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种类固化剂对弱酸性起始合成脲醛树脂(UF)固化性能的影响,选用6种固化剂研究固化剂对弱酸性起始合成UF树脂的固化速度、适用期、胶接材料的胶接强度和材料甲醛释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组份固化剂中,双氧水作为固化剂时UF树脂适用期最长,氯化铵固化速度最快;双氧水加入量是UF树脂质量的5%时,树脂胶接材料的甲醛释放量最低,胶合强度最高;聚醋酸乙烯酯、磷酸二氢铵、氯化铝、柠檬酸和尿素组成的多组分固化剂适用期最长.氯化铵、硫酸铝和尿素组成复合固化剂的UF树脂固化物的甲醛释放量和固化温度最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非等温DSC对自制的酚醛氰酸酯树脂进行了固化动力学方面的研究,通过T~β外推法得到树脂凝胶化温度为211.00℃,固化温度为246.67℃,后固化温度为300.78℃。通过Kissinger方程求解树脂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为△E=74.14kJ/mol,碰撞因子为A=4.99×10^6。通过Crane方程求得固化反应级数为n=0.920。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6(7)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方法对酚醛型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分别通过Ozawa-Flynn-Wall法和Kissiger-Akahira-Sunose法求取了活化能,通过Malek法确定了固化反应机理函数,求解了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得到了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α/dt=865597exp(-78725/RT)α0.001(1-α)2.289。结果表明,采用Malek法判别固化反应机理符合两参数自催化模型,实验得到的DSC曲线与模型计算所得到的曲线吻合得较好,所确定的模型在3K/min~15K/min的升温速率下能较好地描述酚醛型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过程,为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艺窗口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DSC研究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等温DSC研究了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E-51)与间苯二胺的固化动力学,探讨了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固化按自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体系中产生的羟基可加速反应。计算了固化反应各步的动力学参数,得到E_1=51.96kJ/mol,lnA_1=11.29,E_2=69.68kJ/mol,lnA_2=13.43。 相似文献
5.
苯乙炔基封端聚酰亚胺树脂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两种苯乙炔基封端型聚酰亚胺树脂固化动力学过程,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下,两体系的特征固化温度,反应热及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运用Kissinger法和Melak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1)苯乙炔封端型聚酰亚胺树脂的固化过程符合n级固化反应方程,建立的固化反应方程较好地描述了其固化过程,且与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较好。(2)两树脂体系相比,分子链柔性较大的聚酰亚胺树脂特征固化温度较低,固化温区较宽,固化反应活化能较低,且反应级数较大。 相似文献
6.
拉挤工艺体系的乙烯基酯树脂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非等温DSC法研究了适舍于拉挤工艺的乙烯基酯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用Kjssinger方程和Crane方程求得树脂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8.3kJ/mol,反应级数为0.918。通过活化能与固化放热量的对比与实验观察,发现在拉挤工艺初期存在温升现象,常规数学模型难以模拟拉挤初期的热量平衡;通过基于非等温DSC法的固化度分析.认为高效的拉挤工艺通常会件随低的固化度,并从树脂配方体系和工艺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有机锡化合物催化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的研究--(Ⅰ)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表征了有机锡化合物((H9C4)2Sn(NCO-R-OCN)2)对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并测定了其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固化反应的凝胶阶段,催化固化反应动力学分别对氰酸酯单体浓度和催化剂浓度表现为一级反应。对于Arocy L-10型氰酸酯,表现活化能Ea-66.1kJ/mol,频率因子InA=11.9;对于双酚A型氰酸酯(BADCy),表现活化能Ea=69.0kJ/mol,频率因子InA=12.6。 相似文献
8.
热固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归纳了采用DSC法建立的热固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包括模型拟合法及无模型法。模型拟合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动力学三因子,即反应模型、频率因子和反应活化能。无模型法可避免因反应模型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动力学参数的偏差。最后探讨了模型拟合法和无模型法的使用局限。 相似文献
9.
对由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与二烯丙基双酚A体系制得的典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都是在此基础上改性得到的。并采用DSC方法研究典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固化过程,用恒温和动态两种方法分析其固化反应。根据自催化与n级反应方程,采用least-squares方法和Kissinger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建立该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模型并确定其固化动力学参数,此模型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同时该模型揭示了典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是按不同机理分段进行的,在反应过程中由自催化模型转变为n级反应模型。此模型为合理的研究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工艺参数,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工艺优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动态DSC法对耐高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根据Kissinger方程和Crane方程,拟合得到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参数,并建立树脂的唯象模型。此外,采用恒温DSC法,根据DiBenedetto方程,建立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固化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凝胶盘法,获得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凝胶时间,建立凝胶时间和凝胶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最终得到树脂的TTT图。结果表明:根据TTT图确定合适的加压时机,可以有效排除夹杂于预浸料层内层间的气体,从而制备内部质量完好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用非等温DSC技术研究了环氧树脂浇注体系在动态升温过程中的固化反应,用等转化率方法得到了体系的激活能与固化度之间的关系。采用Malek法分析动力学模型时,发现其特征值并不唯一,分析了不同特征值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动力学模型并预测了相应的参数,结果表明该体系符合两参数自催化SB模型。模型预测与试验数据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2.
环氧交联丙烯酸树脂交联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动态DSC方法研究了叔胺催化的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交联反应,并用3种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升温速度及催化剂浓度下,交联反应活化能均在90kJ/mol左右,反应级数n级阿累尼乌斯频率因子lnA也分别在1.2-1.4以及20-22之间。实验结果还显示了升速度及催化剂浓度的改变对活化能和阿累尼乌斯频率因子基本无影响,而反应级数却随升温度速率及催化剂浓度的增加而轻微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对多官能团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环氧树脂所用固化剂为甲基纳迪克酸酐(MNA)。对AG-70/MNA/2-乙基-4-甲基咪唑(EMI-2,4)环氧树脂体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固化反应进行测试,根据DSC曲线,用温度-升温速率外推法,求出环氧树脂体系的三个特征温度,温度参数能为... 相似文献
14.
603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603热塑增韧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在低升温速率测试条件下603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的DSC曲线有两个重叠的放热峰,通过分离两个重叠的放热峰,研究了603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动力学的特性。利用Kissinger方法和Kamal方程分别拟合得到603树脂体系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和固化动力学参数,选择三种典型固化工艺制度下预测的树脂固化反应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所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基于不同升温速率的放热曲线,通过外推法得出该树脂占总反应比例70%的第一个反应固化温度为(177.3±2.2)℃,占总反应比例30%的第二个反应的起始温度和固化温度分别为(178.6±0.7)℃和(216.9±1.7)℃。研究结果对于多组分热固性树脂体系固化动力学的分析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非等温DSC法对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分别通过Kissinger方法和Ozawa方法得到了树脂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均值为53.65 kJ/mol,用Ozawa公式计算得到了反应级数为0.886。 相似文献
16.
反应性聚碳酸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环氧树脂/胺化聚碳酸酯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借助Ozawa t ASTME698动力学方法,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该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参数,包括活化能E,指数前因子A,速率常数k和60min的半周期温度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胺化聚碳酸酯含量时的固化行为,放热峰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郑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6):98-101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分别对环氧树脂(EP)及可膨胀石墨/环氧树脂(EG/EP)体系的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Kissinger和Crane法计算得到两种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指前因子A、固化反应级数n等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并用T-β外推法确定了固化工艺温度。结果表明,EG的加入,降低了EP体系固化反应的完全程度,对固化反应时间的影响不大,体系的Ea由63.15 kJ/mol升高到65.89 kJ/mol,A由2.02×107提升到4.5×107,两种体系的反应级数基本一致,同时,EG的加入对体系固化工艺温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及缓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健康与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农药施用量大、效率低、高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农药进行微胶囊化,有助于有效解决当前农药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采用脲醛树脂作为壁材,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用量、pH值、酸化时间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微胶囊的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采用3%(质量分数)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在酸化时间为90min、酸化终点pH值为2.5、搅拌速度为1 200r/min、芯壁比为1∶3、固化温度为60℃时,所制备的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的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约为113μm,载药量达53%以上,包封率达62%以上。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及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的缓释效果明显,10天内能释放90%的药物,释放过程遵循Fick扩散机理。可见,制备的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具有较高的载药量、较好的包封率以及缓释性能,可进一步开发为新型的农药制剂,并为开发缓释农药新剂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