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铃薯蛋白酸法脱酰胺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盐酸法对马铃薯蛋白进行脱酰胺改性,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5mol/L,80℃下反应2.5h,此条件下马铃薯蛋白的脱酰胺度为44.76%。该脱酰胺度下,马铃薯蛋白的溶解性能、持水性及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较改性前样品都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究脱酰胺马铃薯蛋白对面条蒸煮特性、质构特性、水分分布、二级结构、风味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酰胺马铃薯蛋白添加量的增加,脱酰胺马铃薯蛋白面条的断条率、吸水率、蒸煮损失率先降低后增加,添加1%的脱酰胺马铃薯蛋白面条的断条率、吸水率及蒸煮损失率较低,说明面筋蛋白结构的稳定性较强,面条品质相对较好;同时,添加1%的脱酰胺马铃薯蛋白面条具有较高的回复性、内聚性和弹性;横向弛豫时间T22较短,A21的峰面积显著增大(P<0.05),说明水分和面条组分结合地更好,面筋网络结构更紧密;α-螺旋和β-折叠的相对含量增加,面条的有序结构增强。综合评价面条的品质指标,脱酰胺马铃薯蛋白添加量为1%时面条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3.
易翠平  姚惠源 《食品科学》2005,26(1):145-149
通过测定大米浓缩蛋白的脱酰胺度与水解度,比较了酸法与酶法两种脱酰胺工艺对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的优劣,并对酸法脱酰胺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实验表明酸法脱酰胺优于酶法脱酰胺。温度是影响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在本试验条件范围内,酸法脱酰胺度最高且水解度最低时的工艺条件组合为盐酸浓度0.2N,大米蛋白含量5%,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85℃。  相似文献   

4.
食用无麸制产品是乳糜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由于缺乏面筋蛋白,无麸制产品面团持气能力差、蓬松度、韧性小。该文以低过敏性的大米粉为原料,添加马铃薯蛋白(potato protein, PP)、马铃薯蛋白微凝胶(potato protein microgel, PPM)、马铃薯蛋白/黄原胶复合物(potato protein/xanthan gum, PPXG)和马铃薯蛋白/黄原胶复合微凝胶(potato protein/xanthan gum microgel, PPXGM),研究其对无麸质大米面团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对无麸质大米馒头品质的影响机理。添加PPXG和PPXGM可增加无麸质大米面团的G′和G″,降低面团的tanδ,提高面团加工性能。添加PP、PPM、PPXG和PPXGM后,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降低,β-折叠含量增加,尤其是5.0%的PPM和PPXGM使无麸质大米面团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PPXG和PPXGM相对于PP和PPM更能提高面团的持气性,增加馒头的比容。添加马铃薯蛋白微凝胶后馒头的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降低,弹性升高,添加PPXGM的馒头品质相比P...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大米浓缩蛋白的脱酰胺度与水解度,比较了酸法与酶法两种脱酰胺工艺对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的优劣,并对酸法脱酰胺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实验表明酸法脱酰胺优于酶法脱酰胺。温度是影响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在本试验条件范围内,酸法脱酰胺度最高且水解度最低时的工艺条件组合为盐酸浓度0.2N,大米蛋白含量5%,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85℃。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鱼油微乳液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食用大豆油和丙三醇作为鱼油的油相溶剂,失水山梨醇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 80)和乳糖(9:1,w/w)为表面活性剂相,制备了O/W型鱼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法考察了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的影响,测定了鱼油微乳的电导率变化和粒径大小,研究了微乳液的流变特性。结果该鱼油微乳液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和耐盐性,平均粒径在10~100 nm之间,稳定性良好。流变特性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相和油相质量比为9∶1,含水量80%(w/w)的鱼油微乳液具有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属于拟塑性流体。结论鱼油微乳液制备简便,稳定性良好,是包封鱼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国内外小麦面筋蛋白的研究现状、面筋蛋白改性的意义和面筋蛋白脱酰胺改性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小麦面筋蛋白脱酰胺改性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酸法脱酰胺大米蛋白(ADRP)/葡聚糖混合体系的微观结构及流变性质。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了ADRP/葡聚糖混合体系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出ADRP之间产生了有效的交联,并且在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混合体系中形成了蛋白质网状结构。流变仪观察了混合体系的动力学性质,黏度-剪切速率曲线表明蛋白质交联程度较高的体系黏度增加明显,频率扫描结果进一步证实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体系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质构仪测试了此凝胶体系的强度,证实混合体系凝胶比单一ADRP的蛋白凝胶具有更高的破裂强度。ADRP和葡聚糖的相分离是混合体系中蛋白质网络结构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外小麦面筋蛋白的研究现状、面筋蛋白改性的意义和面筋蛋白脱酰胺改性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小麦面筋蛋白脱酰胺改性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酸法脱酰胺改性不同脱酰胺度大米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持油性等5项功能性质及氨基酸组成、体外消化率等两项营养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大米蛋白的功能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脱酰胺度从0~63.5%的范围内,蛋白在pH7.0的溶解度呈线性增加至99.4%,脱酰胺度超过63.5%,溶解度略有下降。脱酰胺度在25.1%~33.4%范围,大米蛋白的乳化性能最好;59.5%的脱酰胺度起泡性比较理想。此外,改性蛋白与未改性蛋白比较,持水性提高1.55~1.78倍,持油性提高3.28~3.64倍。从氨基酸组成、蛋白含量及蛋白质的消化率来看,脱酰胺改性可以提高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异型聚集效应,考察亚麻籽胶(FG)与大豆分离蛋白(SPI)乳状液微滴形成异型微聚集体的理化特性。采用微射流分别制备亚麻籽胶(0.6%)乳状液与SPI(1%)乳状液微滴,通过异型聚集形成不同组成的微聚集体,分别采用动态光散射、Lumisizer稳定性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剪切流变与微流变技术分析微聚集体的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随着FG乳状液微滴含量的增加,Zeta-电位绝对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明异型微滴间产生静电吸附作用;乳状液微聚集体的粒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FG乳状液微滴含量为60%时粒径最大,且乳状液不稳定性指数较低,稳定性较好;同时,微聚集体的宏观黏性指数(MVI)和弹性指数(EI)均得到显著提高;微观结构表明:形成具有特定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微聚集体。本研究为开发食品脂质替代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植物蛋白市场前景广阔,但天然植物蛋白功能特性(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较差,限制了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脱酰胺修饰是改善植物蛋白功能特性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针对脱酰胺的在植物蛋白应用中研究进展缺乏及时和全面的评估。因此该文对脱酰胺修饰方法和脱酰胺在提高植物蛋白功能特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了脱酰胺现有的主要方法化学法、物理法、生物酶法和场酶协同;阐述了不同植物蛋白脱酰胺修饰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植物蛋白脱酰胺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够提升植物蛋白的功能性质,还能够推动植物性食品的市场接受度,同时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植物蛋白脱酰胺的完整功能和调控网络,为植物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维义  赵雪  徐幸莲 《食品科学》2022,43(13):246-255
蛋白界面修饰指在乳液的乳化后阶段直接针对界面蛋白进行的修饰技术,其通过改变界面蛋白膜厚度或提升其强度从而改善乳液理化特性,并可一定程度规避乳化前预修饰蛋白对于乳液特性的某些不良影响,但是截至目前,对于蛋白界面修饰领域仍缺乏深入研究及系统总结。基于此,本文综述了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几种蛋白界面修饰方法,包括酶促交联修饰、多糖修饰、多酚修饰以及氧化修饰,同时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作用机制以及对乳液特性的改善效果,并对蛋白界面修饰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乳液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用Fenton催化氧化体系模拟氧化,催化剂FeCl3,H2O2,VC的浓度分别为5、5、0.1mmol/L,以脂肪氧化产物丙二醛为指标,考察了马铃薯蛋白和不同乳化剂(非离子乳化剂Tween20、阴离子乳化剂卵磷脂和大分子乳化剂酪蛋白酸钠)共乳化制备得到的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并测定了相应乳状液的乳化稳定性。酪蛋白酸钠和马铃薯水解蛋白作为乳化剂得到的乳状液氧化稳定性较好,而Tween20和马铃薯蛋白水解物作为乳化剂得到的乳状液物理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Many cereal proteins, such as wheat, com, and oat proteins, have high levels of the amide‐containing amino acids, glutamine and asparagine. These side chains are susceptible to hydrolysis of the amide bond, which leads to release of ammonia and transformation to acidic groups. The released ammonia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roma compounds and pigments because of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Maillard browning reaction. The conversion of the amide groups to acid groups may partially unfold the protein, resulting in an amphiphilic molecule that can be used as a surface active agent or emulsifier by food processors. This review provides general information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deamidation of proteins 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of deamidation for food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 heat‐stable amylase‐modified potato starch (MPS) was prepared and used as a fat replacer in reduced‐fat emulsion sausages. The effects of fat level (50, 150 and 300 g kg?1) and MPS addition (20 and 40 g kg?1) on energy, colour, sensory,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emulsion sausag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addition of 20 or 40 g kg?1 of MPS in reduced‐fat sausage (50–150 g kg?1 fat) reduced total energy (15.1–49.4%), increased lightness, but lowered redness of the products (P < 0.05). The 150 g kg?1 or 50 g kg?1 fat sausages containing 20 g kg?1 MPS had a similar hardness to the 300 g kg?1 fat control (P > 0.05). Sensory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MPS in reduced‐fat sausages increased (P < 0.05) the product's tenderness. CONCLUSION: Overall, the 150 g kg?1 fat emulsion sausages with 20 g kg?1 MPS were comparable to the 300 g kg?1 fat control sausage in colour, texture profile, and sensory properties, but was lower in energy, suggesting that the MPS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fat replacer in sausage products. Copyright © 200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大米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但较低的溶解特性限制了大米蛋白的应用范围,为提高大米蛋白的溶解性,该研究采用酸法脱酰胺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处理条件为料液比1∶25(g/mL)加入0.4 mol/L HCl 溶液,95 ℃水浴加热搅拌4 h,分析改性前后蛋白的溶解性、起泡及起泡稳定性、乳化及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持水性、持油性等功能性质,以及亚基分子量、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法脱酰胺处理改善大米蛋白溶解性效果显著,中性环境(pH7)中由0.58%提高至56.60%,碱性环境(pH 值为12、13)溶解性达到90.00%以上。pH 值为3、7 时起泡性、乳化性改善效果较好,起泡性分别由22.50%、80.40%提高至78.50%、151.70%,乳化性分别由4.4、6.6 m2/g 提高至14.3、16.5 m2/g,过度的水解也会导致表面疏水性的降低,进一步影响界面性质的改善效果。酸法脱酰胺改性对蛋白质的持水性、持油性改善效果不明显。改性后蛋白亚基分子量大幅度降低,主要分布在6.5~20 kDa 之间,有序的β-折叠结构转变成无序的无规则卷曲结构,蛋白微观结构由聚集变得松散,致密的球状结构变为不规则块状结构,表面由粗糙变得光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