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喷射成形1.8C-1.6Al超高碳钢快速凝固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铸造1.8C-1.6Al超高碳钢(UHCS)由于冷速较低,晶粒粗大,珠光体片间距也较大,品界形成了粗大的碳化物网络,同时合金元素产生偏析,品内生成了大块的合金渗碳体,使得它在室温下为脆性,机加工性能极差。喷射成形1.8C—1.6Al超高碳钢则利用喷射成形工艺冷却速度大的特点细化了晶粒,减小了珠光体的片间距,提高了硬度与强度,同时降低了元素偏析程度。同时发现:在铸态1.8C-1.6Al超高碳钢中和在喷射成形1.8C-1.6Al超高碳钢中Al在晶内的分布情况正好相反,由反偏析转变为正偏析。 相似文献
2.
3.
4.
5.
超细晶超高碳钢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并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在系统总结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近年来超细晶超高碳钢的研究进展,包括制备工艺,微观组织及其影响因素,室温力学性能,超塑性,层状超高碳钢复合材料等,指出今后超细晶超高碳钢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8.
通过细化碳化物获得优良性能的超高碳钢.结果表明,显微组织中除了珠光体和晶界上的网状碳化物外,还有约6.5%的球状石墨.由于少量球状石墨的存在,经850℃×3h球化退火处理后的钢表现出良好的塑性,伸长率达12.5%,且抗拉强度达967 MPa、屈服强度达715 MPa.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热机械处理获得的超细晶1.6%C超高碳钢为研究对象,借助电致超塑性压缩试验研究了电场强度和初始应变速率对超高碳钢超塑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与40Cr钢电致超塑性焊接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压缩温度780℃、初始应变速率(0.5-5.0)×10-4 s-1,试样接正极环状电极接负极条件下,超高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明显的超塑性压缩流变特征,其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为0.46;当电场强度为3 kV/cm时,其超塑稳态流变应力降低10%以上.在焊接温度780℃、初始应变速率1.5×10-4 s-1、预压应力56.6MPa、电场强度3 kV/cm条件下,超高碳钢与40Cr钢实现了电致超塑性焊接,其接头拉伸强度达到533 MPa,比不加电场时增加15%. 相似文献
12.
采用几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超高碳钢进行球化处理,并对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试样进行了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探讨了热处理对超高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化物球化率的提高,钢的塑性得到明显改善。经840℃×20min淬火+650℃×3h高温回火处理样品因能获得圆整度高的球状碳化物,而拥有σs=576MPa、σb=835MPa的高强度和δ5=18·4%的良好塑性。经1200℃×4h高温正火+800℃×2h球化退火处理的超高碳钢由于获得的球状碳化物颗粒细小且分布均匀,基体在变形时受到的阻碍作用较弱,故强度较高(σs=622MPa,σb=927MPa),但塑性稍有下降(δ5=16·0%)。经720℃×3·5h退火处理和840℃×20min空冷+720℃×2·5h退火处理的超高碳钢尽管含有一定量的片状碳化物,也能获得高的强度(σs>590MPa,σb>870MPa)和较好的塑性(δ>11%)。 相似文献
13.
14.
15.
针对不同碳含量的NiCrMo淬火和低温回火高强度结构钢,通过微观组织结构分析、准静态拉伸、低温Charpy—V冲击和K1c断裂韧性试验和断口形貌分析,以建立力学性能一微观组织-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强度与硬度呈线性增加,而塑性和韧性下降。碳含量变化对试验钢力学性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回火过程中析出的碳化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