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4)
中国石油区外销售企业受到"三控一规范"的限制,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上都体现了"简洁、高效"的原则,审计人员少,力量薄弱,但审计需求大、任务重。将部分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外包,是现阶段中国石油区外销售企业充实审计资源、缓解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石油安徽销售分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为立足点,对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优势与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
关于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论。基于2013—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内部审计外包与公司相关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内部审计外包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企业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即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工程项目委托审计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内审机构基建业务外包的各方面效益,论述了高校内审机构工程造价审核业务外包风险及其成因,建立风险模型,并提出控制基建委托审计风险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4.
内部工程审计是企业监督辅助生产工程建设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对内部工程审计外包的模式、组织方式、以及外资企业内部工程审计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通过某外资企业以工程审计合作外包形式进行专项审计、建筑与装饰工程审计、安装工程审计的实际应用分析,表明企业内部工程审计合作外包不但对控制工程维修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经济效率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5)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业务数量也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面临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导致一些电力企业出现了内部审计风险,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1)
本文以新COSO框架下的企业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研究课题,回顾了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用现状,并探讨基于新COSO框架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优化路径及应用。从具体案例公司出发,结合新COSO框架对现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提出了增加审计业务内容、把握风险评估重点等优化措施,以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7)
审计业务外包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审计机关提高效率效果的重要路径。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驱动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审计业务从自制改为外包,一方面会增加交易成本,表现为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另一方面会降低交易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与外购价格之差,只有当降低的交易成本大于增加的交易成本时,政府审计业务外包才会发生。审计业务就是审计交易,自制还是外包的选择,其本质就是选择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正是审计业务特征与审计业务治理结构的匹配决定审计交易成本。不同的审计主题具有不同的交易特征,需要不同的交易治理结构,从而对于自制或外包有不同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3)
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独立客观监督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内部审计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有为数不少的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不高等因素无法通过内部审计实现对企业经济事务的有效监管,导致存在巨大财务风险。本文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4)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渐成为热点。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国外企业中主要有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以及合作内审等形式。综合国内企业普遍运用的全部外包与部分外包的形式,针对国内高校当前审计现状,主要分析了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内部控制审计、建设工程审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因素选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8)
随着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大幅增加,教育内部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内部审计职能外包是有效措施。本文在阐述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外包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优劣势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系统经常开展的审计项目类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计算权重为外包与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