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冻融结合溶胀的方法从钝顶螺旋藻突变株(SP-Dz)中分离得到藻蓝蛋白(Phycocyanion,PC),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藻蓝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pH5、NaCl浓度为0.15mol/L条件下藻蓝蛋白稳定性好,适于保存或应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对藻蓝蛋白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其次为保存时间,影响最小的是光强。  相似文献   

2.
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钝顶螺旋藻藻粉中分离纯化藻蓝蛋白,对其稳定性进行全面考察.实验结果表明,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溶液在低于40℃,pH4~8范围内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光照、反复冻融使藻蓝蛋白溶液的稳定性明显下降,0.5 mol/L~2 mol/L的NaCl起到稳定藻蓝蛋白的作用.藻蓝蛋白干粉在60℃、湿度为(75±5)%的条件下,活性不变,且10d后增重不超过5%;4 500 lx光强使藻蓝蛋白干粉活性显著降低.因此,长期保存藻蓝蛋白以干粉为宜,在低于60℃的弱光低湿环境中保存.  相似文献   

3.
对温度、日光光照等条件以及不同添加剂对藻蓝蛋白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得出,藻蓝蛋白应低于40℃避光保存,应于中性条件下保存;葡萄糖、氯化钠和山梨糖醇可以有效提高藻蓝蛋白的稳定性,分别于室温放置72 h后藻蓝蛋白色素保存率从50.90%提高到了78.10%、67.02%和69.08%;按质量比1∶1∶0.3复合葡萄糖、氯化钠和山梨糖醇作为稳定剂加入藻蓝蛋白后于4℃放置14 d,藻蓝蛋白色素保存率比未加添加剂的藻蓝蛋白提高54.4%;于25℃下放置,加了复合添加剂的藻蓝蛋白色素保存率比未加添加剂的提高16.1%。  相似文献   

4.
从钝顶螺旋藻突变株(SP-Dz)中纯化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ony,APC)。该别藻蓝蛋白在50℃以内.弱光下非常稳定,650nm特征吸光值在几天内没有变化。在pH5~8的范围内,别藻蓝蛋白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多因素分析表明,对别藻蓝蛋白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其次是保存时间,影响最小的是光强。  相似文献   

5.
赵艳景  汤云成 《食品科学》2012,33(17):94-97
目的:分离纯化条斑紫菜藻蓝蛋白并对其进行抗衰老作用的研究。方法:以盐析沉淀法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条斑紫菜藻蓝蛋白,并对其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D-半乳糖致亚急性小鼠衰老模型,研究藻蓝蛋白的抗衰老作用。结果:在常温下,40%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条件下,紫菜藻蓝蛋白纯度达到最大值1.73;紫菜藻蓝蛋白在30℃时、中性溶液环境时稳定性良好;藻蓝蛋白处理后均能显著提高衰老模型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中的SOD活性(P<0.05,P<0.01),显著降低血清中的MDA含量(P<0.05,P<0.01)。结论:紫菜藻蓝蛋白具有较强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新分离的一株嗜热微藻的分类地位,观察其所含藻蓝蛋白的稳定性,从而了解其藻蓝蛋白可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基于16S rDNA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从而对藻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超声波破碎的方法获得藻蓝蛋白粗提液,改变温度、光照强度、pH等条件存放藻蓝蛋白溶液,用分光光度计观察溶液吸光度的变化来反映藻蓝蛋白的稳定性。结果:该藻为杆状单细胞结构,直或有时弯曲,二分裂殖,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分离藻株为嗜热聚球藻属的一支。提取得到纯度为0.941,色价为196.53的藻蓝蛋白粗提物,得率为11.37%(对藻干物质)。该藻蓝蛋白在60 ℃保持3.5 h,色值不变;6000 lux光照7 d色值可保持在91.4%左右;在pH4.0~8.0保持3.5 h色值稳定,但在强酸和强碱性环境下藻蓝蛋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结论:所分离的藻株为嗜热聚球藻属的一支,其所含的藻蓝蛋白具有良好的热、光和酸碱稳定性,在食品加工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的富集分离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盐析沉淀法和等电点沉淀法富集分离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考察了螺旋藻细胞破碎液的藻液比、盐离子浓度、pH和环境温度对藻蓝蛋白收率和分离因数的影响,并对藻蓝蛋白的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液比为0.5g/100ml,50%(W/V)(NH4)2SO4进行盐析沉淀,藻蓝蛋白收率可达60.0mg/g藻粉,分离因数为1.38。螺旋藻藻蓝蛋白在20℃和30℃时保持稳定,在40℃以上稳定性下降。在pH为中性时,藻蓝蛋白稳定性良好,超出此范围螺旋藻藻蓝蛋白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刘鲁宁  黄芳  黄业立 《酿酒》2004,31(3):43-45
从酒精浓度、温度和pH几个方面研究了外界因素对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低于酒精浓度 4 0° ,温度不宜超过 30℃ ,pH在 4~ 10范围内 ,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在生产和长期保存时都可以保持较好的生物结构和活性。  相似文献   

9.
葛仙米藻红蛋白体外抗活性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葛仙米以其资源稀少、营养价值丰富,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而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为探讨葛仙米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本文以野生葛仙米藻红蛋白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研究葛仙米藻红蛋白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的基础上,采用微弱化学发光法,研究了葛仙米藻红蛋白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为:粗提物>藻红蛋白>藻蓝蛋白;葛仙米藻红蛋白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为:H2O2自由基的清除率>·OH自由基的清除率>O2·自由基的清除率。  相似文献   

10.
螺旋藻藻蓝蛋白的规模化提取和色谱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蕾  庞广昌  陈庆森 《食品科学》2008,29(4):461-463
藻蓝蛋白在食品、化妆品及医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螺旋藻中藻蓝蛋白的含量丰富.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螺旋藻中藻蓝蛋白的规模化提取和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螺旋藻藻蓝蛋白生产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藻蓝蛋白规模化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酸性含乳碳酸饮料加工过程中易引起沉淀的环节进行了稳定性研究,比较了不同稳定剂的稳定效果,并确定了最佳稳定剂及最优复配稳定剂。结果表明,复配稳定剂(海藻酸钠0.3%+CMC0.4%+卡拉胶0.1%对含乳碳酸饮料的稳定效果最为明显,所得含乳碳酸饮料的形态均匀,产品呈乳白色的稳定体系,并且长时间放置不分层。  相似文献   

12.
饮料新品开发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软饮料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现已形成了以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果蔬汁饮料、茶饮料等为主的十大类品种。近五年,中国饮料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饮料产量从1999年1186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2912.43万吨,5年间增长145.57%,年均增长19.7%。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增加气液有效传质面积着手,认为提高吸收速炫,有利于产品达到或接近平衡含气量,进而提高碳酸饮料的含气量。为此文中提出了一咱新型气液传质元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省迅速发展的软饮料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碳酸饮料工厂品质控制方面的基本概念。旨在促进工厂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豆腐柴叶为主要原料,白砂糖、蜂蜜、柠檬酸为辅料,加工制成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实验对豆腐柴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配方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饮料中蛋白质和黄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豆腐柴叶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0min,料液比1:25。豆腐柴保健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豆腐柴浸提液40%,白砂糖6%,柠檬酸0.15%,蜂蜜2%。饮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为6.41mg/100mL,黄酮的含量为37.45mg/100mL。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碳酸饮料厂的自来水及净水的处理工艺,着重讨论净水处理化学剂量的控制——2P—M(净水处理中石灰余量)最适值。  相似文献   

17.
韩冰  李辉 《饮料工业》2011,14(11):32-36
探究了以菠萝、枸杞为原料生产一种保健饮料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菠萝枸杞保健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为:料水比1∶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50h、接种量0.8%,此工艺条件下,菠萝枸杞保健饮料的感观质量评分达到92且为最大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白砂糖7.0%、柠檬酸0.15%、β-环糊精0.12%,在此添加量下,菠萝枸杞保健饮料感观评分达到94,清亮透明,具有特殊的菠萝枸杞的混合香味。  相似文献   

18.
文中研究花色素苷功能饮料的稳定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条件处理后饮料中的花色素苷的含量。花色素苷对温度和光照非常敏感,金属离子K+、Na+、Ca2+、Mg2+、Zn2+和Cu2+对花色素苷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灭菌方式对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影响不同,其中超高温瞬时灭菌法对其影响最小。结果表明:花色素苷功能饮料适宜在室温避光条件下保存,同时饮料中可适当加入一些金属元素增加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灭菌方式可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法,确保营养成分不流失。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贮藏期间草莓脯褐变的化学途径,将草莓脯分别于37、25、4 ℃条件下贮藏,测定其色泽以及抗坏血酸、总酚、3 种游离糖、5 种游离氨基酸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3 个温度下 草莓脯L*、a*、b*值均呈下降趋势,贮藏90 d色差ΔE为11.42~33.33,说明草莓脯贮藏期间色泽发生明显变化;抗坏血酸、总酚、游离糖和氨基酸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5-HMF含量则呈线性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谷氨酰胺含量外,其他色泽及化学指标与ΔE呈显著、极显著或高度显著相关(P<0.05、P<0.01、P<0.001),说明色泽变化可能是抗坏血酸降解、多酚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等途径的共同作用结果;聚类分析则将样品分为两类,较高温度、较长时间贮藏的样品与其他样品能够得以区分,说明温度与时间对褐变程度的影响不可忽略。总之,在草莓脯贮藏期间的褐变过程中,同时存在抗坏血酸、酚类、糖和氨基酸参与的褐变反应,但各成分含量变化与褐变程度存在不同步性。本实验结果可为草莓脯贮藏期间的褐变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