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电力行业亟待解决如何提高电能传输效率,以及减低输配线路中电能损耗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电力系统输配电线路中的节能降耗技术,为有关技术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各项技术的发展,各项电力设备和管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的电力系统运行中,变电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变电站中的电力一次设备是分配、输送和直接生产电能的主要设备。电力一次设备在电能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负担着较重的任务。电力一次设备的管理将会直接影响这电能输送效果的好坏,因此,必须加强其管理力度,更新管理理念。我国电力系统近年来实行了电力一次设备全寿命周期组合化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就针对我国电力一次设备全寿命周期组合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分析了该模式实施的必然性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3.
合肥地区短期负荷预测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调度都应以对未来电力负荷的预测为依据。电力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任意时刻都必须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负荷预测偏低会引起电力供应紧张,电能频率下降,供电可靠性下降;负荷预测过高将会导致发电过剩,系统频率上升,并造成发输电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影响系统的经济发展。因此,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现代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就目前储能技术的发展而言,没有一种储能装置可以同时满足电网多方面需求.主要研究多元复合储能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组合和配置不同类型的储能装置,使其拥有优于单一储能方式的理想性能.并对比分析几种典型储能装置的性能参数、技术优势及发展现状.从应用场合、配置方式、拓扑结构以及经济性等方面人手,重点研究多元复合储能类型的配置及构建,提出多元复合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目前人们的生活中,各种家用电器被广泛的应用。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对电能需求量。所以,对于电力系统中,配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中,对于配电网可靠性的管理,对人们正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电能是当下所有生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在电力系统中配电是核心的环节,同时还是电力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基于电力系统中配电的重要性,本文对提高电力配电网可靠性的基础措施,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电力配电网的现状入手,对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针对当中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本文的论述旨在提升电力配电网的可靠性,进而保障人们和国家建设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电力生产模式应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的自动化生产模式.为了使我国的电力系统更加完善,各个生产单位应当加大力度进行电力系统的改革,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广泛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这才是是当前电力系统发展工作中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经济飞速的发展,全球的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正在逐渐增大,电力改革随之深化,用户对供电是否可靠以及电能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电网系统能够更加的经济可靠、安全高效。因此,我国积极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的智能型调度当今国际电力系统发展和变革的新动力,也是国际电力行业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选择。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型调度涵义的介绍,探讨了电力系统智能型调度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建设和运行电网过程中,因为规划和设计种种原因,电网中存在无功补偿容量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缺少快速响应的无功补偿容量和无功补偿调节设备。这大大影响我国电网稳定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成为社会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大量电能需求促使了电网和输电线路的发展,同时也给电力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提高供输电利用率和系统稳定性成为电力系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由电能产生、输送、分配和用电环节组成的大系统。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着重分析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在国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战略、“双碳”目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聚焦电能供应侧清洁低碳化、输配电网侧数字化智能化、电能消费侧优质高效化,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面向国家战略需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服务国家新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为此,四川大学主办的《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专门开辟了“新型电力系统”专栏,为国内外能源电力领域学者提供了一流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性规划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对保证电能质量及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算法是以整个网络的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无功补偿设备出力、发电机端电压和可调变压器变比为控制变量,以发电机的无功出力和变压器端电压幅值为状态变量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方程.采用内点法来求解线性规划模型方程组,获得了各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的最优值.优化后的结果表明,降低了目标电力系统的网络损耗.  相似文献   

12.
浅析如何做好城市电网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能是目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电力工业必须先行。城网是城市范围内为城市供电的各级电压电网的总称,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做好电网规划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由计算机控制学院高中文教授负责完成的原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科技基金项目“基于运行模式的最优潮流结构选择”于元月 25日通过了国家机械工业局组织的鉴定. 最优潮流结构选择是在典型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广义加权欧式距离公式形成运行模式,首创地解决了缓陡与运行模式反映系统发展变化趋势的问题. 在电力系统科学调度与控制中,采用运行模式的最优潮流结构选择能合理地调度、分配电能,减少电力电能过盈、过缺显现出现,提高电能利用率,加强电力系统调度与控制中的管理,减少电力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运行模…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必将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代。本文主要回顾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并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研究方向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超导磁体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以超导电机、超导变压器、超导储能、超导限流器四种形式.本文综述了以超导磁体为主要核心部件的上述四种器件的应用原理,及其在各主要国家近一段时间的发展及应用,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及超导磁体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电力系统中大量的感性和非线性负载,它们在运行中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如系统无功补给不足,电能损耗及电压损失就会增大。为提高电能质量节约能源,本文重点研究实用的无功补偿的一般方式及前沿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活动的电力需求日益旺盛。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电力需求,我国电力系统中的非线性载荷比例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与系统安全。传统的低压电力监控系统已经难以满足电力供应的需求,本文将深入地研究低压配电控制系统的现状与缺陷,并根据实际需求评估低压配电智能控制系统构建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共同发展的背景下,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同样有所发展才能满足日渐增加的用电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电力系统的服务功能,做到不与社会状况脱节,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残酷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完整又强大的生命力,以满足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诸多要求.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电能质量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需求的多样性出发,论述了电能质量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基于我国电能质量相关标准或规定的限值,对电压偏差、频率偏差、电压闪变、三相不平衡、谐波以及电压暂降与中断,定义了6个归并后的单项指标和1个综合指标。指标量化的结果能体现监测中电能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严峻程度,便于调度和规划部门发现警戒点及时控制和解决问题,也可以作为用户选择供电服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神经网络在混合电力系统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P型即误差逆传播型人工神经网络对水火混合电力系统中的负荷及水库独立来水进行短期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对混合电力系统的最优经济调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