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6):283-284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分析阐述了世界交往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世界交往背景下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追求提供了现实方案。本文站在世界交往的立场上,分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和现实意义,进一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2):276-27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转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的构建也是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现实应答,与世界各国人民期盼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心理预期相契合。因此,对这一思想的的历史逻辑和实践意义进行探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和在实践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的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逐渐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跨越的战略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克服了资本主义"修昔底德陷阱",在战略上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实践上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创造了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自觉坚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反映了人类历史全球性、整体性的历史进程。中国"第三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自觉继承和运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性,进而形成了严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逻辑架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的哲学境遇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的学理逻辑嫁接在物质生产劳动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上,生产力、分工、交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是两者相遇的具体化要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第三条道路"建构在人学场域上表达了个体与共同体的相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凝练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映射了社会主义的前景。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域,探究中国道路的内在规律性,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第三条道路"提供宏伟视野,深刻揭示了中国"第三条道路"在凝聚社会共识、贡献中国力量过程中形成的强大合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顺应世界发展的中国新方案,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成长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做出的贡献,在坚持共同价值观上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重构新的国际秩序观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2)
<正>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又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国际关系、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继承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与国之间赓续和平发展的核心原则和目标要求,倡导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秉承相互尊重、对话协商的价值理念和坚定立场。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
共同体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具有人类关怀的思想家为之奋斗的目标。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人这种"类存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维系人类共生共荣的使命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实践,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承担此任,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逻辑一致性:生成逻辑的一致性、价值逻辑的一致性和实践逻辑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
21世纪,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对世界的变化,追问人类社会不朽的话题,中国贡献给人类的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共赢共享。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学,它应当给人类提供思想超越和精神信仰。这种信仰的智慧既决定和制约人类的思想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进而决定人类的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蕴含着哲学的基本思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人类共居在一个地球上,全球化使地球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哲学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就难以形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哲学话语面临着六个凸显的问题: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何为话语体系中心、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普遍主义与文化多样性、文明的冲突、对话、和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这种话语困境迫切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构建新的哲学话语系统。有了这种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协调的方式、交往交流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智慧,取得共识,以有效地进行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其中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的哲学自信和哲学担当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的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的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的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的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的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的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的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的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的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的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的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的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的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的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的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9)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来,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响应。从本质上来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之间的联系密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国际法为实现各国求同存异的发展、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国际法为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国际合作提供的模式蓝本和思路方法值得我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