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研究了复合乳酸菌粉((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低聚木糖)的益生菌冲剂在增强儿童免疫力方面的作用,研究方法依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之"增强免疫力功能检验方法"。结果表明:对SPF级昆明种小鼠经口每日分别给予该复合益生菌产品0.25、0.50、1.50 g/kg.BW,相当于人推荐日服量的5、10、30倍共4周,实验显示:绵羊红细胞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和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试验结果呈阳性,说明该样品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作用(P<0.05);同时受试动物NK细胞活性试验结果呈阳性,说明该样品具有显著增强NK细胞活性作用(P<0.01)。实验证明摄入该复合益生菌产品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者探讨了包含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和鼠李糖乳酪杆菌Glory LG12的复合乳酸菌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48只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复合乳酸菌低剂量组、复合乳酸菌中剂量组、复合乳酸菌高剂量组,其中阴性对照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受试组每只分别灌胃5×106、5×107、5×108CFU的复合乳酸菌粉。灌胃14 d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肠道菌群结构、组织病理变化、肠道屏障功能、肠道通透性和短链脂肪酸(SCFAs)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乳酸菌喂养可以显著提高小鼠体质量;粪便中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显著下降;SCFAs的浓度明显提高,并伴随着LPS和D-乳糖的显著下降。总体来说,复合乳酸菌粉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低聚果糖与小麦纤维复合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作用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依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之“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检验方法”。结果表明,该复合膳食纤维产品,在15d动物实验和14d人体实验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有极显著增加,摄入该复合膳食纤维产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聚果糖与小麦纤维--复合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低聚果糖与小麦纤维复合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作用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依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之“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检验方法”。结果表明,该复合膳食纤维产品,在15d动物实验和14d人体实验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有极显著增加,摄入该复合膳食纤维产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探讨了复方苍术方调节肠道菌群及肠保护作用。给予复方苍术方后,中、高剂量组肠球菌及高剂量组肠杆菌菌落数(按lg CFU计)分别降低6.35%、8.17%及5.69%;中、高剂量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落数分别增加7.04%、6.74%、6.99%和8.10%,且高于阳性对照组;同时,中、高剂量组盲肠内容物p H值分别降低6.58%和5.26%;肠道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复方苍术方低剂量组十二指肠、回肠及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A/V比值分别增加29.84%、17.47%、56.01%、31.18%、20.09%、46.51%、30.52%和20.09%,且中、高剂量组空肠、回肠A/V比值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此外,复方苍术方低、中、高剂量组小肠墨汁推进率分别增加43.92%、69.93%和98.31%。研究结果表明,复方苍术方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微环境,且效果优于单用低聚半乳糖。 相似文献
7.
肠道是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不仅包含宿主细胞和各种营养物质,还包含数以万计的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息息相关,对宿主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均有影响,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还会引起各种疾病。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益生乳酸菌可通过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或缓解多种疾病。本文作者描述了失衡指数(DI)、微生物平衡指数(MBI)和微生物失衡指数(MDI)这3种量化肠道菌群稳态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阐述了益生乳酸菌对肥胖和健康宿主肠道菌群稳态的影响,指出益生乳酸菌可能通过与肠道中病原菌竞争结合位点或分泌物质抑制病原菌,分泌代谢物为肠道中有益共生菌提供适宜生长繁殖的环境和制造“假想敌”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应答等方式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稳态,并讨论了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稳态的重要性。同时还综述了益生乳酸菌研究现状,指出益生乳酸菌的研究要做到个性化,不仅要考虑研究人群个体差异,还要考虑菌株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体外模拟构建消化和发酵体系,研究不同来源的三种麸皮(小麦麸皮、黑小麦麸皮和燕麦麸皮)配制成的粗粮粉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对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粗粮粉发酵后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拟杆菌门比例下降,厚壁菌门比例升高,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多(p<0.05);其中,燕麦粗粮粉促进双歧杆菌体外增殖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组粗粮粉,分别是小麦粗粮粉和黑小麦粗粮粉的1.45和2.14倍。本研究为调制加工性能好、保健价值高的粗粮粉配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以昆明小鼠为试验对象,探讨木糖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木糖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用不同剂量的木糖和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14d,观察对4种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高剂量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分别增长了6.0%(P<0.01)和6.4%(P<0.0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分别减少了8.1%(P<0.01)和5.4%(P<0.05);中剂量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分别增长了4.3%(P<0.01)和4.5%(P<0.05),肠杆菌数量减少了7.8%(P<0.05),而肠球菌无明显变化;低剂量组四种细菌数量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木糖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计数法(FISH-FC)测定灌胃自筛菌株嗜酸乳杆菌KLDS1.8701与植物乳杆菌KLDS1.0355混合液对抗生素性肠道菌群失衡小鼠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在体外实验中,测定上述两株菌对肠道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在体内实验中,采用随机饮用盐酸克林霉素水溶液(2.8mg/mL)的方法建立抗生素性肠道菌群失衡小鼠模型,并使用FISH-FC方法测定小鼠粪便中总厌氧菌、球形梭菌属(Clostridium coccoides-Eubacterium rectale)、肠杆菌(Enterobacte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Prevotella)的数量变化,以此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之后,灌胃嗜酸乳杆菌KLDS1.8701和植物乳杆菌KLDS1.0355的混合液(活菌数分别为107、108、109CFU/mL),以生理盐水为对照,采用上述方法评价混合菌液对小鼠模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灌胃混合菌液组可迅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P<0.01),产生作用的效应剂量为107CFU/mL。结论:直接的抗微生物效应可能是该混合菌液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使用中性蛋白酶和自制紫菜多糖酶降解坛紫菜,制备紫菜复合酶解液。结合16S rRNA测序、气相色谱检测、荧光定量PCR分析,探究两种酶解液对饮食诱导肥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菜复合酶解液能有效调节高脂饮食小鼠血清脂质水平,降低白色脂肪含量和脂肪细胞大小。这可能是由于复合酶解液可以抑制肝脏中脂肪合成相关基因(DGAT1、DGAT2)的表达,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相关基因(AGTL、HSL)的表达。同时,紫菜复合酶解液促进有益菌Muribaculaceae和螺杆菌科的增殖,抑制有害菌链球菌科的生长,并上调“甘油酯代谢”等脂代谢相关通路。总之,紫菜复合酶解液能有效改善饮食诱导的肥胖,调节与肥胖相关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复合酶解液有潜力用于新型功能饮料的开发,有助于促进紫菜的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国肠道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许多研究证实益生菌对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促进作用,然而,某些益生菌的安全性问题仍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后生元(即益生菌的组分和/或代谢产物)具有保护上皮屏障、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功能,可以改善健康状况和预防肠道疾病,并且与益生菌相比,后生元具有清晰的化学结构和安全剂量参数等优势,可以作为益生菌替代物成为预防疾病的新方向。基于此,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后生元在疾病预防中的益生作用以及在预防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肠道疾病中的生物学作用及相关机制,这对研究后生元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究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该实验3组小鼠分别灌胃1.6×106、1.6×107、1.6×108CFU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测定干预14 d后小鼠体质量、肠道菌群、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干预14 d后,各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组副干酪乳酪杆菌Glory LP16显著降低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和D-乳酸含量(P<0.05),显著上调黏蛋白1、黏蛋白2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基因的表达水平,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且小鼠肠道无明显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对小鼠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给小鼠注射0.01 mL/(g mb·d)质量分数0.2%的角叉菜胶建立血栓形成模型,分析以0.2 mL/(g mb·d)不同浓度(1×108 CFU/mL和1×109 CFU/mL)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CQPC04(以下简称LF-CQPC04)菌悬液干预10 d对小鼠凝血情况、氧化应激水平、炎症水平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生化试剂盒、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小鼠血清和组织的相关指标,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LF-CQPC04干预可以缩短血栓性小鼠的黑尾长度、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同时减少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质量浓度,延长血栓性小鼠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LF-CQPC04干预还可降低血栓性小鼠血清中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和IL-1β的水平,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cata...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吡嗪酰胺作为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可引起患者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本研究拟探讨益生菌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S))补充对吡嗪酰胺致大鼠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将40 只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 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吡嗪酰胺组(L0组)、低剂量LcS组(L1组)、高剂 量LcS组(L2组)。L0组、L1组和L2组均给予吡嗪酰胺处理,以建立肝损伤模型;L0为阳性(药物肝损伤)组; L1组和L2组大鼠每天分别给予10、20 mL/(kg·d)LcS(108 CFU/mL)灌胃,持续10 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速率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大鼠粪便中 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16S rDNA V3可变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经吡嗪酰胺处理10 周后,L0组大鼠 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显示肝细胞中度水肿,出现明显的气球样变,肝索结构消失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病理学 评分达到3.20 分,血清ALT及AST水平分别升高到95.90 U/L和188.60 U/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3.90 U/L和 139.20 U/L,说明肝损伤造模成功。经过不同剂量的LcS干预10 周后,大鼠肝小叶结构均较L0组得到明显改善,病 理学评分、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降低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实验菌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经过不同分组及干预 时间的延长,3 种代表菌株在组间及组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从分组来看,高剂量LcS组大鼠在干预第6周末及干预 第10周末,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量均较L0组明显升高,大肠杆菌的量明显降低(P<0.05);从干预时间来看, 高剂量LcS组大鼠在干预第10周末,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量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分别达到干预前的1.18 倍和 1.03 倍。结论:LcS对吡嗪酰胺诱导的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及剂量的增 加,效果更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LcS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益生菌对冷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喂等量的普通冰淇淋、107 cfu/m L益生菌液和107、108、109 cfu/m L的益生菌冰淇淋。连续灌喂15d,记录并计算小鼠的稀便率和腹泻指数,15 d后,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食用冷食会导致部分小鼠腹泻,在剂量范围内,益生菌可以缓解冷凉性敏感小鼠的腹泻症状,高剂量组小鼠的稀便率降低了3.11%,腹泻指数(10-1)降低了0.33,抑制效果较其它各组最为明显。服用了益生菌的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较高(高剂量组ACE值为69987.29,Chao1值为27098.77),乳酸菌属、艾克曼氏菌属、Blautia等菌属占比增大,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因此益生菌可以提高冷凉性腹泻敏感小鼠对冷食的接受度,冷冻载体下的益生菌可以在小鼠肠道中定植并对小鼠肠道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