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8)
网络时代我国刑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呈现明显的扩张化趋势,这一趋势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地突破罪刑法定原则。本文以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为论点,讲述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扩张化趋势及其危险、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内部限度,进一步将网络时代刑法制度规划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8)
从狭义视角来讲,刑法(criminal law)是界定刑事犯罪,规定对嫌疑犯的逮捕、起诉和审判,以及决定适用于被定罪的罪犯的惩罚方式的所有法律体系。刑事犯罪被解释为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的犯罪,由独立存在的刑法加以界定,而刑事诉讼法为罪行的起诉建立程序。现今独立存在的刑法大致源于普通法,而后被编入国家法令中。现代的刑法颇受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在定罪、法律研究、立法、改造等方面。基于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理论和实践范围处于扩张趋势,其内部限度标准有两大原则,分别是"一般人的预测可能性"和"法条用语的可能含义"。本文将简单分析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希望能为法律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5)
社会发展飞速,法律体系的构建也开始步入正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开始引用刑法交易学体系和一些域外法律解释,促使我国法律部门向着实用化、理论化发展。如果希冀刑法解释及其刑法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当代法律工作者必须要对其应用规则进行深入了解。从特定角度上看,刑法解释由多种要素构成,历史解释、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解释的实施离不开规则的制定,要想这些刑法解释能得到更好的诠释,解释规则应运而生。在本文中,我们就来谈一谈刑法解释规则是如何运用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
本文首先阐述了刑法对移动互联网犯罪定罪的困境,然后从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扩张解释、处理罪名交叉问题和转变对移动互联网犯罪定量分析这几方面提出了完善对移动互联网犯罪其刑法规制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对我国的立法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带来帮助,使其合理的惩处罪犯,降低我国移动互联网犯罪案件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6)
互联网的通信技术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还发展了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尚未拥有完备的征信体系、规范化的融资模式以及监管较为落后等原因,其往往引发犯罪现象。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强调了要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必要性,面对当前互联网经济的新形势,其发展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刑法的限制一方面可以有效打压互联网金融犯罪,但另一方面也会挫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积极性,这就要求刑法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规制保持一定的限度性,以免在全力打压金融犯罪的同时也严重扼杀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故而,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两面性",即既有推行的必要性,又要注意实施时的限度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7)
由于刑法解释本身具备法律效力的性质,刑法正确适用的前提也是刑法解释,所以,刑法解释是进行刑法适用之前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刑法解释的具体内容中,主要包括三个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合目的性原则。本文研究主要以我国的刑法解释作为研究对象,以基本原则作为研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0):202-203
如今刑法解释本身具备法律效力性质,且刑法正确使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刑法解释,因此,刑法解释就是刑法在使用之前所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刑法解释的具体内容中,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原则,分别为: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合目的性原则。而本文主要以我国刑法解释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刑法解释的基本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在立法论和解释论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犯是侵犯个体法益或者可直接还原为个体利益的集体法益的犯罪,法定犯是侵犯无法直接还原为个体利益的集体法益的犯罪。法定犯,相较于自然犯与伦理道德的关联较弱,具有违法性认识复杂、法益性欠缺、我国语境下的罪刑设置不科学的基本特性,与扩张解释存在天然的抵牾之处。但是,现行刑法框架下绝对禁止对法定犯扩张解释的做法并不可行。对于基于体系(解释)协调目的的扩张解释以及对表面构成要件要素和有利于被告规定的扩张解释,由于不会触动法定犯的基本特征和提升侵犯人权的风险,应当允许在法定犯中例外适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在国家治理和公民行为约束中发挥了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在我国的刑法规定中,正当防卫是法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国民触犯刑法的行为的界定和处理具有很高的参考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行为的界定,在社会范围内都有比较广泛的关注,是正当防卫相关制度的核心参考内容。正当防卫的限度与公民生活以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刑法中正当防卫限度的认定,值得政法界相关从业人员关注和探究。基于此,本文从刑法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意义着手,首先简要阐述了国家刑法中正当防卫的相关概念,随后分析了当前阶段,司法判决中对防卫人正当防卫行为进行分析和认定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笔者根据当前状况探讨了刑法中认定正当防卫限度的具体策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4)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之所以存在较多的行政违法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行政违法行为进行独立判断,也没有做出实质的解释,更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引。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该以预防犯罪的理念、刑法的补充性和刑法的自由保障理念作为指引,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利用刑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利用刑罚来预防犯罪。在刑事犯罪中,刑事司法应该对其进行实质解释,同时进行实质判断,更不能站在利益的角度而有损刑法的权威性,刑法也不是保护公法益的法益。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法规定的内容对案件进行处理,并判定是否具有犯罪行为;刑事司法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对案件进行独立判断,并做出独立的判定,且判定结果不能根据刑事责任认定的根据与结论,还不能根据行政责任的结论,必须要是刑事司法人员的独立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