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花鼓灯歌是淮河流域汉族民间歌舞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河流域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吟唱,它承载着淮河两岸人民的情感和希望,记写着百姓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他们多彩生活的生动写照,体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从花鼓灯歌的曲调抒情性、歌体简约性、歌词叙事性和歌者创造性四个方面进行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播布于苏鲁豫皖广大地区的民间艺术花鼓灯是汉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本文就政府在花鼓灯传承保护工作中的角色、专业院团在花鼓灯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业余灯班是花鼓灯传承普及的功能和意义等,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安徽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安徽花鼓灯艺术也和全国兄弟省市的民间艺术境遇相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曰渐衰微,令人担忧,木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力图从深入的调查中谋求其生存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4.
娄楼是安徽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花鼓灯兰花代表人物和花鼓灯"冯派"舞蹈风格传承人.作为花鼓灯重要的传承者和见证人,她对花鼓灯锣鼓、兰花流派以及花鼓灯舞蹈创作等有独到的感悟.通过对娄楼口述资料整理而形成的口述文本,对于当前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州园林是我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典的私家园林,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私家园林,它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它的美学特征主要有3点:一是自然之美;二是艺术手法之美;三是意境之美。这3种美学特征相互结合,共同创造了苏州园林之美。  相似文献   

6.
花鼓灯艺术体现了两千多年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业态,承载了当地历史和地域文化,其丰富的乐器造型、鲜明的人物角色和多层次的服饰道具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对花鼓灯艺术符号进行产品语意学挖掘、情感化设计和产业品牌的开发,使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焕发生机,为地域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现代国内外壁画材料的例举,剖析其材料所包含的物质性及非物质性审美特性。表述了科学技术所引领的材料的多元化,极大地开拓了壁画在形态审美上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与科学整合是当代壁画设计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蚌埠地区花鼓灯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并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浅析了中国画语言融诗词美、书法美、音乐关于一炉,具有其他画种所不可比拟的形式关感等特色,并阐述了中国画语言的特点及运用的法则。  相似文献   

10.
从农耕文明及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诉讼意识所造成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质及无讼的诉讼意识,为我们反思现代性诉讼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学样式——骈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诸种美态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美学理想和文化理想。因此,应给予骈文更多的肯定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了解艺术创造、审美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理解和认识艺术活动,把握其客观规律,提升艺术审美价值,繁荣艺术文化事业,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表现形式和审美欣赏两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不同,并对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进行了具体阐述,认为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是主要的;网络语言求新、求异、求美的审美特征,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倾向,体现了它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农耕文明及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诉讼意识所造成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质及无讼的诉讼意识,为我们反思现代性诉讼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全国人民期待的一道大餐,何以央视春晚在中国人民最重大的节日可以纵横三十年?她掌握了观众的哪些"软肋"让全国的观众沉醉三十依旧?从观众审美心理的传统方面和现代视角出发,探究央视春晚与中华民族传统心理需求的满足、与现代观众审美心理需求的满足的契合度,探求春晚的不衰魅力。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安宁市的楠固,是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老先生按苏州私家园林风格独自设计“小而精”的杰作,不仅体现了陈教授造园之“法”,更是我国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建筑、山水、花木这三物质性建构要素,结合审美实例,浅谈楠园之美。  相似文献   

17.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的出现不在于再现当时的社会景象,而是侧重表现一种中和的审美情怀,其宣扬的是一种和合相善的伦理美学.通过思想内容上的平和美,结构形式上的中和美,语言风格上的和谐美,全面阐释了《琵琶记》的中和之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构建有色金属文化的和谐之美,将对建设创新型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起着先进性的精神引领作用。有色金属曾经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青铜的发明是文明划时代的伟大创造,引领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有色金属文化的和谐之美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核心理念,有色金属文化的和谐之美具体体现在对有色金属的科学探索中,是有色金属强国的战略性策略中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党中央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思想指导下,要让"有色金属文化的和谐之美"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明灯。  相似文献   

19.
围绕中和思想对民族审美理想的决定作用,对中和之美作了理性分析,探索其审美渊源.并对建筑中和之美的纷繁杂呈的艺术表现特征,以“维度”观念进行思维模式、空间模式、审美模式等方面的归结.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和汉文与古彝文古籍记载,以及民族古文字学、历史地名学、稻作和旱作农业起源、制陶和造船工艺史、原始夭文历法、原始宗教、血型遗传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来看,炎帝文化是炎帝氏族于约1万年前在洞庭湖畔与楚湘丘陵地区的石器时代晚期燧石文化基础上发群起来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是中华文明与世界远古文明的原胚,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农耕文明与世界农耕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洞庭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湖”,也是世界文明的“母亲之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