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熔渗法制备Mo/Cu系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文革 《有色金属》2002,54(2):12-15
设计并用熔渗法制备Mo/Cu系多层新型密度梯度材料,观察Mo/Cu系梯度材料的显微组织并分析烧结熔渗过程。过渡层密度从8.9g/cm^3至9.9g/cm^3沿厚度呈准;连续变化,热导率和电导率介于Mo与Cu之间且更接近与Cu。在富Cu侧主要是靠熔化的Cu进行液相烧结,固相Mo颗粒弥散在铜的基体中,而在普Mo侧,晶界扩散和体积扩散机制占主导。梯度层硬度随铜含量增加呈线降低,当Cu≥60%时,硬质相Mo的作用几乎丧失。Mo/CuFGM抗热疲劳性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机械合金化制备Mo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机械合金化(MA)制备了一种以Mo为增强相的Cu/Mo复合材料, 研究了增强相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硬度、相对电导率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Mo对于铜是一种有效的增强相, 当Mo的质量分数为5%时, 强化效果较佳, 抗拉强度可达442.7MPa, 相对电导率为79.2%。  相似文献   

3.
采用低温热压+高温无压烧结和冷压烧结工艺,以钨、镍和铜粉末为原料,制备用于硬质合金刀具的W-Ni-Cu支撑杆合金试样,用SEM、XRD、布氏硬度计和万能力学试验机对比分析硬质合金的组织、相组成、抗弯强度和布氏硬度。结果表明,与冷压烧结工艺相比,低温热压+高温无压烧结制备W-Ni-Cu合金的组织较致密、晶粒细小。冷压烧结W-Ni-Cu合金组织中的脆性相、孔隙与脆性界面相使其发生沿晶断裂,抗弯强度较低而布氏硬度较高。低温热压+高温无压烧结制备W-Ni-Cu合金组织中的韧性相、韧性界面相、细小晶粒与低孔隙率均提高其抗弯强度并降低布氏硬度,主要发生穿晶断裂。  相似文献   

4.
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梯度功能材料(FGM)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梯度功能材料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及其优缺点,尤其是自蔓延高温合成法、离心铸造法、共沉积法、激光熔敷法等,并展望了梯度功能材料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6.
铝电解用NiO/Fe梯度功能电极的制备及其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铝电解用NiO/Fe金属陶瓷惰性阳极,并研究其在Na3AlF6-Al2O3熔体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金属Ni与NiO陶瓷的润湿性能较好,NiO/Fe金属陶瓷的致密化容易实现,表现出相对好的耐蚀性.当分子比=2.3和氧化铝浓度近饱和时电极腐蚀率最小.  相似文献   

7.
热压法制备WC-Co 梯度硬质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层铺叠装粉, 压制出Co 相呈层状非连续分布的WC-Co 系多层复合压坯, 经热压后得到了Co相沿截面呈连续梯度分布的梯度硬质合金, 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热压温度、保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梯度合金的热压致密化及梯度组织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与平均Co含量相同的均一组织合金相比, 梯度合金中高Co 区具有较高的强度, 低Co 区呈现较高的硬度, 因而能够实现高强度与高硬度的合理结合, 更好地满足特殊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换热边界下变物性梯度功能材料板稳态热传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限法分析了由ZrO2和Ti-6Al-4V组成的变物性梯度功能材料板在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的非线性稳态热传导问题,检验了方法的正确性,给出了对流换热边界下的稳态温度场分布,并与不考虑变物性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精确计算稳态温度场分布时,变物性是影响梯度功能材料板的稳态温度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材料组分的分布形状系数M、环境介质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和孔隙度P的变化对变物性梯度功能材料板的稳态温度场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此结果为材料设计和进一步的热应力分析提供了准确的计算依据。图7,参6。  相似文献   

9.
采用无压浸渗工艺方法制得Si3N4/Al梯度复合材料,通过观察宏观形貌、显微组织和测定硬度,研究工艺参数对无压浸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气保护、适当的浸渗温度和预制体合适的氧化程度均有利于铝合金液渗入Si3N4基体。  相似文献   

10.
熔渗和液相法烧结Mo-Cu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熔渗和液相烧结法制得Mo-Cu合金的显微组织、电导率、致密度、热导率.结果表明,Mo-Cu合金组织两相分布均匀,钼颗粒之间相互连接.球磨过程中引入杂质Fe,形成新相Fe2Mo3,导致导热系数降低,球磨处理后的烧结试样密度都很高.随成型压力增大,合金径向收缩率减小,相对密度、硬度和电导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1.
王金香  彭小波 《矿冶工程》2011,31(6):106-108
运用气压渗流法制备了多孔铜样品, 并利用多功能内耗仪对材料的阻尼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材料的阻尼性能随孔隙率的增大或孔径的减小而提高, 表明宏观孔是重要的耗能源。根据测量结果, 对材料的可能阻尼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添加硬脂酸和化学镀铜的方法对钨粉进行处理, 经压型, 熔渗后制出W/15Cu合金。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显微结构, 并测出材料的密度, 气密性, 研究了钨粉成形性与钨铜合金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添加硬脂酸和诱导铜没有带入杂质, 能改善钨粉的成形性能, 可以获得较高致密度的W/15Cu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3.
粉末冶金法制备Cu/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Cu/SiO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SiO2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烧结过程中.Cu/SiO2复合材料的体积收缩。密度增加,并且随SiO2含量提高,Cu/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降低,维氏硬度和机械性能明显升高。退火温度曲线表明,Cu/SiO2复合材料的软化温度为750℃,高于纯铜的软化温度150℃,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MM-1000型摩擦试验机上测试Cu-Fe,Cu-Sn,Cu-Fe-Sn三种基体的SiO2/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讨论基体中Fe和Sn的存在状态、作用以及对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Sn基体的SiO2/Cu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摩擦系数及稳定性、更小的磨损量,可承受更高的触动速度,是适合高速制动的高性能刹车材料。  相似文献   

15.
介绍机械合金化法Ti基储氢合金研究的进展,并展望其发展趋势。机械合金化工艺设备简单、成本低、污染小、安全性能好,完全符合高新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思路。钛基储氢合金兼有吸放氢动力学和储氢量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刘天婴 《有色金属》2007,59(4):52-55
在热挤出、热锻造及热处理操作过程中,Al—5.0Cu铝合金微观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系统等对在加工的不同阶段合金的金相显微组织结构,二相粒子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热处理之后合金产品组织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再结晶,再结晶晶粒尺寸有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Al-Cu-Mg-Ag合金进行了中性盐雾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电化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合金的腐蚀行为及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在欠时效状态下,各合金均无PFZ,且晶内均无析出相; 随着Cu/Mg比升高,合金中S相粒子逐渐增多,且晶界处析出相随之增加,并由不连续变成连续; 合金耐腐蚀性能随Cu/Mg比增加逐渐恶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反应熔渗法在低压力下制备高体积比SiCp/Al复合材料 ,并研究其热学性能。临界熔渗压力与SiC颗粒尺寸及反应程度有关。Al熔体在无压或低压力下能渗入SiC预成形坯 ,制备出组织均匀的高体积比SiCp/Al复合材料 ,SiC颗粒体积分数约 5 0 %。界面反应对SiCp/Al复合材料的CTE的影响很小 ,但会降低SiC/Al的界面传热系数 ,影响材料的导热性能。降低熔渗温度和缩短保温时间可缓减界面反应程度 ,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 ,CTE在 10× 10 - 6 /K以下 ,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 164(W·m- 1 ·K-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