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1):167-168
成立正当防卫,是否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意图一直以来都比较有争议。一般认为,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目的,本文将在简要概述防卫意图不要说和防卫目的不要说的基础上,对防卫目的不要说之合理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
互殴和防卫一直以来都是司法实践中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区分二者的难题在于事后难以从证据中推断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是否具有防卫意图。认定正当防卫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重点考察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准确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性质,还要着重对行为人对不法侵害认识因素的考察,对防卫意志因素的考察主要依托于前文提到的客观行为的判断,允许行为人对是否具有防卫意图存在言词证据空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4)
如果要成立正当防卫,则行为人需要具备防卫意识的存在。然而,偶然防卫的成立要件不需要具有防卫意识,因此偶然防卫不能成立正当防卫。但是偶然防卫在客观上起到了正当防卫的效果,防止了危害后果的产生。虽然偶然防卫不具有结果无价值,但因为主观上具有侵害他人重大法益的恶性,所以应该具备行为无价值。因此,可以从行为无价值的二元论来看,偶然防卫仍然构成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6)
在《刑法》规定中,对于持续侵害与正当防卫的死伤后果及程度做出了明确判断。由于侵害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有效避免将其错误地判定正当防卫,应在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明确下判定其成立范围,对于持续侵害前提下的防卫行为,无论是否形成死伤事实,都可将其认定为防卫行为,即使是在持续侵害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挥刀乱捅,也可定性为正当防卫,而且对于防卫者利用防卫工具对侵害方造成伤害,即便造成死伤,也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定性为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8)
本文试从对"聊城于某案"与"昆山龙哥案"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两案在防卫限度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从意图、起因、时间、对象、结果五方面探究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
"于欢案"、"刘海龙案"从发生到终结,始终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再次引起各界对正当防卫的讨论。无过当防卫属于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情况,发生无过当防卫虽然不承担法律后果,但其成立条件也比较严格,因司法实践操作中对其认识、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认定无过当防卫的情况可谓凤毛麟角,多认定为防卫过当。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进一步审视和探讨张当防卫制度,对于司法实践、社会进步和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8):64-65
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遭遇到不法侵害,能否实施正当防卫?虽然能从对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规定的解释以及现有法规条例关于警察防卫的相关规定中找到肯定回答的法理依据,但是因为缺乏法律的明文规定,使得警察执行职务中防卫行为的性质仍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2)
面对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是刑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而为了有效制止不法侵害,允许防卫行为强度合理超过侵害行为强度符合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也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通过探讨"陈某刺死‘校霸’被判八年"一案,认为平面耦合构成理论存在缺陷、该地司法机关认定正当防卫保守、适用法律错误。因此有必要审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同时明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制度的精神,防止正义对邪恶退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正当防卫作为刑法中一项十分独特的制度,是公民的一种防卫权,它的存在使国家刑罚权有所限制,是对国家公力救济涉及不到的地方进行补救。本文以昆山砍人案为切入点,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从近年的司法实践看来,对正当防卫"量宽"的认定开始逐渐从理论界过渡到实务界,防卫人似乎迎来了"春天"。引人担忧的是若不从正当防卫的本源和界限出发明确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这种过渡则很容易在司法水平不一的各地呈现出"飞跃式"的无拘束状态,原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权益遭至封尘。"解禁"逆防卫权需要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再解读和架构,这也是尊重正当防卫权制度的设立原意,着眼被害与受害的动态关系以及正视人权的普适性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