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素前体heparosan对肠道致病菌黏附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几株常见的可引起肠道感染的致病菌株,以HT-29细胞系和固定化黏蛋白作为黏附受体,测定不同浓度heparosan对黏附细菌总数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eparosan可显著减少部分致病菌对HT-29细胞层和黏蛋白层的黏附.结论 hepar...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素前体heparosan对肠道致病菌黏附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几株常见的可引起肠道感染的致病菌株,以HT-29细胞系和固定化黏蛋白作为黏附受体,测定不同浓度heparosan对黏附细菌总数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eparosan可显著减少部分致病菌对HT-29细胞层和黏蛋白层的黏附。结论 heparosan可抑制部分肠道致病菌的黏附。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是人类和动物小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对抑制病原菌的入侵与感染和维持消化道内微生物区系平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乳酸菌依靠其表面的蛋白、多糖等黏附宿主肠上皮细胞,使其定植进而发挥抑制致病菌黏附和抑制致病菌生长等重要生理作用。本文就乳酸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因子及其抑制致病菌黏附和抑制致病菌生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肠道益生菌的功能特性并对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益生菌在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其主要通过调理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多种疾病的免疫调节,从而改善胃肠道生理机能来影响宿主健康。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需要对其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的相互作用机制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益生菌在肠道的分布与定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和肠道功能的调控作用以及益生菌与免疫调节的关系做了简单论述,以期为今后益生菌与肠道菌群互作研究以及益生菌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肥胖是由于新陈代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体内脂肪过量堆积,可能会导致机体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等各种代谢综合征的出现。肥胖是威胁现代社会健康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与治疗肥胖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目前,已经有一些肠道菌群抑制肥胖症的机制被报道。然而,由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复杂性,哪一种微生物群落与肥胖直接相关仍然是有待研究的。本综述中,以肥胖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改变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与肥胖发生机制的密切联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得出益生菌可直接影响肥胖患者肠道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代谢产物,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达到重塑肥胖宿主代谢的目的。因此,采用益生菌与益生元治疗将成为预防与治疗肥胖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作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晰。研究表明,胃肠道区系微生物紊乱可能是FD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有限,并存在安全性问题。益生菌是一类一定剂量条件下可以调控胃肠道稳态、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及机体能量平衡的活性微生物。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缓解FD有其潜在优势。本文总结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为益生菌改善消化不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表明,定植于肠道的益生菌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抑制肠上皮细胞异常凋亡、调节紧密连接蛋白等多种途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有利于宿主健康。新近报道提示非蛋白编码小分子RNA(microRNA或miRNA)作为调控宿主基因表达的重要因子之一,不仅是肠道屏障稳态的监督者,也是肠道益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iRNA参与益生菌保护肠道屏障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从分子水平解析益生菌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为应用益生菌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食品中益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益生菌菌株,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食品中益生菌能通过多途径与宿主肠道屏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发生密切互作,成为影响肠黏膜完整性和肠道免疫平衡的关键因素。本文着重围绕食品中益生菌对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不同角度的综述,包括益生菌对肠腔环境稳态、肠上皮细胞免疫反应、黏膜联结蛋白表达及宿主微生物友好关系的作用机制。此外,食品中益生菌在治疗结肠炎等肠道疾病过程中的潜在应用,以及益生菌制剂的开发等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和肠道粘膜免疫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友湘  陈庆森 《食品科学》2007,28(8):537-542
益生菌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能够在肠道内定植,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能够刺激肠道免疫组织产生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对肠道粘膜免疫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最近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对益生菌和肠粘膜免疫之间的关系作一下介绍,并提出了益生菌和肠道免疫方面在我国应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细胞凋亡是机体为清理衰老、受损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确保机体健康而采取的一种有序性“自杀方式”。食源性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可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以逃离宿主的免疫清除,保证自身生存进而得以在机体内扩散的生存策略。近年来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菌的毒力因子在致病菌诱导宿主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致病菌通过产生相应的毒力因子与凋亡调控因子相结合,引起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本文主要从致病菌毒力因子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和调控方面来阐述食源性致病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形成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脂代谢紊乱、肠道通透性及氧化应激等改变。益生菌(主要包括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是一类能对宿主生理功能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能在肠道中存活并定殖,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一步缓解肥胖的形成。本文主要围绕益生菌对肥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为肥胖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该实验招募到15名健康志愿者,连续服用4周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干预前后收集志愿者的粪便样品,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干预前后粪便中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其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制剂干预4周后,人体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Evenness指数不变(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除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增加以外,复合益生菌制剂干预对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多尔氏菌属(Dorea)和真细菌属(Eubacterium)等肠道内产氢气细菌的相对丰度也产生影响。由此认为,该复合益生菌制剂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的作用,能够提高肠道内一些有益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14.
肾功能缺失对机体的危害之一是肠屏障损伤。本研究对大鼠进行5/6肾切除手术,灌胃益生菌,研究益生菌对大鼠肾病所致肠屏障损伤及相关炎症反应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灌胃混合益生菌6×1010CFU/d 10周后能够显著改善受损伤肠屏障。血清检测发现,灌注益生菌后脂多糖含量从0.19 EU/mL降到0.10 EU/mL(P<0.05),说明益生菌成功阻止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物透过肠道屏障进入机体;肠上皮隐窝深度和黏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杯状细胞数量显著上升(P<0.05),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1的分泌显著增加(P<0.05),受损的肠道屏障得到修复。灌胃益生菌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和TNF-α等促炎因子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0和IL-13等抗炎因子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表明益生菌修复后的肠道屏障调节了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使机体的系统炎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益生菌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发现益生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调控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反应,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调节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平衡,促使免疫微生态环境重建,从而达到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本文就益生菌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及对免疫细胞、代谢和与免疫检查点互作方面发挥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进行综述,为地方特色乳品发酵菌及其代谢产物在调节免疫、抗肿瘤、增强化疗药物活性、保护肠黏膜屏障作用、宿主-菌群互作调节机制等方面的探讨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白羽肉鸡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条件下,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益生菌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使用产气荚膜梭菌感染3日龄的健康白羽肉鸡,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高500 mg/kg、中200 mg/kg、低50 mg/kg)由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与金霉素制剂(50 Times new romang/g)饲喂21 d。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测定白羽肉鸡盲肠肠道菌群,分析其多样性和组间差异,并记录其对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饲喂高、中剂量的复合益生菌显著降低了白羽肉鸡的料肉质量比,提升了肠道绒隐比(P<0.05),与金霉素制剂组结果相似。同时,饲喂不同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和金霉素制剂后,白羽肉鸡盲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发生了变化,复合益生菌均能够显著提升Simpson指数(P<0.05)。此外,比较复合益生菌、金霉素制剂与空白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变化,发现软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在属水平上,发现Fournierella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 Lachnospiraceae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揭示了复合益生菌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均有促进作用,为更全面了解复合益生菌替代抗生素应用于白羽肉鸡养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六株人源益生菌的自凝集及疏水性能力,并以人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和HT-29作为体外细胞黏附模型评价其黏附能力,最后探究生长阶段、菌体浓度和孵育时间对发酵乳杆菌CECT5716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F-1的自凝集率最高,为69.92%;疏水性最强的是鼠李糖乳杆菌MP-108,达到90.10%;乳双歧杆菌AD011对Caco-2和HT-29的黏附性均为最强,分别为(42.80±0.68)、(47.01±0.20) CFU/cell;不同益生菌的自凝集能力、疏水性及黏附能力均存在菌株特异性,其自凝集能力、疏水性及黏附能力间无明显相关性。此外,发酵乳杆菌CECT5716黏附能力随菌体浓度增大而显著(p<0.05)增加,当菌体浓度达108 CFU/mL以上时黏附能力不再显著提高;随着共孵育的时间延长,其黏附能力也增强,在共孵育2 h后不再提升;且菌体生长稳定期时表现出的黏附能力最强,达到(3.61±0.20) CFU/cell。所考察的益生菌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潜在黏附能力,其中以乳双歧杆菌AD011最强。这些益生菌具有可在人体肠道定殖生长的潜在益生功能,在食品和药品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蕾  刘义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16,37(9):214-219
益生菌是指当以足够数量存在时可对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近年来,由于其对机体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被膜是细菌分泌的多糖,纤维蛋白和脂蛋白等物质将细菌自身包裹其中,吸附在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等表面而形成的膜样复合物,是自然状态下许多细菌所选择的生存方式。但是关于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综述围绕益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优势及调控机制等展开分析,并指出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相关研究将会是益生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