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临床诊断、环境保护和植物育种等工作中。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常规的符合性检验出现局限性的情况下,代谢组学技术显示出了巨大应用潜力,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食品掺假及品质鉴别、食品产地溯源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准确性、全景分析、技术灵活等特点,可以作为现行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有力补充,也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分类、研究平台和统计方法。重点阐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中的应用,为后续相关领域内的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的一个新兴的重要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疾病诊断、植物育种、环境科学等很多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在介绍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对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表明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中兽药残留、禁用物质、转基因食品、食品掺假和食源性疾病等检测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应用代谢组学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代谢组学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研究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诊断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食品及其危害物残留对机体的影响等食品安全问题可用代谢组学的技术进行全面分析。随着仪器手段的创新以及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代谢组学将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数据库相互衔接,推动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提供一个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方面的应用,以推动我国在快速检测检验方面的技术进步和突破,从而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食品安全性被高度重视的今天,常规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食品组学极大地丰富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食品真伪鉴别、产地溯源、产品质量控制、食品微生物、转基因成分、农药兽药残留、过敏原和生物毒素检测中成功应用了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这将为食品安全甚至整个食品工业产生深远影响,也为现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食品科学和营养学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食物及其安全性的关注度与日骤增,食品组学这一新兴技术得以更为广泛的应用。食品组学的主要工具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可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及其可追溯性的研究、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以及营养与健康等多个领域。未来,食品组学有望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更便捷有效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6.
牛奶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牛奶质量与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鉴别牛奶质量与安全性成为乳制品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牛奶中含有许多代谢物,包括主要营养元素以及药物残留。代谢组学作为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一类重要方法,可以大规模、高通量的揭示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该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牛奶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对不同品种奶牛、不同加热方式以及不同环境和饲粮条件下得到的牛奶代谢物差异与牛奶质量的相关性;并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鉴定牛奶中药物残留的应用,该技术可识别牛奶掺假问题;同时归纳了不同技术方法在牛奶质量和安全领域应用的特点。总之,该文阐明了代谢组学在鉴定牛奶品质中的应用范围,总结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牛奶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李晓芹  方志娟  张玲  金萍  王伟 《食品工业》2023,(11):154-159
高分辨质谱技术(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er, HRMS)是具有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能力的分析技术,理论上能够检测和鉴别食品中所有风险物质,适用于多种微量危害因子的鉴别和监测。基于HRMS的靶向高通量检测、非靶向筛查、代谢组学、分子网络等新兴分析策略,能够帮助检测实验室面对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同时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化学物质鉴别方面,支持HRMS数据的软件和数据库也在不断地开发和扩展。文章从分析策略、化学计量学分析、数据库检索三个方面,简述了HRMS在食品质量及安全检测中的潜能和技术路线,系统阐述HRMS及相关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彰显,食品添加剂滥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转基因食品、粗放的加工工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影响着食品品质与安全,监管难度随之上升,食品生产企业与个体也面临利益与食品安全的双重考量。本文提出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建立装备优良、技术过硬的现代化实验室,组建高标准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食品掺假、食源性致病菌和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胡谦  张九凯  韩建勋  邢冉冉  刘箐  陈颖 《食品科学》2019,40(21):324-333
脂质在不同食品中组成各有差别,影响着食品的品质、营养和卫生,是人体重要的能量和营养来源,与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的联系。脂质营养的深入研究不仅对食品质量安全,还对临床医学和农牧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产生影响。随着脂质分离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门系统分析脂质的新兴学科——脂质组学。作为代谢组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脂质组学广泛应用于食品脂质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脂质组学的研究流程,并重点对脂质组学在食品成分分析、品质判别、真伪鉴别、产地溯源和食品安全的应用进行综述,最后总结了脂质组学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局限性并予以展望,以期为脂质组学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分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该技术在食品品种、产地和掺假真伪鉴别,致病菌、药物残留检测,污染物鉴别以及转基因食品鉴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食品在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和贮存消费过程中均可能出现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风险,造成安全隐患,目前通过热加工、辐照、电解水和等离子体等方法来控制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但在食品感官、规模化应用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部分缺点.乳酸菌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常作为生物发酵剂和保鲜剂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并且可在食品中拮抗致病菌.本文主要从竞争...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ontamination of foods is a terrifying threat for the heal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societies. Rampantly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foodborne illnesses especially diarrhea among children exclusively depicts the intensified diseas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foodborne illness in the underdeveloped economies. Prevalence of many pathogens in several foods is commonplace in Pakistan. Precise estimates for foodborne illnesses in Pakistan are hard to make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any monitoring, surveillance, and infection control. Poor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milk, cereal grains, and nuts are a major cause of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and mold proliferation. Numerous studies manifest a multitude of foods to be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Escalating population growth limits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through a tendency among the traders and manufacturers to intentionally debase food commodities offered for sale to make profit at the cost of their quality and safety. Therefore, a growing trend of adulteration in foods during the recent past, particularly adulteration of milk, poses a pressing challenge for the government. This review is a concerted attempt to elucidate the prevailing food safety scenario in Pakistan.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local and relat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ill be presented to clearly depict a picture of food safety in Pakistan.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xtensive food safety infrastructure leading to a safer supply of foods needs to be devised,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类民生。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减少食品安全经济损失,迫切需要开发出针对食源性病原体、食物掺假、转基因作物的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快速的核酸检测技术。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作为一种新兴的快速检测手段,由于其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现场检查等特点,在食品检测领域应用广泛。本文首先介绍了POCT技术的发展历史,而后根据食品安全事件的特点,从食源性致病菌、食物掺假、转基因作物3个方向分析了食品检测的主要对象,阐述了分子POCT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的分子POCT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对食品检测分子POCT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分子POCT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并为分子POCT技术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单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分类、特点及检测原理, 并对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品质及其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作了概括介绍, 主要包括食品成分、品质指标、食品添加剂、有害微生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对生物传感器的不足作出了评价, 并预测和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森  李健爽  杜晓燕 《食品科学》2014,35(9):312-316
外源基因的非预期效应可能形成新的代谢产物或改变代谢模式,也可能引起转基因作物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有毒物质,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转基因作物非预期效应评价中的最新应用做了总结,并阐述了对该研究领域的预期,以期促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液相芯片技术(liquid chip technology)又称为灵活的多组分析(flexible multi-analyte profiling,x MAP)技术,是利用偶联特异性探针的荧光编码微球捕获待测核酸或蛋白后,逐一、快速地通过流式细胞仪双色激光探测区,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我国将液相芯片技术应用在食品安全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食源性致病菌、转基因食品和农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液相芯片技术同时检测多种待测分子,具有高通量、快速、准确、所需样品量少、检测范围宽、可自由组合检测项目等优点。本文检索了国内外的文献,简要概述液相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并介绍该技术及其商品化试剂盒在食品安全和其他领域上的研究应用,最后对液相芯片技术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