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舒适度是为了从气象学角度评价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下人体的舒适状态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是人类活动和人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的多年观测数据,对辽宁省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及其对应的不同等级舒适日天数进行统计,并分析各种环境下气象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宁省近55年来气象因子总体呈现气温升高、风速减小及湿度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2)近55年来全省全年舒适日数为7~8个月,6月份全省均在舒适等级范围内,全省55年的平均CIHB值为45.2;(3)舒适日频率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人体舒适度指数日变化表明夏季相对于冬季而言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更大;(4)与舒适度指数相关性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气温,相关系数高达0.894,而风速和相对湿度与其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弱。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辽宁省水资源时空演变特征的深入剖析,探析了不同气候模式下其水资源演变规律,并提出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对策及其战略框架.结果表明:较基准期不同气候模式下的降水量增加21.6%、20.2%、15.7%,未来一段时期内呈上升趋势,水资源量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科技、政策和工程三大支撑体系提出水资源适应性利...  相似文献   

3.
近50年辽宁省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变化及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近50年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变化特征以及时空分布情况,本文以辽宁省1964—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以及降水数据为基础,选取省域范围内的23个气象站点,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的"气候变化检测和指标",选取适用于研究区的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4个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50年来辽宁省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表征极端高温事件的极端最高温、夏日日数、暖昼、暖夜日数逐渐增多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具有持续上升趋势;极端低温事件指数如霜冻日数、冷昼数、冷夜数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变化;极端降水指数除普通日降水强度较为平稳外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极端降水事件增加。空间尺度上,极端最高温、最低温、霜冻日数、夏日日数呈由北向南递减的规律,冷夜、冷昼、暖夜、暖昼数呈不规律分布。与降水量相关的极端降水指数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基于RclimDex模型和去趋势波动分析法(DFA),分析了辽宁省1960年~2019年10项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极端降水指数研究表明,辽宁省近60年极端降水指数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空间分析显示辽宁省东部山脉地区极端降水强度高于西部地区;5日最大降水量的DFA值达0.713,表明区域集中降水事件将持续增多。极端温度指数研究表明,辽宁省近60年来气候明显变暖;持续无雨加上高温使辽西地区更易遭遇干旱灾害;DFA分析中4项极端温度指数均具有较好的长程相关性,表明辽宁省未来20年气候将保持持续变暖趋势。研究成果对于今后辽宁省科学应对极端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2002年水情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宁省旱涝发生的基本规律,系统介绍多年来开展水文中长期预报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总结水情趋势预测工作的经验,对2002年水情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6.
根据1964—2015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及平均风速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法计算人体舒适度指数,在季尺度上分析辽宁省不同等级舒适日数演变情况及典型旅游城市最佳旅游期;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人体舒适度指数季尺度空间变化特征,并应用ArcGIS软件进行舒适区域划分。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多年平均冷不舒适日数呈降低趋势,舒适日数呈增加趋势,热不舒适日数也呈微弱增加趋势;舒适程度夏季>秋季>春季>冬季;②除冬季外5座典型旅游城市均适宜旅游,夏季为最佳旅游期;其中,沈阳、本溪更适宜春季旅游,大连更适宜秋季旅游。③辽宁省四季舒适度变化情况可大致划分为辽西、辽中、辽东三个区域,具体划分情况随季节有相应变化,总体舒适度由辽宁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7.
以陆浑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域DEM、土地利用数据、1987—2001年气候和水文观测数据,在率定SWAT模型参数的基础上,以SCS模型参数的变化来反映覆被变化,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覆被变化情景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50年在流域落叶林地面积退化30%情况下径流量将增大7.02%,落叶林地面积增加20%情况下径流量将减少8.48%。  相似文献   

8.
文中选择1961—2007年日降水和温度资料,利用十年滑动平均和差积曲线分析了47年来川东、川西降水、气温、蒸发及水资源变化特征,并对未来水资源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四川东、西部水资源变化差异有增大趋势;降水对水资源的预报方程,拟合与试预报误差绝对值均小于0.5%,简单可信。  相似文献   

9.
根据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5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干燥度中的潜在蒸散项,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淮海流域干燥度和气候分区,分析近50年黄淮海地区基于干燥度的气候分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自1961年以来,黄淮海流域干燥度呈缓慢波动增大趋势,但增幅较小,其多年平均值为2.46,年干燥度在1998年前后有显著突变;(2)利用干燥度指数将黄淮海流域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干湿气候区,近50年来半干旱区与其他干湿气候类型区之间的干湿度差异有逐渐加大的趋势;(3)从空间尺度上看,全流域干燥度总的特点是北大南小,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降水量是水文循环的重要因素。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1951—2010年海河流域降水量的历史演变规律;并根据大气环流数据分析了降水变化的原因;利用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预测了未来降水量的可能变化情景。主要结论为:(1)1951—2010年,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夏季降水减少的幅度最大。(2)南方涛动指数(SOI)和海河流域降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而太平洋年代波动(PDO)和太平洋年代内的波动(IPO)与海河流域降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3)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都将呈现出增加趋势;在A1B情景下,总体上流域东部降水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流域西部。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保障流域的水资源安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2007年汛期水情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辽宁省历史洪水发生和发展演变规律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分析,采用多种水文中长期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2007年汛期水情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2.
远程监测、监控是水资源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文中介绍了辽宁省取水远程实时监测(控)网络系统的体制、原理、通信方式、远传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等研究内容,是实施远程监测(控)技术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旱灾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旱灾概况,遵循"全面、实用、先进"原则,利用数据库、3S(GIS、GPS、RS)、计算机、地图学、网络、通信传输等先进技术,开展辽宁省旱情监测系统建设,推进硬件布设与软件系统同步建设,实现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预警预测、评估、支持决策等功能,开拓系统在手机端的延伸,搭建旱情信息发布平台,旱情监测系统的建成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自2010年实施以来,辽宁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绿色小水电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电站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已逐步建立并完善,水能资源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辽宁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本文对此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江河防洪体系中,与大江大河相比,中小河流有着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因没有经过系统有效的治理,河道萎缩严重、河道内垃圾淤积、河道功能衰退等,常遇洪水下就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对中小河流治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文章以辽宁省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为对象,探讨建立中小河流长效保护机制以及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的措施,为辽宁省中小河流以后的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规划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要解决辽宁省目前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本文围绕辽宁省的具体情况对水资源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水资源规划角度提出辽宁省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水能资源丰富 ,理论蕴藏量 175.19万 k W,其中可开发水力资源为 16 3.34万 k W.截止 1997年 ,全省已建小水电站 12 4座 ,装机容量 17.4万 k W,年发电 4亿 k W· h.在水电开发建设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投资少 ,自筹资金困难 ;(2 )缺少优惠政策 ;(3)电价低且难于落实 ;(4 )上网难度大 ,上网后发电量也受到限制 ;(5)地方水电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解决办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对小水电的投入 ;(2 )增加优惠政策 ,鼓励地方办电积极性 ;(3)制定合理电价 ,促进水电发展 ;(4 )依据《电力法》搞好发供电的协调发展 .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辽宁省在数十年水土保持实践及3 a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与总结,得出了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修复措施体系,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辽宁省2014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实际蒸散发量的计算,结合Arc GIS软件中的离散功能,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际蒸散发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实际蒸散发量年内变化特征不同;蒸散发贡献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同时其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充分表明蒸散发和土地利用类型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IS - NDVI 数据,辅以线性回归法与分段线性回归法,并借助ArcGIS 软件,对辽宁 省2000—2014 年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 1) 时间上,辽宁省植被NDVI 在年 际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2005 年出现突变,多年平均NDVI 值为0. 496; 春季、夏季、秋季 以及植被生长季NDVI 突变年份分别为2006 年、2005 年、2009 年和2004 年,秋季波动变化的突变点 明显滞后; 植被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为夏季,且集中于8 月。( 2) 空间上,辽宁省植被覆盖具有明显的 地域性差异,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 辽宁省植被覆盖优良区与辽东山地的界限基本吻 合,植被覆盖贫乏区主要集中在朝阳市和阜新市的东北部地区。( 3) 辽宁省植被覆盖程度呈山地阴坡 高于阳坡的形态,并且植被覆盖程度最好的坡向为北偏西方向。( 4) 2000—2014 年辽宁省植被覆盖度 整体以维持现状和轻微改善为主,保持不变的区域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辽阳市与沈阳市一带有轻微退 化现象,辽西北地区改善情况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