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滨南准备大队能源计量管理现状进行了阐述,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薄弱、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足及能源计量管理网络不完善,提出能源计量管理规范进行探讨。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计量器具配各率,实现能源计量数据采集自动化管理,对提高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推进单位节能减排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对于能源需求的加剧以及中东这一能源产地的动荡不安,能源丰富的非洲威为角逐的战场,各国不断加强对非能源战略与合作。而印度对非洲的能源战略逐渐成为国际对非外交态势的亮点。在非洲能源市场中,竞争的主体皆为跨国能源企业.这些跨国企业一方面带着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实现了自身经济追求。而印度在对非能源合作中,跨国能源企业也占据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综合能源消费量与综合能源消耗量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中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综合能源消费量与综合能源消耗量概念进行分析,指出炼油综合能源消费量与炼油综合能源消耗量的本质区别在于原料能源和外销产品能源是否计入计算范围。应用炼油综合能源消费量与炼油综合能源消耗量计算方法,对某新建炼油项目进行了实例演示。通过考察折标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建议计算炼油综合能源消费量时执行GB 2589—2008标准,计算炼油综合能源消耗量时执行GB 30251—2013标准。研究认为,炼油综合能源消耗量可表征炼油项目能源消耗水平,炼油综合能源消费量可表征炼油项目能源品质变化过程及炼油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能源危机对全球能源转型、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影响。全球能源转型非常复杂、挑战巨大,能源转型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的能源危机,带来巨大的经济衰退和政治风险。地缘政治影响能源政策目标的演化,并将成为新的能源结构中的一部分。能源转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混合使用各种能源是部分发展中国家走向能源转型的可行方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需要能源的支撑,但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全球化的动力是能源,在新能源体系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保持优势地位,是维持世界运转的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5.
我国能源税制现状探讨目前的能源税制在利用能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相伴而生出现了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破解能源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最迫切的议题之一。而制定一个合理的税收制度对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世界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现状入手,阐述了能源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大国能源外交的动向,重点对中国与印度两国能源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两国加强能源合作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是能源大国,节约能源是长期的基本国策。要节约能源,首先要量化能源,准确计量能源的消耗,所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计量器具的准确计量。因此,企业的能耗及成本是靠准确的计量器具计量出来的。只有对能源计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结合油田施工企业能源计量的状况,谈一下对加强能源计量管理,促进油田企业节能降耗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刊速递     
近日,第二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2018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在北京举行。 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创造了4/5的GDP,消费了3/4的能源。由此可见,城市能源的供应和消费对我国能源发展至关重要,城市是能源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与会专家就城市能源变革的方向、重点等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随着经济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能源消费和生产均表现出煤为基础的特点。通过建立ARIMA模型对中国能源供需进行预测发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能源缺口并逐步扩大,能源缺口成为未来能源市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诱发因素。未来中国能源市场的发展与风险管理应着眼于克服中国经济社会运行面临的与能源相关的四个方面的矛盾,并结合中国能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从能源市场整体规划管理、能源价格改革、石油储备制度、能源结构调整、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等方面予以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能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实现了经济复兴,但其能源战略也面临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国际能源价格、油气资源开发过度和能源外交受抵制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对俄罗斯远东能源战略政策及实施情况,以及与远东国家进行能源合作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只有具备全局观及地缘战略利益眼光,俄罗斯与远东地区的能源合作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各地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各地区能源效率差距的研究,分析了我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对我国“十一五”节能降耗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认为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决定的。我国东南地区能源效率较高,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各省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能效的潜力和可能性。因此,应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应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清洁型能源,运用市场机制让能源流入效率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国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能源短缺的境况下,国家层面已经将能源纳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到频繁密集的能源外交,从国内能源产业的布局到海外油气市场的开拓,从节能减排力度的持续加大到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兴起,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家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天然气的重视程度仍在提升之中。  相似文献   

13.
页岩气革命带来美国天然气产量爆发式增长和天然气价格的下行,以此为代表的北美能源独立进程将会重新划分国际油气资产版图,重构世界能源格局。分析了美国能源发展现状和世界能源版图变化,从油气价格、能源安全、能源贸易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分析了页岩气革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阐述了页岩气革命、北美能源独立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启示。认为中国应在能源安全、能源战略和页岩气装备发展方面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美国、欧盟、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能源政策动向,指出了在目前的能源危机下各国能源政策的5个新特点,即:减轻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建立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促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好本国的优势能源;鼓励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建立石油储备制度,调节石油市场;统一区域性的能源政策并加强协作。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石能源消耗增加,导致与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在202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低碳能源转型进程遭遇短期挫折,气候和环境持续恶化。从能源统计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全球和中国碳排放的增长,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能源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的低碳能源转型有一定的启示。中国要坚定低碳能源转型目标,稳步推进低碳能源转型战略。巩固化石能源生产基础,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耗,逐年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保证能源安全供应的基础上,逐步控制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序言在过去的几年中,对能源保护的需要被极大地重视起来了。原油、天然气和电的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已经对能源消费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工业界和一般的公民面对能源涨价这一情况正在寻找更有效地应用能源的方法。政府就能源供给有限的问题,除了鼓励发展补充供应传统的能源和新型能源满足需要之外,他们也必将更多地关心促进能源保护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2013埃森哲全球公用事业与能源大会上,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喻宝才表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发达国家能源需求趋于稳定,新兴发展中国家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石油天然气生产中心西移,消费中心东移,资源接替逐步向非常规领域拓展,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需求也将不断增长。目前,正在发生的以能源多元化和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能源变革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现状,论述了大力推广利用天然气,加大对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力度的必要性,讨论了我国资源状况和利用现状,并对如何加快发展天然气工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能源文化是指与能源生产与消费有关的所有理念、政治经济制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由于经济发展、创新力、制度、不同所有权制企业在行业内构成比例以及处理国际能源合作的方法不同,每个国家郁有自己独特的能源文化。文中仅以“能源发展理念”、“能源安全”、“能源政策”、“能源效率”、“走出去战略”、“能源对外依存度”、“国有企业”等概念为例,尝试对中西能源文化进行比较。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营,目前中国能源文化正处于转型期,其中对外能源政策正在逐步形成,不再仅仅局限于或突出表现为中国的能源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石油贸易重要战略地位的提升,对能源贸易人才也产生了新的需求。通过对相关石油企业"能源贸易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并从企业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我国对能源贸易人才的具体要求。为石油高校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和复合型的能源贸易人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标准,为优秀的能源贸易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对接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石油院校探索能源贸易人才教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