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油集输加热环节消耗的天然气和燃油资源,开辟了油田节能新途径。但是由于太阳能资源的不稳定性以及原油集输加热过程中各种随机条件及物理参数的变化,使太阳能加热的流程控制较为复杂,对控制方式和控制算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简单逻辑控制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文章介绍了采用工业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来实现原油集输太阳能加热的设计方案,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软硬件模块设计、逻辑流程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已在辽河油田某采油站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开采的原油多属于“三高”原油,在油田地面集输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热量用于加热原油.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对环境影响小,具有自我恢复及可持续利用的新型能源,在油田地面集输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中国石化江苏油田根据自身地面集输过程的特点,将太阳能和风能应用于集输站,可替代集输工艺用能分别约为22%和44%,并将空气源热泵应用于井口采出原油加热,可减少电耗约87%;但太阳能、风能及空气源热泵均存在受自然因素影响显著、连续性和稳定性差的缺点.如果将太阳能、风能、热泵技术相互耦合并配以储热技术,将可实现为地面集输过程提供持续、稳定和经济的热量.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辅助电加热技术在原油储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油田集输管网主要采用三管热水伴随流程,管网系统能耗高,充分利用太阳能加热,对降低油田综合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采用太阳能间接加热方式(采用加热盘管,利用清水作传热介质)辅助电加热系统对储油罐中的原油进行加热的方法,并对现场太阳能辅助电加热原油储运系统的研究设计、试运行、应用效果以及推广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油田的采油、集输等过程中,传统技术使用燃烧煤、油、天然气和电加热方法来实现原油加热,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原油集输太阳能加热计算机控制节能系统,为油田的采油、集输开辟了节能新途径。该系统不仅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而且节能效果显著,实际节气率超过40%。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原油开采过程中原油加热需要消耗大量天然气,为了降低原油生产成本,研究了太阳能原油加热节能技术,文中结合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实情对原油太阳能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功能特点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经济性和技术进行阐述.论证利用太阳能加热原油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论证了太阳能原油加热系统大面积应用推广从节能和环保角度对重塑石油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塞油田高回压井组、拉油井点在冬季原油集输及拉运过程中因原油结蜡造成集输管道不畅通、运输困难等问题,影响原油正常生产。介绍了水套加热炉、石油防爆电磁加热器和太阳能辅助原油加热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对这3种井口加热装置在安塞油田的现场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及经济效益评价。太阳能辅助原油加热装置安全环保、自动化程度高且总费用最低,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原油开采过程中,管道集输、注水、注汽等环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为了降低原油生产成本,研究应用了太阳能节能技术,并于2003年底在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兴56号站完成了油田地面集输太阳能加热技术工程的实施与建设.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在能源新技术革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是一个突破,填补了国际上的空白,在节能降耗及环保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工业汽轮机正在许多工业部门的节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工业汽轮机在油气集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一、油气集输系统采用工业汽轮机的条件分析 1.油气集输系统的能耗特点油气集输的工艺流程有不加热集输和加热集输两种方式。我国许多油田的原油集输(包括管输),是采用加热集输方式。油气集输的主要设施集中在联合站和中转站,耗能的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凝点高、黏度大的原油输送过程中必须进行加热与保温以保持原油的良好流动性,用太阳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来加热输送原油可节省大量的能源。新型太阳能联合热泵加热输送原油系统通过太阳能与热泵的联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太阳能资源,实现了一种更加可靠、稳定、连续、节能的输送原油的供热方式。  相似文献   

10.
原油在储运过程中需进行加热与保温,以保持良好流动性,而用太阳能加热,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根据天83-1井原油储运特点,设计了一套太阳能一电加热一体化储运系统.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使油箱中原油温度提高12℃左右,年节约电耗为55 000 kw·h,年均节省电费约4.1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