描写性研究途径纳入了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层面的考察,重视对翻译的文本、过程及功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加强古诗英译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0.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从朱光潜“美感经验的特征”看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慧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4):96-100
我国的学者朱光潜从心理学视角对文艺创造进行的研究把中国美学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他的美感经验的特征无论是对翻译的欣赏或是创作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试图以许渊冲老师的翻译为例,结合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和许渊冲的翻译创作实践,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关心理以及翻译创作对译者个性和情趣的返照。 相似文献
12.
王菲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4):5-10
鲜有学者从美学角度对商务英语翻译进行探索性研究。刘宓庆(1995,1996,2001,2011)的翻译美学理论为从美学视角下研究商务英语翻译打开了一个窗口。本文融合商务英语特点,提出商务英语翻译特定的美学取向——忠实之美、婉转之美、简约之美和约定之美。同时,依据Newmark(2001)的文本功能和翻译理论,针对函电、合同、单证、广告四种主要商务英语文本,分别提出“近文言体”、“化整为零”、“拾遗补缺”和“达意传情”等求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唐诗在句法方面省略现象非常多见。唐诗中的省略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省略平行语,使用名词仂语,使用关系语,使用紧缩句等。由于汉语语词组合灵活自由,行文重意合,偏流散,而英文句子结构严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汉语中省略的词句,在英译文中必须采取一定弥补措施,才不至于造成漏译误译。 相似文献
14.
15.
张晨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4-75,78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修辞巧妙,富有音乐美和形式美。古诗中修辞的运用,既非外界压力所迫,亦非个人刻意所求,它是诗词作家思维方式和情感表现习惯的自然反映。本文挑选了几种有特色的修辞手法,比较并分析前人对这些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对今后的古诗词译介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李明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3-10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译者需要力求避免对古诗的单一性解读,用英语的形合特征取代汉语的意合特征,或者一味移植汉语的意合特征;应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适度倾向原文意合特征,激发译文读者对原诗的多重解读. 相似文献
17.
王永全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4):46-48
诗的美产生于意向性,以有尽之言表无穷之意,以在场的意象表现不在场的情感世界。各个意象与其显现的整体意象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篇。本文试从现象学的意向性角度探讨诗的美生成的哲学根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对诗的认知提供一个较深入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审美素质对建筑装饰专业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和教学实际,提出了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审美素质的提升途径,即从装饰美感和审美能力两方面进行提升。装饰美感的提升,教师可从感知、理解、想象、情感4种心理因素对学生加以培养和关注;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在掌握学生审美水平后从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3方面加强培养其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