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5):170-171
死刑制度存在已久。自1764年世界上第一次发出提出废除与限制死刑的适用的声音以后,它的存在愈发引起争议。本文分三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死刑制度概述,归纳总结了死刑制度的基本内涵,是本文展开后续阐述的基础。第二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死刑制度废除者的观点及其原因和死刑制度保留者的观点及其原因。第三部分为中国对于死刑制度存废的态度、原因和完善措施。当今许多发达国度已经废弃死刑制度,然而有些国家仍认为死刑制度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为进一步限制、减少死刑的适用,全面废除女性犯罪适用死刑的设想据此提上日程。该设想主要依据在于:我国刑法自古就有宽待女性的传统;即使在保留死刑的国家中,也有不少废除了对女性犯罪的死刑;结合女性犯罪自身的特点与刑罚的目的,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没有必要对女性罪犯适用死刑;通过对我国刑法中怀孕的妇女不得判处死刑这一规定进行目的性解释,将全体女性排除在死刑适用对象之外也符合限制死刑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3)
死刑是我国刑法中最严厉的刑罚手段,它剥夺的是一个自然人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本文结合功利主义刑罚观,阐述死刑在我国的保留适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到死刑的现实应用,并对我国在未来适用死刑问题的发展路径进行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本文对我国近十年对死刑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研究认为对死刑制度的研究尚未得到法学界的重视,研究的热点是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与存废问题等。对我国死刑制度适用标准、死刑制度改革的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研究将成为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3)
死刑问题一直是我国法学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废除死刑是现代文明发现的必然趋势,这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制度是离不开的。但在我国现阶段,虽然死刑仍然有其保留的价值,但不可滥用死刑。作为我国死刑程序中的一个环节,证据标准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配套制度予以辅助。本文将从严格死刑证据标准开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
刑事和解能否适用于死刑案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问题,目前我国的刑事和解仅适用于对社会危害较轻的案件。我国坚持少杀、反对多杀错杀的死刑政策,将刑事和解制度适用于死刑案件符合我国的刑事政策。因此,将和解的范围扩张至"侵犯私法益的重罪案件"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
死刑是当今世界最严酷的刑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这种残酷刑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废止已是事实。我国是一个死刑适用广泛的国家,学界对死刑存废的争论不一。中国历来是一个以"严刑酷法"威震于世的泱泱大国,是借鉴外国废止死刑的经验废除死刑,抑或是保持现今的立法指导思想保存死刑?本文以期在这方面做出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在2014年10月首次公布后,将贪污罪、受贿罪死刑存废问题之争推向高潮。贪污罪、受贿罪属于发案率较高的非暴力犯罪,严重侵害公私财产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因此,本次草案仍然对贪污罪、受贿罪保留了死刑。以此为背景,笔者将以阶段性保留贪污受贿犯罪死刑为重点,浅析我国贪污罪、受贿罪死刑的存废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死刑复核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唐代是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成熟期,其法律规定之细密、复核程序之严密,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朝代。唐代立法者从复审和复奏两方面严格规范了死刑复核程序,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开创性、复核形式具有科学性,同时在制度的适用上面也有例外。为了我国刑事审判与执行程序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对唐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内容、思想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2)
死刑复核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唐代是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成熟期,其法律规定之细密、复核程序之严密,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朝代。唐代立法者从复审和复奏两方面严格规范了死刑复核程序,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开创性、复核形式具有科学性,同时在制度的适用上面也有例外。为了我国刑事审判与执行程序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对唐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内容、思想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