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该研究以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对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添加0.25 mmol/L的EDTA时即可使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下降16.5%,检测AI-2分子活性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进一步证实了随着EDTA浓度的增加,黏附度逐渐减少;EDTA仅对处于黏附期(0~28 h)的混合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添加二价金属离子(Mg~(2+)、Ca~(2+)、Fe~(2+))可增强混合菌生物被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的混合菌生物被膜为研究对象,对其定性和定量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8种目的 毒素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 表明,结晶紫染色法、银染法和扫描电镜法均表明混合菌在培养24 h时达到最大黏附度;混合菌生物被膜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研究食品和临床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克隆系(Clonal complex,CC)菌株对Caco-2细胞的侵袭力和菌膜形成能力。方法 采用Caco-2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庆大霉素与溶葡萄球菌酶保护试验,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12个不同来源的克隆系菌株对人体肠道表皮细胞的体外侵袭力;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不同菌株的菌膜形成能力。结果 体外侵袭能力试验结果表明CC5、CC30、CC25、CC59、CC239、 CC50和CC398等克隆系都具有细胞强侵袭株,与牲畜特异相关的CC9也展现出细胞强侵袭力,而CC1、CC72 、CC20和CC121等克隆系则明显具有较弱的细胞侵袭能力。此外,不同克隆系菌株菌膜形成的能力也具有一定差异,其中CC5、CC9、CC25和CC239等克隆系菌膜形成能力相比较强,而CC1、CC72、CC59和CC121等则菌膜形成能力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克隆系菌株的菌膜形成能力与细胞侵袭力呈现正相关(R=0.743)。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克隆系菌株的细胞侵袭能力、菌膜形成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能够为有效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感染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探究较长时间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菌膜形成的影响。首先采用微孔板联合结晶紫染色法比较大肠杆菌O157:H7不同菌株黏附性能差异,分析不同黏附力菌株菌膜形成曲线,进而选择代表菌株采用平板计数法分析在较长时间酸应激时其菌膜的形成规律,最后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比较黏附力不同的菌株在酸性环境下菌膜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4 株菌株黏附能力有差异;不同黏附力菌株均在2 h开始产生黏附现象,但菌膜形成曲线有明显差异。以中等黏附力菌株ATCC43895作为代表菌株进行酸应激实验,结果表明pH值越低菌膜形成量越少,pH值相同时乳酸对浮游菌数和菌膜形成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盐酸(P<0.05)。CLSM观察结果表明,成膜能力较强的菌株J29和较弱的菌株CICC21530在中性和酸性培养液中均能形成一定结构的生物菌膜,但前者的菌膜形成量多于后者,酸性条件对成膜过程有抑制作用。提示乳酸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菌膜形成过程,可为食品实际加工中该菌菌膜的消除技术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旨在分析比较5株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菌BP-1、长双歧杆菌BL-3、动物双歧杆菌BA-5、动物双歧杆菌BA-6和婴儿双歧杆菌BI-38)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理化性质的差异。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了5株双歧杆菌的EPS,分析比较了其抗氧化活性、抑菌特性、表观形态、官能团种类和流变特性等。结果表明,BA-5的产量为(552.69±3.38) mg/L,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5种EPS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中BA-6 EPS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67.78±0.68)%,显著高于其他EPS。抑菌试验结果发现,5种EPS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BA-6 EPS对单增李斯特菌抑菌率高达(94.96±1.43)%。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发现5种EPS的表观形态存在差异,傅里叶中远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middle fa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  相似文献   

6.
选择食品工业中出现的典型细菌菌膜(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探讨单一细菌菌膜形成中细菌自身产生的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生物酶在菌膜形成与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将其与菌膜的实时变化相对照,探索菌膜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活动的变化,以寻求食品工业中可有效地控制菌膜污染的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中过氧化氢酶量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并对不同培养时间段的菌膜所得到的检测峰电流进行作图分析,结果显示:细菌中过氧化氢酶的量随着菌膜形成量的上升而上升,随着菌膜的自溶分解现象而减小。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中的氧化代谢活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在物体表面形成耐药性强的生物膜,给食品等领域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本实验研究的丁香精油对浮游细菌有较好的杀菌性能,但是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甚少。本实验着重研究了丁香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从实验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有较好的抑制和清除作用。从实验结果可知,0.1%丁香精油对生物膜的抑制率达到99.73%,清除率达到99.93%。本实验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了丁香精油对生物膜的清除情况。从结果图可以直观地看出,0.1%的丁香精油对生物膜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探究了405-nm LED(light-emitting diode)对不锈钢片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首先测定了405-nm LED对不锈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中活菌的灭活效果,随后通过分析405-nm LED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对消毒剂的耐受性、生物被膜化学成分以及生物被膜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生物菌膜(BF)的生长特性和乙醇作用方式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的影响以及乙醇适应处理对浮游菌与菌膜耐致死胁迫的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观察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的形成,用酶标仪测量波长570 nm处不同条件下生物菌膜的生物量,用平板菌落计数衡量乙醇适应处理对浮游菌及菌膜耐致死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可清晰观察到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形成的生物菌膜,菌膜形成的紧密网状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乙醇作用方式对菌膜形成有显著影响,加入不同含量的乙醇后培养48 h,乙醇对菌膜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预先培养菌24 h后加入5%的乙醇,能显著促进菌膜的生长。菌膜形成过程中,当营养条件为1/10 TSB,5%乙醇适应能增加菌体对苹果酸的耐受性,增加浮游菌对12%的乙醇及5 mg/mL苹果酸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马奶酒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牧区马奶酒对病原菌抑制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实验样品的发酵时间为0~168h间的不同时间段。结果表明,马奶酒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PEC)生长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有效手段清除生物被膜,作者采用二倍稀释法研究茶多酚、柠檬醛、肉桂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在亚致死浓度下,利用微孔板法研究此3种天然产物抑制3种细菌及其混合菌的生物被膜形成以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的情况。结果表明,在亚抑菌浓度下,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效果最好,肉桂醛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最好,而柠檬醛对所有细菌及其混合菌AI-2活力都具有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法对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 ℃或30 ℃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0.8%的胰酶大豆肉汤(TSB)或0.8%的脑心浸出液(BHI)培养基培养时,生物被膜形成量较高;添加适量的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可提高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8%时,混合生物被膜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从代谢活性、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生物膜的微观结构以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等方面探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机理。结果发现:乳酸和过氧乙酸的最小抑菌剂量(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分别为0.25%和0.002 5%;通过活菌计数测定分析不同剂量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抑制效果,发现在亚MIC(1/2 MIC和1/4 MIC)下乳酸和过氧乙酸的生物膜抑制作用较弱,而MIC下两种有机酸均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形成(P<0.05),2 MIC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形成;经MIC的乳酸和过氧乙酸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代谢活性分别降低了84.25%和43.49%,而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显著减少(P<0.05);乳酸和过氧乙酸均有效抑制了大肠杆菌O157:H7的黏附相关基因(csgA、flhC)、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sdiA)、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srA、adrB、adrA)以及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phoQ、phoP、envZ、ompR)。综上所述,乳酸和过氧乙酸可以作为食品工业中有效的杀菌剂,降低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相关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合成基于三甲胺的柱[5]芳烃,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538)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为供试菌对三甲胺柱[5]芳烃的抑菌性能和抑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抑菌实验确定三甲胺柱[5]芳烃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探讨其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三甲胺柱[5]芳烃对细菌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并通过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三甲胺柱[5]芳烃对S. aureus ATCC 6538的MIC和MBC分别为0.125 mg/mL和1.000 mg/mL,对E. coli DH5α的MIC和MBC分别为0.250 mg/mL和>1.000 mg/mL;三甲胺柱[5]芳烃对S. aureus ATCC 6538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优于对E. coli DH5α。TEM观察结果表明三甲胺柱[5]芳烃对不同菌株细胞膜的损伤不同;MTT实验结果表明MIC范围内三甲胺柱[5]芳烃无毒。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三甲胺柱[5]芳烃的具体抑菌性能,可为其在食品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细菌黏附在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并形成生物被膜可能导致设备损坏、食品变质甚至人类疾病。混合菌生物被膜作为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单菌生物被膜相比,对消毒剂和抗菌素往往具有更强的抗性。然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间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在作用仍有待探索。本文总结了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种间相互作用以及近年来的新型控制策略,并对未来食品工业中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污染防控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混合菌生物被膜在食品工业中的深入研究以及制定高效的新型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6.
王坤  闫颖娟  姜梅  陈晓红  李伟  董明盛 《食品科学》2011,32(19):184-187
采用置片法和菌落计数法对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在不同载体表面(椰果粒、不锈钢网布、塑料片、陶瓷片和玻璃片)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椰果粒和不锈钢网布是适宜乳酸菌单菌生物膜形成的载体,培养7d椰果粒和不锈钢网布上的单菌生物膜初始菌密度可达107CFU/cm2,并且在后续培养中能稳定在3.2×106CFU/cm2左右;混菌生物膜菌密度连续7d稳定在1×107CFU/cm2左右。利用扫描电镜对S. thermophilus和L. bulgaricus形成的混菌生物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椰果粒和不锈钢网布表面上S. thermophilus和L. bulgaricus形成典型的混菌生物膜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李知敏  王妹  彭亮 《食品科学》2016,37(14):138-143
目的:研究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鉴定江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相对含量较大的8 种化学成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GC-MS分析鉴定出29 种成分,其中相对含量比较大的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百里香酚乙酸酯、α-石竹烯、3-蒈烯和香荆芥酚乙酸酯。江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可达91.3%,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率为78.5%,香荆芥酚、3-蒈烯、香荆芥酚乙酸酯和α-石竹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作用显著,其中3-蒈烯的抑制率最高,为93.9%,而对聚伞花素和百里香酚乙酸酯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比较明显。结论:江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成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这可能是江香薷挥发油中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茶树精油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测定了茶树精油对1株MRSA标准菌株及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的MIC值为0.08%~0.32%。结晶紫半定量染色实验发现0.16%的茶树精油对MRSA生物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结晶紫半定量染色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0.32%的茶树精油可完全清除MRSA成熟的生物被膜,0.16%可明显破坏其生物被膜。抗生物被膜机制的初步探究发现茶树精油可以抑制MRS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和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的分泌以及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agr、ica、cid、sar的表达。因此,茶树精油具有强大的抗生物被膜作用,可能机制是抑制其PIA的合成,eDNA的分泌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研究茶多酚在不同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首先测定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再测定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产生的抑制作用;又测定不同NaCl浓度、不同pH、不同加入时间、不同培养温度,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8 mg/mL;当茶多酚浓度分别为0.5,1和2MIC时,其对生物膜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 mg/mL和30 mg/mL NaCl以及酸性条件可增强茶多酚的抑制效果;越早加入茶多酚,其对生物膜抑制效果越好;28℃与37℃培养,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槐糖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槐糖脂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和生长曲线,探讨槐糖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显微形态。结果表明:槐糖脂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且抑制作用体现质量浓度依赖特性,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1.5625mg/mL。酸性和高温条件不影响槐糖脂抑菌性,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电镜结果表明,槐糖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可能源于其对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