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以莲子淀粉为原料,采用酸解法制备莲子淀粉纳米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凝胶渗透色谱、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对莲子淀粉纳米晶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莲子淀粉纳米晶的颗粒形态为方形片状和球型,结晶结构仍为C型,淀粉颗粒的晶型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当酸水解条件为:硫酸浓度4 mol/L,40℃条件下水解5天,莲子淀粉纳米晶的粒径最小、结晶度最高、分子质量最小。莲子淀粉纳米晶与其它种类淀粉纳米晶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对比发现:莲子淀粉纳米晶的颗粒形态同时包含了A型和B型结晶结构的淀粉纳米晶的颗粒形态,其颗粒大小略大于其他种类淀粉纳米晶。该研究为淀粉纳米晶的理化及功能特性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热-醇处理对玉米淀粉颗粒结晶性质与颗粒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热-醇处理对淀粉颗粒的结晶性质的影响及变化规律.选择加热温度85℃,乙醇质量分数40%,淀粉乳质量分数20%的条件,制备出完全非晶化的淀粉样品,并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其偏光特性和颗粒形貌.  相似文献   

3.
薏米淀粉的颗粒结构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淀粉是薏米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和性质对薏米的加工和薏米食品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薏米淀粉颗粒的表面结构、偏光十字、X-衍射图谱和结晶结构,以及薏米淀粉糊的粘度曲线等特性,为薏米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颗粒冷水可溶淀粉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采用乙醇-碱溶液处理方法制备颗粒冷水可溶淀粉的工艺技术。以溶解度和粘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出制备颗粒冷水可溶淀粉的工艺中反应温度与乙醇浓度对溶解度影响显著,反应温度、碱用量、乙醇浓度及反应温度与碱用量、碱用量与乙醇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粘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在乙醇-碱法的基础上采用热辐射烘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颗粒状冷水可溶性淀粉(GCWS),比较分析2种烘燥方法制备的GCWS淀粉的理化性能,包括双折射现象分析、颗粒样貌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冷水溶解度、热特性分析和糊化性能分析等。结果表明,乙醇-碱法可以充分破坏马铃薯淀粉的结晶结构,但无新的基团生成,干燥方法对GCWS淀粉样貌影响较大,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的GCWS马铃薯淀粉的冷水溶解度略低于热辐射烘燥制备的GCWS马铃薯淀粉。RVA衰减黏度数据表明热辐射烘燥的GCWS马铃薯淀粉热稳定较好,而回生黏度数据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的GCWS马铃薯淀粉抗凝沉性较好,不易老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3种不同晶型的淀粉[木薯淀粉(A型)、马铃薯淀粉(B型)、山药淀粉(C型)]与单硬脂酸甘油酯的相互作用,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sity analyzer,RVA)制备不同晶型淀粉-单硬脂酸甘油酯复合物。研究表明:与原淀粉相比,通过RVA复合后的3种不同晶型淀粉复合指数均显著升高,其中木薯淀粉-单硬脂酸甘油酯的复合指数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显示,复合物的颗粒形貌均发生显著的改变,破损成片状或块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3种淀粉均形成了V型结晶结构,结晶度降低;拉曼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复合物的短程有序性降低,长程有序性升高;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3种不同晶型的淀粉复合物的糊化温度、焓值均降低,其中木薯淀粉(A型)焓值降低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的压热处理对3种不同晶型(A型、B型、C型)淀粉颗粒结构和消化特性的影响,将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在110、120、130℃压热条件下进行处理,并采用XRD、SEM、RVA、DSC和酶解等方式表征不同处理前后淀粉样品的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压热处理后淀粉的糊化特性显著改变,峰值黏度、回升值、最终黏度、崩解值降低,糊化温度升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压热处理过程中的水分和热能会使淀粉颗粒部分糊化,进而导致颗粒表面出现凹陷。压热处理后的马铃薯淀粉逐渐失去B型结晶的特征衍射峰,并显现出A型结晶的特征。与原豌豆淀粉相比,压热处理后的豌豆淀粉晶型有从C型转为A型的趋势,而玉米淀粉的衍射峰没有的明显变化。此外,压热处理后不同晶型淀粉中抗性淀粉的质量分数均显著升高(P<0.05)。作者系统揭示了压热处理后不同晶型淀粉结构及消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利用压热法制备具有低消化率的淀粉基食品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乙醇溶剂保护法制备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乙醇溶剂具有抑制淀粉颗粒膨胀的特性,研究制备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的新方法。将玉米淀粉、水与乙醇按不同比例混合并在高温下反应,用偏光显微镜观测处理后的淀粉颗粒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曲线确认淀粉由多晶态向非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为50%,淀粉乳质量浓度为0.25 g/mL时,在85℃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备出质量较好的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9.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得到B型微晶淀粉, B型微晶淀粉与茶多酚混合后,通过加热回流法制备得到A型淀粉。通过单因素对照试验,研究了淀粉/茶多酚配比、乙醇体积分数和结晶温度对淀粉样品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淀粉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样品相对结晶度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淀粉/茶多酚比例12︰1、乙醇体积分数35.48%、结晶温度60℃。通过XRD分析,样品的结晶结构为A型结构; IR分析表明,样品中不含茶多酚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热重分析显示, A型淀粉样品的热稳定性高于B型微晶淀粉; SEM图像显示, A型淀粉样品呈无规则块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微波(累积能量值为1 680 J/g)处理不同的淀粉-水体系,观察淀粉颗粒形态的变化,并测定透明度、沉降物体积、吸水率、持水性、相对结晶度和流变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淀粉-水体系中水分质量分数的增加,淀粉颗粒的完整性和偏光十字逐渐减弱;与玉米淀粉相比,微波处理淀粉乳透明度、沉降物体积、吸水率和持水性明显增加;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微波处理后淀粉颗粒仍为A型而相对结晶度下降,说明微波处理破坏了淀粉的结晶结构;微波处理没有改变淀粉乳流体的类型,弹性模量均大于黏性模量,表明均以弹性性质为主。结论:微波处理淀粉-水体系对淀粉的颗粒结构和理化特征均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具有独特理化性质的改性淀粉或改进淀粉改性工艺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淀粉与油脂热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淀粉-脂质二元复合物,这会显著影响淀粉基产品的品质、保质期、物理化学特性等.菠萝蜜是新型小颗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热带特色淀粉资源.以木薯和玉米两种淀粉与菠萝蜜淀粉同为A型结晶的淀粉作参照,探究加热过程中菠萝蜜原淀粉与月桂酸形成复合物的复合指数、糊化特性、粒径分布、颗粒形貌和短程有序性.实...  相似文献   

12.
洪泽湖野生红莲子、芡实、菱角中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洪泽湖野生的红莲子、芡实、菱角为原料,采用浸泡法制备3种淀粉,并对3种淀粉的颗粒形貌、大小、结晶结构、热学性质、溶解度、膨胀度、糊化特性、分子大小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莲子、芡实和菱角淀粉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11.77,2.15,25.76μm,且颗粒大小均匀。3种淀粉均为A型结晶构型,莲子、芡实和菱角淀粉的晶体度分别为27.1%,23.7%,25.7%。糊化峰值温度分别为76.04,72.37,75.88℃,糊化焓值分别为8.46,5.58,4.63J/g。3种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较差,易形成局部的微晶束,易凝沉、易回生,均不适合应用于冷冻食品;3种淀粉糊的透明度介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之间;3种淀粉的热糊稳定性较好,适用于高温食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紫薯淀粉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方法 利用碱提取法从紫薯中提取淀粉, 与普通玉米淀粉进行对比, 分别对淀粉结构(分子链结构、结晶结构等)和理化性质(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紫薯淀粉直链含量(24.5%)比玉米淀粉(26.7%)低, 两者均为A型结晶结构, 但紫薯淀粉的结晶度和分子有序程度比玉米淀粉高; 紫薯淀粉糊的透明度高于玉米淀粉糊, 且随时间延长其透明度下降程度比玉米淀粉糊低; 紫薯淀粉糊不易发生凝沉现象, 但其析水率(21.4%)比玉米淀粉糊高, 即冻融稳定性弱于玉米淀粉糊; 此外, 紫薯淀粉部分结构的热稳定性大于玉米淀粉。结论 紫薯淀粉在分子链结构和结晶结构上与玉米淀粉有较小差异, 但在理化性质上与玉米淀粉差别较大, 可为其工业应用提供指导基础。  相似文献   

14.
薏仁米是传统的药食兼用杂粮作物,除了直接作药或煮粥食用外,在食品、美容以及医药保健行业均有广泛应用。淀粉是薏仁米最主要的生化组分,约占其干重的50%~70%。薏仁米副产品,尤其与之相关食品的品质与其淀粉特性密切相关。本文从薏仁米淀粉的提取工艺、淀粉结构、理化特性(包含糊化、老化、透明度、冻融稳定性、膨胀和溶解、消化特性等)以及淀粉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薏仁米淀粉相关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油莎豆淀粉为原料,用压热法、酶法和压热-酶法制备油莎豆抗性淀粉(分别记为A-CRS、E-CRS和AD-CRS),研究其结构特征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油莎豆淀粉颗粒光滑饱满,形状不一,而抗性淀粉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结构不完整,外观粗糙。油莎豆淀粉为A型晶体结构,三种抗性淀粉为C+V型结构。与原淀粉相比,三种抗性淀粉的平均粒径增大,RS含量、结晶度和热稳定性均显著提高,而平均聚合度降低, 其中AD-CRS的结构最紧密,结晶度最高。体外模拟消化显示A-CRS、E-CRS和AD-CRS的消化速率均小于原淀粉,其血糖指数(GI)分别为39.86、39.84、39.83,属于低GI食品(GI<55)。综上所述,油莎豆抗性淀粉的结构较紧密,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消化能力和调控血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糙米、紫米、红米、大米、玉米等谷物为原料,辅加山楂、薏苡仁、山药、莲子、赤小豆、黑豆等药食同源物质,分别采用烘焙、挤压膨化等工艺制备代餐粉。分析了不同加工方式对谷物代餐粉微观形貌、晶体特性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加工后淀粉圆形的颗粒结构减少或消失,形成较大的不规则颗粒结构,结构疏松。挤压膨化代餐粉晶体结构从A型转变成V型,其脂肪含量、糊化焓变、回生值、峰值时间、晶体结晶度比烘烤代餐粉低,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衰减值均高于烘烤代餐粉。因而,挤压膨化代餐粉蛋白质损失较少,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不易老化,具有较好的产业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波干燥(MD)、微波对流干燥(MCD)、热风干燥(HAD)和传统烤制法(TR)4种干燥方法对高压汽蒸熟制薏米进行干燥制备速食薏米粉,考察4种干燥方法对薏米的干燥特性,并比较其对薏米粉色泽、营养成分、冲调特性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特性方面,MCD所用时间最短,仅为26 min,其次为TR,为35 min,HAD所用时间最长,为90 min,且MCD的平均干燥速率最高。在色泽方面,选用MCD方法处理的样品颜色偏黄,更接近于新鲜薏米粉的色泽。在营养化学组分特性方面,干燥后的薏米粉中灰分、粗脂肪、蛋白质、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有损失,其中MD对灰分和总糖损失最少;MCD对蛋白质和还原糖的保留最好;TR干燥后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7.02 g/100 g。冲调特性方面,MCD制备的产品堆积密度最低,休止角最小,流动性最好,水合能力最高;TR制备的薏米粉的润湿下沉性和分散性时间最短,结块率和吸湿率最低。MCD 样品获得最高的感官评价分84.8分。综合评价相对HAD和TR,MCD干燥速率快、品质好。  相似文献   

18.
薏苡(Coix lachrymajobi)为禾本科薏苡属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成熟种仁称为“薏米”,作为集营养、保健及医疗于一体的杂粮珍品,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由于薏米质地坚硬和淀粉难糊化等特性,目前多以原粮及粗加工产品销售,高值化精深加工产品尚待开发。近年来应用微生物对薏米进行发酵的研究表明,薏米发酵产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因此,该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微生物(如红曲、酵母菌、裂蹄木层孔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醋酸菌等)发酵薏米的品质及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延长薏米加工产业链和开发高值化新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薏仁米除淀粉外的其他营养组分对水和热的屏障作用,对3 种薏仁米(大粒薏仁米(big Coix seed,BCS)、小粒薏仁米(small Coix seed,SCS)和半透明薏仁米(translucent Coix seed,TCS))进行湿热处理,分离提取得到薏仁米谷粒湿热处理(heat-moisture treatment,HMT)淀粉,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HMT淀粉进行测定,比较处理前后淀粉的差异,探究HMT对淀粉形态、大小、结构、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MT使得淀粉颗粒表面破损、气孔增大、偏光十字减弱,淀粉双螺旋结构、结晶区和无定形区被破坏,淀粉与淀粉分子、蛋白质、脂类等的作用加强,淀粉分子有不同程度的重排。这些变化使得淀粉凝胶温度升高,晶体内异质性减弱,解螺旋所需能量下降,其中BCS淀粉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高的TCS淀粉受HMT影响最大。因此,应依据HMT前后不同淀粉的变化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pH对莲子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研究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pH条件下莲子淀粉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和热力学特性,并进行不等温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莲子淀粉糊黏度随着pH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酸性条件热稳定性较差,碱性条件下热稳定性较强。不同pH体系条件下的淀粉糊均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特征,pH不会改变淀粉糊的流体类型。通过Power law方程对其流变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各样本均为剪切稀化现象,所形成凝胶为弱凝胶,体系以黏性为主。在pH5时,莲子淀粉糊具有较明显的触变性。莲子淀粉的热焓值、峰值温度、终止温度、糊化温度随着pH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强酸条件下,淀粉发生酸化,糊化进程及回生进程变缓;由不等温动力学得出:pH5时为莲子淀粉糊化最佳酸碱度。研究结果为莲子淀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