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油厂注水系统腐蚀研究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吉林油田红岗采油厂注水生产系统设备腐蚀的原因,研究了各主要腐蚀因素对设备的腐蚀作用。通过对注水水质、油田伴生气和溶解性气体、微生物生长情况及腐蚀垢样成分的分析,确定了造成系统腐蚀的主要原因为硫酸盐还原菌长期滋生造成的微生物诱导腐蚀。通过药剂筛选及现场应用试验证明:杀菌剂TS-780不仅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效果,能有效地解决该油田注水系统长期存在的细菌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2.
曾静 《广州化工》2014,(23):114-116
油田回注水大部分来自物化处理后的油田废水,为避免回注后水中各类细菌微生物对管道造成堵塞、腐蚀,回注前需对其进行杀菌处理。本文使用1227(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戊二醛在特定条件下复配为SP12-8作为杀菌剂,考察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腐生菌在杀菌剂不同加量,不同培养温度下其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回注水杀菌剂SP12-8的使用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投加量为0.07 mg/L, SRB菌的菌量数为4.5个/mL(小于10),铁细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L, TGB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L,满足回注要求。  相似文献   

3.
曾静 《中国橡胶》2014,(16):20-22
油田回注水大部分来自物化处理后的油田废水,为避免回注后水中各类细菌微生物对管道造成堵塞、腐蚀,回注前需对其进行杀菌处理。本文使用1227(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戊二醛在特定条件下复配为SP12-8作为杀菌剂,考察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腐生菌在杀菌剂不同加量,不同培养温度下其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回注水杀菌剂SP12-8的使用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投加量为0.07 mg/L,SRB菌的菌量数为4.5个/m L(小于10),铁细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 L,TGB菌的菌量数为9.5×102个/m L,满足回注要求。  相似文献   

4.
吉林油田红岗采油厂注水系统腐蚀、结垢现象非常严重,经现场取样分析,研究了系统腐蚀结垢的原因.通过药剂筛选和实验评价,确定了合适的水处理方案及相应的药剂.现场运行结果表明,该水处理方案有效解决了注水系统的腐蚀结垢问题,确保了采油厂注水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5.
杀菌剂DMHSEA在油井注水中杀菌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两性铵内盐 DMHSEA的合成,考察其在油田注水中的杀菌效果,并与目前常用的杀菌剂1227、异噻唑啉酮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DMHSEA对SRB具有更强的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6.
生物竞争抑制油田回注水系统微生物腐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回注水系统微生物腐蚀普遍较为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考察了胜利油田宁海区块生物竞争技术对回注水系统微生物腐蚀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向回注水中加入50mg/L的硝酸盐时,DNB可被大量激活,其可由140 mL-1增殖到15 000 mL-1,SRB的活性得到完全抑制;同时,TGB、FB的活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油田回注水中注入适宜浓度的硝酸盐,能有效抑制微生物腐蚀,平均腐蚀率降低30%。  相似文献   

7.
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厂腐蚀结垢问题是长期困扰该油田稳产高产的主要问题.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对现场腐蚀结垢特点及现场采出液水质、油井产出气、垢样及细菌含量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后,得出结论:该油田油井系统以腐蚀为主,造成腐蚀的原因主要是硫酸盐还原菌腐蚀并伴有轻微的电化学腐蚀,部分区块存在CO_2腐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杀菌剂及缓蚀剂的筛选,筛选结果表明:新型有机硫杀菌剂TS-782A、聚季铵盐类杀菌剂TS-838具有优异的杀菌效果,新型咪唑啉类复合缓蚀剂对CO_2腐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江油田FPSO水处理系统腐蚀失效案例的分析,发现除了二氧化碳的腐蚀以外,硫酸盐还原菌(SRB)也是系统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油田生产系统腐蚀的原因,除了日常的缓蚀剂的注入外,定期对生产系统进行杀灭SRB的处理,可以使生产系统的腐蚀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目前油轮整个生产系统的腐蚀速率基本都保持在0.125 mm/a以下,系统各点SRB细菌数均控制在25 m L-1以下。  相似文献   

9.
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对生产系统中的管线、设备等造成严重腐蚀,影响油田的生产.作者综述了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对金属腐蚀的机理及防治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提出解决硫酸盐还原菌腐蚀问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油田生产中的细菌危害与杀菌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常常要使用多种有机化学药剂,加上其他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无机盐、溶解氧等)的适宜,往往会造成钻井液、完井液、压裂液、污水、注水的细菌污染,为了保证油田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细菌的危害。本文介绍和讨论了油田生产中的细菌危害及其杀菌技术,指出新型杀菌剂应向一剂多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石荣莹  张蕾 《上海化工》2006,31(4):12-16
随着空调的普及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空调清洗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空调清洗剂配方中表面活性剂、溶剂、杀菌除螨剂、防腐蚀剂原料的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采用1.0?O-9[(脂肪醇聚氧乙烯(9)醚]和0.5%的amp(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组合,同时复配4%CS-1溶剂,产品具有优异的法污能力;添加0.4%的R301和0.05%的凯松CG,无论对螨虫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霉菌等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此外添加三乙醇胺和R1可大大减少产品的腐蚀性,使本产品达到无腐蚀级别。  相似文献   

12.
何婷 《辽宁化工》2011,40(11):1176-1178
油田在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后,进行注采系统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油田现有井网系统;二是调整油田的注采压力系统。本文应用注采平衡分析的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注水开发油藏合理的压力保持水平,为油田的开发规划、综合调整及日常生产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桥式偏心精细分注工艺及测调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庆油田注水井具有"定向井、小水量"的特点和难点,对分注工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不断深入,常规分注工艺存在分注有效期短、测试投捞成功率低、测试误差大等问题。本文通过桥式偏心分注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完善配套了测调技术,初步满足了定向井小水量注水的技术需要,为精细化注水提供了新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氯在食品中的杀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琴 《辽宁化工》2005,34(1):29-30
二氧化氯作为杀菌剂,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氯对工业用水、脱水蔬菜、香辛料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坪津  孟令猛  周颜光  刘继东 《当代化工》2012,(11):1236-1238,1241
介绍了在炼油化工厂里进行的一项工业水处理试验,用新型溴类杀菌剂替代常规液氯在循环水场进行杀菌灭藻,来维持水质稳定。试验证实新型溴类杀菌剂可以替代常规液氯作为循环水系统的杀菌剂。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溴类杀菌剂替代液氯杀菌的优势及前景所在。  相似文献   

16.
贝301区块南屯组油层为水敏指数达0.77的强水敏性储层,为搞好该油层的注水开发,开展了注水开发可行性室内实验研究。根据室内不同类型粘土稳定剂优选及合理注入浓度的确定结果,认为强水敏性油层通过添加粘土稳定剂进行注水开发是可行的,因而为该区块高丰度储量的有效动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YJ缓速酸液体系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发2断块注水井注水压力高、地层亏空大的现状,根据氟化盐、无机酸、有机酸在地层中生成缓速酸的原理,研制出一种具有优良缓速和低伤害特性的多氢酸配方体系-YJ酸液体系,有效的解决了发2井的欠注问题,起到了明显的降压增注效果,有效期达到20个月,累计增注8000多m3.  相似文献   

18.
李娟  葛圣松 《当代化工》2011,40(2):180-183
自组装膜对金属基体的保护作用是自组装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有机硫类、咪唑啉类、脂肪酸类、有机膦类、希夫碱类和硅烷类自组装膜在金属的腐蚀防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Four bisquaternary ammonium surfactants, low toxic compounds capable of inhibiting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pectral studies IR, 1H-NMR and elemental analyses. The growth of the reference SRB (Desulfomonas pigra) was shown to be completely inhibited by bisquaternary ammonium surfactant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amount (Г) and the minimum average area per surfactant molecule (A min).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phobic chain length, the number of methylene group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at spacer group on the surfactant properties of synthesized bis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are discussed. The presence of a long hydrophobic alkyl chain was a primordial parameter for optimal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number of SRB and their inhibition efficiency were subject to considerable parameters, maximum values being noted in presence of all paper biocides. A direct relationship has found between the number of SRB and A min.
Hanan El-Sharkawy Ali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