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研究以保障食品安全,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作为细菌为适应不良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黏附在食品原材料表面以及各种食品加工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增大了消毒清洗的难度,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和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地清除细菌生物被膜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本研究系统分析总结了细菌生物被膜的检测与清除方法的现状,为实现细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消除由生物被膜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了综合性的认识,可为研究人员解决细菌生物被膜带来的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提供参考,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特别是防止其形成生物被膜交叉污染食品,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传统的物理性、化学性控制措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有效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完全去除,因此,亟待开发针对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新型控制和清除策略。近年来噬菌体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残留的天然抑菌剂受到了普遍关注,与化学消毒剂相比,其具有特异性强、自我增殖快、安全性高、研发时间短等突出优势,在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控制和清除领域已表现出巨大潜力。该文综述了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结构成分与形成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用噬菌体破解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与应用现状。针对噬菌体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提供新的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食品加工中,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存在会引发大量食品污染等安全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了单一菌生物被膜,然而对混合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及混合菌生物膜中菌种间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群体感应在混合菌生物膜中的作用,以期为食品领域应对和破解食源性混合菌生物被膜污染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常常以生物被膜(Biofilm,BF)的生长形态存活在食品或加工器械表面,使其具有更强的致病性、感染性和耐药性,从而引发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本文系统阐述了食源性致病菌BF形成的3个阶段,即黏附阶段(包括可逆黏附和不可逆黏附)、成熟阶段、解体与传播阶段。此外,本文总结了食源性致病菌BF对食品的危害,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BF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对食品工业的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Biofilm)是由众多微生物聚集黏附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多种食源性微生物均能形成相应的生物膜,且该现象的产生对食品加工与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已被证明是调控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介绍了群体感应对几种食源性细菌及真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作用,旨在为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生物膜的控制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引发李斯特菌病罹患者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可在冷、热、干燥和消毒剂处理等不利条件下黏附于食品接触表面并进一步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被膜。交叉污染是单增李斯特菌传播的主要途径,生物被膜的形成提高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工厂和厨房环境持续传播和污染的可能性,可引发相关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召回等,从而造成健康和经济损失。本文首先介绍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胞外聚合物组分,并从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微生物自身因素两方面总结了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交叉污染转移的因素;进一步重点从研究类型和细菌收集两方面阐述了生物被膜交叉污染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归纳总结了针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的防控策略,展望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为科学评估和早期精准防控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交叉污染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对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柠檬果皮和果肉分别榨汁测定总酸;采用顶空取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采用平板抑菌试验研究两种鲜榨原汁的抑菌效果;采用试管法和96孔板法研究两种鲜榨原汁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鲜榨柠檬果肉原汁总酸为98.86 g/kg,鲜榨柠檬果皮原汁总酸为6.05 g/kg;GC-MS结果表明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以柠檬烯、γ-萜品烯、α-松油醇、柠檬醛等为主;鲜榨柠檬果肉原汁对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鲜榨柠檬果皮原汁均未出现明显抑菌作用;鲜榨柠檬果肉原汁对部分细菌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鲜榨柠檬果皮原汁对部分细菌被膜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鲜榨柠檬原汁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及被膜形成影响的研究为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持续的全球食源性疾病和耐药细菌的广泛流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杀菌、控菌技术。噬菌体裂解酶是大部分裂性噬菌体在裂解期释放一种活性蛋白,能够有效裂解宿主细胞壁,已被证明可应用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控制食源性致病菌风险。天然噬菌体裂解酶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和强烈的裂解活性,能破坏细菌生物被膜,而且具备绿色安全、不易产生耐药等优势。同时,噬菌体裂解酶具有模块化结构特点,运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将其重组,可增强其裂解活性、提高稳定性以及靶向性。本综述系统地描述了噬菌体裂解酶的模块化结构特征及作用位点,讨论了噬菌体裂解酶的重组策略和方法,总结了天然噬菌体裂解酶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噬菌体裂解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的有效控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合被膜中微生物间以竞争和共生为主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食品领域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材料表面的粗糙度、电荷、亲水性能都可影响食源性致病菌的粘附,而细菌粘附往往是生物被膜形成的第1个阶段。文章主要从玻璃、不锈钢、纸质材料等常用食品接触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Biofilm is an advanced form of protection that allows bacterial cells to withstand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biofilm results from genetic-related mechanisms besides other factors such as bacterial morphology or substratum properties. Inhibition of biofilm formation of harmful bacteria (spoilage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is a critical task in the food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enhanced resistance of biofilm bacteria to stress, such as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traditionally used in food processing plants, and the increased food safety risks threatening consumer health caused by recurrent contamination and rapid deterioration of food by biofilm cell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ly combating bacterial biofilm formation and eradicating mature biofilms. Innovative and promising approaches to control bacteria and their biofilms are emerging. These new approaches range from methods based on natural ingredients to the use of nanoparticle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describe the efficacy of these strategies and provide 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mising biofilm control technologies in the food processing sector.  相似文献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在食品环境中的形成与转移对食品的污染是目前广泛关注的难题。针对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研究能够避免食品环境受到污染,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本文整理了食品环境中检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能力,并且综述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及转移因素的研究进展,最后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的预防与控制两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概述。加入更多菌株并且模拟更多实际情况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菌膜的形成与转移情况,并为更便捷地清除菌膜提供理论依据。今后应研究更多实际情况下具有代表性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从而更好地了解菌膜形成与转移,其次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机理及相关因素对菌膜的影响机制,为实施高效的菌膜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pgm、fba、gap过表达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R-1的抗逆性、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gm、fba基因的过表达可提高植物乳杆菌LR-1的耐热性、耐酸性和抗胆盐性,这两个基因的过表达促进了该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和黏附。gap基因的转录水平对植物乳杆菌LR-1的抗逆性、生物被膜形成和黏附没有显著影响。pgm、fba、gap的上调提高了该菌株tuf、luxS的转录水平。这种增加在过表达pgm、fba的重组菌株中比在过表达gap的重组菌株中高。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gm、fba可与多条途径相关的基因相关联。本研究揭示糖酵解途径相关基因在调节植物乳杆菌的抗逆性、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新作用。  相似文献   

14.
Poultry is thriving across the globe. Chicken meat is the most preferred poultry worldwide, and its popularity is increasing. However, poultry also threatens human hygiene, especially as a fomi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used by the major foodborne pathogens (Campylobacter, Salmonella, and Listeria). Preventing pathogenic bacterial biofilm is crucial in the chicken industry due to increasing food safety hazards caused by recurring contamination and the rapid degradation of meat, as well as the increased resistance of bacteria to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procedures commonly used in chicken processing plants. To address this, various innovative and promising strategies to combat bacterial resistance and biofilm are emerging to improve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nd extend shelf-life. In particular, natural compounds are attractive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Natural compounds can also boost the immune system and improve poultry health and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o phytochemicals, bacteriophages, nanoparticles, coatings, enzymes, and probiotics represent uniqu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trategies in the poultry processing industry to prevent foodborne pathogens from reaching the consumer. Lactoferrin, bacteriocin, antimicrobial peptides, cell-free supernatants, and biosurfactants are also of considerable interest for their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as natural antimicrobials for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raw poultry meat. This review aims to describe the feasibility of these proposed strategies and provide an overview of recent published evidences to control microorganisms in the poultry industry, considering the human health, food safety,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poultry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5.
细菌黏附在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并形成生物被膜可能导致设备损坏、食品变质甚至人类疾病。混合菌生物被膜作为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单菌生物被膜相比,对消毒剂和抗菌素往往具有更强的抗性。然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间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在作用仍有待探索。本文总结了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种间相互作用以及近年来的新型控制策略,并对未来食品工业中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污染防控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混合菌生物被膜在食品工业中的深入研究以及制定高效的新型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6.
生物膜是很多食源性致病菌应对各种极端环境、杀菌理化因子以及维持菌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基质屏障。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细菌感染由生物膜引起,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见。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风险源, 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与生物膜复杂的三维结构有重大关系。由于生物膜结构基因和调控因子结构相对保守, 现已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防控新的重要的效应靶点。本文从多糖细胞间黏附素、胞外DNA和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等角度阐明了生物膜形成机制,从群体感应系统(如Agr系统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全局性调控因子(如附属调节因子Sar和转录因子SigB)以及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如SrrAB系统、SaeRS系统、ArlSR系统、LytRS系统和WalKR系统)等角度系统阐述了生物膜形成调控机制。最后,从抗菌肽(蛋白)、植物源化合物、生物酶、抗菌药物等角度提出新的防控策略, 以期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刘素可  张彪  路娟娥  阮海华 《食品科学》2022,43(13):218-226
沙门氏菌(Salmonella)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沙门氏菌污染是食品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综合阐述了沙门氏菌利用其生物膜的形成、耐酸耐热的特性、食品基质的差异以确保自身生存与繁殖的生存策略,并详细介绍了防控沙门氏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定向调控沙门氏菌的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弧菌属是一种水生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既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和伤口感染,还容易导致海产品腐败变质。由群体感应调控的生物被膜形成是造成弧菌产生耐药性和感染的重要原因。本文针对弧菌的群体感应、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产生之间的机制进行综述,概述了弧菌群体感应系统,论述了弧菌群体感应系统与其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从限制杀菌剂渗透、引发细菌表型适应性和耐药基因水平传递三方面重点阐述了弧菌生物膜形成对其耐药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总结了化学合成类、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等群体感应抑制剂控制弧菌生物膜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解决弧菌引起腐败和食源性疾病控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结构可以赋予细菌对消毒剂更强的耐受性,这使得如何有效清除其生物膜成为了食品加工业的难题。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毒力侵袭特性和应激响应等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概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特性,重点从群体感应(呋喃糖基硼酸二酯系统和寡肽自诱导因子系统)角度阐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并综述了当前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可行方法及植物提取物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罪魁祸首,也是我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由于能够形成菌膜,进行亚致死损伤修复,调节抗性基因的表达等,从而对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冷冻、脱水、光照、真空以及氧化等环境胁迫产生耐受性.此外,致病菌也能够分泌各种胞外毒力因子等,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近年来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安全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