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0年以来,天津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本文运用RS和GIS技术,对天津市郊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提取和解译,并在此基础上以建设用地的发展特征为研究主体,对建设用地总体数量变化特征,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土地利用相互转化关系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论为:天津市郊区建设用地大幅扩张,增长过程经历了快速(2000-2010)以及减缓(2010-2015)两阶段,水域和其他用地不断减少;其中2005-2010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活跃,而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为主的其他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则在小幅增加后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近年来土地利用状况,本文利用2013年和2018年Landsat 8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动态度、变化幅度等方法来分析西海岸新区的土地使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2018年,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表现为:在数量上,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增加74.36 km~2,林地变化幅度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大,达到298.63%,耕地和水域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其他用地则呈现出减少的态势;在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状况以老黄岛最为活跃;从土地利用转移结果上,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相互的转移,其他用地的转化最为突出;总体而言,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了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近年来土地利用状况,本文利用2013年和2018年Landsat 8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根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动态度、变化幅度等方法来分析西海岸新区的土地使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2018年,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表现为:在数量上,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增加74.36 km2,林地变化幅度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大,达到298.63%,耕地和水域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其他用地则呈现出减少的态势;在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状况以老黄岛最为活跃;从土地利用转移结果上,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相互的转移,其他用地的转化最为突出;总体而言,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了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迅速向城市集聚,引发了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榆林市作为典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富集区,能源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区建设用地的增长和土地利用的演变。因此,本文对榆林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能源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演变机制进行探讨,进而提出未来引导榆林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选取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三座城市的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建设用地紧凑度和象限分析法指标,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得出三座城市扩张的特征。结果显示:郑州市的建设用地的扩张呈"点—轴—波式循环"的模式,城市建设用地紧凑度较高;洛阳市的建设用地扩张呈现沿"点—轴—网"的模式扩张;平顶山市以"点—轴—面"的模式由市中心向西部扩张,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凑度在不断地减少。  相似文献   

6.
利用RS和GIS技术平台,利用地表温度反演和土地监督分类的方法得出了地表温度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福州市研究范围内2002年、2009年、2013年和2016年的地表温度实际情况,概括了其演化规律,并结合土地利用情况变化加以综合分析,得出了研究区高温区域随着城市扩张而扩张,而且高温区域和建设用地、裸地的区域位置相对应;升温幅度最高的斑块与水体和绿地、农田转化为裸地和建设用地的区域位置重合度较高,而且这些升温斑块距离建设用地和裸地的距离越近其升高的幅度就越高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我国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利用形态的急剧变化。在城市外围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不仅表现在用地数量增长上,而且在地块的斑块形状、空间分布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现有研究对于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数量及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国内外研究都表明。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县域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及其生态风险变化情况,将高原坝区城市姚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结合ArcGIS 10.2及Fragstats 4.2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9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移态势显著增强,林地类型变化量最大,以转入转移模式为主,转入量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则是通过侵占耕地进行扩张,其他地类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区分布方面来看,2012年~2019年姚安县整体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低生态风险区面积不断增加且逐渐向周边乡镇蔓延,中高生态风险区则不断向中部地区集中。  相似文献   

9.
生态网络构建是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缓解景观破碎化、限制城市扩张蔓延的有效手段。虽然已有研究针对生态网络的跨尺度衔接提出了基于尺度嵌套的规划思路,但土地扩张动态情景下这一思路对生态保护有效性尚需验证。通过设置“无生态网络”“非尺度嵌套生态网络”和“多尺度嵌套生态网络”三种约束情景,利用FLUS模型模拟了2030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并选取景观指数,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尺度,对生态网络保护格局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桂林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增量明显,2018年至2030年预计增加613.85 km2,变化幅度为46.52%,其次是水域,增加53.50 km2、变化幅度为6.42%;(2)基于生态网络的规划政策及情景设置对区域建设用地扩张限制明显,而在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下,这种抑制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新增建设用地仅为237.49 km2,增长率为18.00%;(3)非尺度嵌套与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相比,后者在市域尺度及中心城区尺度上对遏制景观破碎化、改善景观连通性上都取得了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刘伟  张红果  杨全 《山西建筑》2007,33(16):215-216,278
对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中的变化趋势,结合西安市土地利用情况,研究其变化,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西安市土地利用方式应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促进其迈入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由此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节约与集约用地已是大势所趋.农牧业连队是新疆建设兵团"新型团场"建设的基础和基本单位,分析农牧业连队用地即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有助于促进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便为兵团"新型团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GIS技术,选取东莞市2010年、2015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动态度、城镇化发展和空间分布来分析2010—2015(T=6),2015—2017(T=3)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地监测城镇快速扩张过程中东莞市土地资源的数量变化规律和空间布局特征,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东莞市的土地资源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过程;东莞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程度与城市化率、常住人口的变化都呈增速上升趋势;东莞市在T=3期间的城镇建设活动空间布局较为零碎,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日益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文章提出了表征区域建设用地合理规模的“土地开发度”,论述其概念和内涵,并从土地承载力、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开发调控、土地优化配置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要加强区域建设用地开发的最大容量的综合评估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1975年、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分析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时空变化分为九个缓冲区和八个象限,该文分析了不同缓冲范围、不同方向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密实度,并进一步拟合了密实度和坡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区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以每年5.69%的速度急剧增长,扩张模式显示为一个中心和多个子中心的空间模式.此外,尽管城市扩张的关键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最快的地区)的密实度高于城市扩张的非关键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最慢的地区),但城市扩张的总体密实度却在降低.具体而言,城市建设用地在缓冲区半径梯度中具有三个高度紧凑的区域(半径分别为5km、25km和40km的区域),并且密实度逐渐增加.通过缓冲区的象限梯度分析,象限45°~90°(WNW),90°~135°(WSW)和315°~360°(NNE)是城市扩张的关键区域,象限225°~270°(ESE)和270°~315°(ENE)是非关键区域,而密实度的变化与缓冲区半径和象限方位角的变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安市1991~2004年建设用地数据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西安市14年间土地数量和用地类型扩展的特点与规律。最后通过计算绝对扩展强度、城市扩张用地系数及异速增长参照速度,定量揭示该地区土地扩展数量变化的速度、幅度,总结得出西安市土地扩展总体上属于适宜增长类型,同时对今后西安用地扩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高明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通过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PLUS模型提取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20年~2030年高明区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7.48 km2、4.88 km2,林地、水体面积分别减少9.19 km2、3.09 km2的“两减两增”特点,形成了城市周边主要以耕地转变为建筑用地,偏远乡村周边主要以林地转变为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高明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广州中心片区的人口、就业岗位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现状,探讨土地利用混合程度的计算模式,构建了广州中心片区居民出行区间吸引比例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城市各区特别是新开发城区土地利用混合程度的提高能够起到缓解城市区间路网的交通压力的作用;发达的公交和方便的出行可以促进新城开发,居民到新开发城区居住和就业,改善老城区日益拥挤的状况,协调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  相似文献   

19.
以丹江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10年ETM+影像和2015年OLI影像等数据,解译了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数据,并对三期数据定量分析。在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改进PSR模型,对研究期内丹江流域(河南段)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从2005年到2015年,研究区在土地利用总量、类型和结构变化等内生变量中,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展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更替的生态巨系统。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来临,国家层面正在调整城市发展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必须摒弃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做法,开始将视角转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上来,通过对存量建设用地的有效盘整,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实施路径,把握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历史契机,打破土地利用瓶颈,通过存量换增量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高城市的区域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