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性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男女不平等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女性对于两性和谐关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女性必须首先定位好自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推进两性和谐关系的建构。女性写作特别是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就为之提供了范本。具体而言:首先,女性不能忘记自己的性别,与男性同化而陷自己于雄性化式的扭曲;同时,女性又不能陷入性别本质主义,远离男性,斩断与男性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东北女作家孙惠芬近年来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创作势头,评论界对她的小说常从"乡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文章认为:其小说更多地体现了全新的女性主义色彩,对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突破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精英化倾向,关注新时代的乡村女性;打破男女对立思维,呼唤和谐相处的两性观念;亮出"做好女人"的旗帜,寻找维系生命力的永恒品质.而这些正是与愈来愈具有宽广胸怀和容纳能力的女性文学对话.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美的概念、女性身体的审美演绎与各阶段女性身体美的时代特征的阐述,分析各个不同时期对女性身体审美的实质:男性,通过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构建了美的标准,女性顺从这种标准以满足男人的审美欲望,才能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认可.男权文化通过社会审美标准重重叠叠地控制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从而再现历史上两性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在女性伦理观上,藏传佛教一方面继承了密宗的"女身成佛"之说及"阴阳双合"的思想,肯定女性成就理想人格的权利和潜能,主张两性的平等与和谐;另一方面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认为女性天性卑劣.这种充满矛盾色彩的女性伦理观对藏族女性造成双重影响,使其在受到人们尊重的同时又遭到男权社会的压制.  相似文献   

5.
《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淑与阿拉贝拉都具有"双性同体"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哈代对两性平等关系的理解和他的女性主义意识。小说男主人公的郁郁而终,女主人公的精神毁灭,则反映了哈代女性观中矛盾的一面。他赞同女性的自我追求,却又担心和恐惧逐渐成长起来的女性所带来的强大毁灭力量。  相似文献   

6.
肚兜是最具中国风情的传统内衣,它既具有款式、装饰、工艺等美学价值,又具有文化寓意的价值。肚兜这件我国传统的保护胸腹的贴身服饰品,从简到繁,从遮掩到张扬,伴随着各种人生的礼仪,其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审美的演变,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女性是肚兜艺术的创造者,反之肚兜也影响了女性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她们的生活情感与价值。本文依据实物和文献作为研究依据,从性别视角分析肚兜在两性文化、母性文化、女性自身价值三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网络小说发展近2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大量优秀的女性写手,成为这一成绩的有力建设者。在开放的环境和自由的写作中,女性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有女性依赖、女性抗争,也有两性均衡与女性独尊。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恶母"书写成为女性文学中一道引人注目的写作景观。铁凝、徐小斌等女作家一改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与心理定势,纷纷反思与拆解传统母性的崇高社会人格,对母亲和母爱情感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展示,塑造了一大批"恶母"形象,彰显了在传统话语中被遮蔽的母亲的生存境况,解构了男权文化建立的"母亲神话"。这些对母亲的多元化言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考空间,具有重要的女性文学意义、文学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两性情感和婚姻的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与简爱和伯莎有关的情爱及婚姻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并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以期引起对爱情的思考并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部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原始社会,女性处于被崇拜地位,男女两性观念表现为素朴的平等状态。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的崇高地位开始沦落与丧失。封建等级制成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制度绵延着父权制文化结构的社会中,到处渗透着男性意识的文字刻画。在汉语和英语文字符号系统中,女性的性别意识亦逐渐被封建社会男权中心的从属意识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男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在以男性为审美主体的审美世界里,女性成了审美客体.男性的审美情趣在变化发展,女性则或被动或主动地追随男性的审美需求,男性的审美需求改造着女性形象美的特性.审美活动表现着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和矛盾冲突.需要不断克服两性的矛盾,从而形成和谐的审美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鲜明而充分的表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性别歧视和传统束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分析了伍尔夫阐述的女性获得独立和解放的途径:运用手中的笔,通过女性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独特声音;探讨了伍尔芙缔造两性和谐世界的双性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3.
责任感培养是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核心所在。随着现代性境域下传统伦理道德的式微与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盛行,他人成为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勒维纳斯在汲取现象学中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他者与自我非同一的绝对他性,从而将他者作为主体自由的基础与目的,建构起"责任先于自由"、"我为他者负责"的责任主体观。从"他者"视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建构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反映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对文本中女性形象拉姆齐夫人女性意识的分析,揭示了父权社会男女性别角色的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颠覆了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提出的内化标准,提出了建立两性和谐的文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运用女权主义的一些观点,对《荆棘鸟》中的"妖妇"角色-玛丽·卡森进行解读.从她的个性、经历等人手,探讨其为追求自主及两性平等的过程中如何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失落,从而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指出两性关系尽管是对立的,却又是平等的、互相补充的.女性追求的应当是男女的真正平等,是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的价值的全部实现,而不是要以女性至上代替男性至上.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183;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反映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对文本中女性形象拉姆齐夫人女性意识的分析,揭示了父权社会男女性别角色的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颠覆了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提出的内化标准,提出了建立两性和谐的文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科学管道"效应揭示了女性进入科学领域面临的一种劣势状态.以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科学管道"效应的3大机制:科学文化的入门机制、科学共同体的认同机制和同行评议的把关机制;提出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女性科研人员管理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女人是社会造就的女人,是父权社会造就的具有女性气质的女人。要改变女人的被动命运,只有从社会制度、法律和意识层面等来引导和改变这种传统的两性既定的关系。在我国,形成两性真正平等、和谐地充分发展各自的能力并构建一个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和谐社会刻不容缓,社会应该真正地提高女性地位,给女性酿造一个有利于和男性真正平等发展的环境,从而达到和谐完美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华语大片的文化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近年华语大片在努力寻求文化支点、挖掘本土文化、传输本土价值观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过从女性批评入手,我们发现,华语大片在性别文化表达和输出上仍存在一定的偏颇和滞后,从古装片、现代商业片中都可以看到问题的显在性,我们从规正女性意识概念出发,召唤多层面、多生活方位的女性形象类型意识以及打破"被看"格局,塑造女性在电影中真正的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20.
《伊娃的男人》是美国当代重要的黑人女作家盖尔·琼斯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文化创伤视角出发,通过对以女主人公伊娃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创伤经历的分析和解读,认为性虐待、性侵犯作为性别歧视的极端表现形式可被视为黑人女性这一承载群体的文化创伤,而黑人女性的被迫沉默迫使她们言语缺失,将身体演绎成言说性别歧视的场所。诉说和倾听作为"体验创伤"的形式之一有助于黑人女性走出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