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专家研究的成果上,阐明对生态价值的看法:人类早期没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是伦理发展到现代性的社会产物,其核心要追问现代性问题;其次,生态伦理不需要"整体主义"的支撑,"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在去掉自己狭隘的思路之上,同样可以担负起建构生态伦理的重任;最后,生态伦理的建构,其落脚点在审视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核心是人类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专家研究的成果上,阐明对生态价值的看法:人类早期没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是伦理发展到现代性的社会产物,其核心要追问现代性问题;其次,生态伦理不需要“整体主义”的支撑,“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在去掉自己狭隘的思路之上,同样可以担负起建构生态伦理的重任;最后,生态伦理的建构.其落脚点在审视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核心是人类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蕴含于基督教神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被历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富有生态意识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家斯坦贝克深受《圣经》的影响,对基督教的生态伦理持批判的态度。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对大自然各种景象的描写,体现了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也体现其意图唤起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促进新的生态伦理意识建立的创作宗旨。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本质内容。它的提出,体现了党在发展问题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是根本不同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指出了“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生态思维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唯物辩证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分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生态主义和技术理性批判主义等绿色环保理论的区别。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危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致力于寻求一条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途径,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梭罗认为万物有灵,人类是自然之子,应该回归自然,其生态思想体现了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梭罗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来源于并超越了超验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精神的作用,又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忽略自然本身存在意义的缺陷。对美国文学家和哲学家梭罗的主要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其生态思想并追溯其哲学根源,有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要有效遏制“物质变换裂缝”的扩大,将“物质变换裂缝”消灭在萌芽状态,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精神上或思想上消除“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固恋”,代之以“大地”共同体的“深层生态学”意识。用环境哲学的话语表征就是:要树立整体主义的生态自觉,充分认识并尊重生态自然的系统性、自组织性和先在性,等等。  相似文献   

9.
伦理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生活状况密切相联,生态伦理是人类生存危机感的反映。生态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存在脱离于一般社会伦理的完全独立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自觉应用生态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善"待自然,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使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凸显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生态微型小说的出现,为方兴未艾的微型小说走出了一条健康的“绿色通道“:揭示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谴责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野蛮行径,呼吁人们善待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渲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唱响生态保护的赞歌;展示资源匮乏的苦痛与无奈,讴歌节约能源、保护地球资源的善举,为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微型小说应该成为环境文学的轻骑兵,应高扬生态的旗帜,树立生态伦理信念,不仅洞察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的严重局势,而且为解决这一危机积极地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环境哲学非人类中心主义通过类比人类来证明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从而拥有道德地位.但是,从终极意义上看,唯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和道德地位.自然内在价值论实际上是把大自然看作在本质上与人一样的存在物.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即便从自然生物性上也能将人和动物有效地区分开来.然而,自然生物性并不能凸显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唯有人才具有道德地位,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内在价值,而是在于他们超越了大自然,是属于人类物种的社会性存在.因此,环境哲学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它不是西方环境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坚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新人类中心主义,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生态破坏加剧,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难题。为此,学界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并倾向于对“人类中心主义”作了深刻批判。追根溯源,人类中心主义其实与人道主义有着很深渊源,甚至被指生态危机产生的人性根基就是人道主义,是以人的目的要求的秩序取代了本然的自然秩序。无论“人道主义”还是“自然主义”,它们本身并没有根本的对立,从某种角度说,人道主义自身就蕴藏着很强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生态思想,特别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无疑是生态文明重要的思想资源.但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范畴,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社会文明的崭新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探寻社会生态危机为核心内容。"靠天吃饭"的日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敏感,自从日本古代文学出现的那一刻,自然万物便成为日本作家写作的对象,作品的"生态"特质也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5.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殖民文学的经典之作.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分析该小说的种族、物种、生态观念,可以揭示白人殖民者占有土地,掠夺财富,把自然视为工具加以利用,把动物看做缺乏理性的机器而屠杀,视当地土著人为“他者”加以异化的殖民进程,体现了其“西方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了《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他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了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迷茫。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和探讨自然与女性,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和重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自然的边缘地位,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的生态女性视角,发掘诗人的生态女性意识,探究诗歌中反映的人与自然和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为范本追溯以敬畏生命、"天人合一"、和谐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印第安传统文化。厄德里克将族裔文化聚焦于生态伦理层面,旨在按照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所昭示的生态思想重构人与自然之间、不同种族之间的和谐共存。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当今,厄德里克借返魅自然重塑人对自然的谦卑,可促使我们在反思和启发的语境中考量现代文化中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为构建现代生态文化提供有益的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阶段化类型,既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出现,也伴随人类的进步而完善。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旨在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可持续和科学发展。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程度、水平的不同,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时间也不同。虽然中西生态文明发展价值伦理有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中西之间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却有不少差别,因此,在目前的全球经济格局中,还很难形成全球性的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20.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