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组合型复合地基处理大型储罐软土地基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炼油厂新建3台125dam^3储油罐位于沿海软土地区。通过计算及方案比较,采用了CFG桩与碎石桩组合型复合地基,此种地基加固处理在国内尚属首次。现场试桩及施工后复合地基的检测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表层填土的力学特性,采用挤密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检测结果表明:加固后的复合地承载力较加固前天然地基提高80%,加固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振冲与充水预压综合处理大型油罐软地基工程实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位于软土地基上的10项储罐工程(1000~50000m3)、40台油罐建设中采用的振冲法与充水预压法综合处理软地基技术,由振冲碎石桩单(群)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现场原位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了0.6~1倍、沉降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并能提高地基土的抗液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黄岛油库100km3(10万m3)油罐C罐地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论述了饱和软土中CFG桩复合地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固补强的处理措施.对合理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有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CFG桩又称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它以水泥(Cement)、粉煤灰(Fly ash)和碎石(Graval)等材料按比例拌和灌筑而成。粉煤灰是工业废弃物,作为主材料形成复合地基,不仅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政策要求,而且具有良好的性能,处理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明显,因此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某装置中的6座2万m~3重油储罐,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做建造基础,并且这些储罐使用多年后其被加固过的地基仍然结实牢固。  相似文献   

6.
保定输入泵站站址位于白洋淀泄洪区,站场须回填素土达到防洪标高,为满足储罐地基承载力和不均匀沉降要求,工程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对2×104m3内浮顶储罐地基进行处理,在工程中对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及地基检测验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套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方法。储罐通过充水试验沉降观测,观测点差异沉降量很小,满足储罐使用要求。CFG桩复合地基具有施工工艺简单、适用面广、效果好等特点,CFG桩复合地基成功应用于锦州—郑州成品油管道保定输入泵站储罐地基处理,保证了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大型储罐基础的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论述CFG桩复合地基在大型储罐工程中应充分考虑储罐基础与CFG桩复合地基双方的特点,工程中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环墙基础+刚性褥垫层+CFG桩、般环墙基础+桩-网复合地基、环墙基础+筏板+CFG桩复合地基.  相似文献   

8.
对东营地区软土的分布情况和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将东营软土分为4个区域。地质土层分为6层,第二、第五层是软土层,易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结合工程实例,对该地区常用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如基础浅埋、碎石桩、粉喷桩等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总结出了适合东营地区软土建筑的工艺和地基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应用较多的方法有强夯、碎石桩、砂井预压等.当需处理的地基面积较大时,强夯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法,但需配置专用机具,并考虑对附近构筑物影响,故在大罐建设中应用尚少;碎石桩具有支承桩和固结排水通道双重作用,是除钢筋水泥桩之外的较为有效的基础处理形式.但其用料多、投资大,且施工也较为困难,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成孔,对软塑和流塑状土层都无把握,故采用也不普遍;砂井预压法是在储罐加载过程中促进软土脱水固结,使地基承载力随之逐步提高,直至满足受力要求.其用料(砂)量比碎石桩(石料)节省50~65%,是一种比较经济,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相对成熟的方法.大港油田一些大罐的地基处理,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振动法碎石极具有挤压密实、置换软土、地基土排水和加固作用,可提高软土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的能力。东营地区处于黄河入海口,地基多由粉土、粘性土、淤泥等软土构成,压缩性高强度低。对已建的6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和油罐容积5000m3的某油库油罐群进行理论分析和实测,采用碎石桩复合基础后,使地耐力提高50%,油罐实际累计沉降量仅为99mm,比自然沉降的理论值减少了50.7%。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