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与构造、沉积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经历了裂陷期、裂坳过渡期、坳陷期3个沉积演化阶段,不同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类型的储层。深水区的储层主要包括:始新统—下渐新统裂陷期的河流和扇三角洲相砂岩;上渐新统裂坳过渡期的(扇)三角洲—滨浅海相砂岩;裂后坳陷期中新统的滨海相砂岩、台地碳酸盐岩及深水浊积砂岩。其中,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广泛分布的斜坡扇、盆底扇、进积楔形体和峡谷水道等低位砂体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QDN盆地层序地层及生储盖组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QDN盆地是一个早期以裂陷为主,晚期以坳陷为主的拉张性盆地。可分为早期裂陷作用期、晚期裂后坳陷作用期两大演化期和5个演化阶段。根据盆地演化史和地层特征,早期裂陷作用期和晚期裂后坳陷期分别构成了超层序组TA和TB,在TA和TB中又可识别出5个二级层序和19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年代层序地层格架。在本区的上、下两个生储盖组合中,下层生储盖组合有多个烃源层,始新统、崖城组湖相和海陆过渡相及各层序密集段皆为主要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扇三角洲、砂滩、砂坝、前积楔和斜坡扇等组成;上层生储盖组合的烃源岩主要为梅山组密集段和莺歌海组外浅海深海泥质沉积,储集层主要为大陆斜坡部位的三角洲砂体;它们的区域性盖层为莺歌海组的厚层泥岩和梅山组深水泥质沉积;加之上、下两层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上覆有巨厚的深水泥质沉积,因此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7个凹陷分布于盆地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珠二坳陷和珠四坳陷内,两大坳陷共同经历了初始裂陷、持续裂陷、裂后沉降早期、裂后沉降晚期和新构造运动五大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之间以及同一构造演化阶段之内,两大坳陷的构造特征和沉积充填差异明显,进而导致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珠二坳陷发育湖相泥岩、煤系、陆源海相泥岩3类烃源岩;珠四坳陷发育煤系和陆源海相泥岩两类烃源岩,生烃条件逊于珠二坳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在持续裂陷、裂后沉降早期、裂后沉降晚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多期三角洲砂体和水道—深水扇砂体,珠二坳陷砂体类型多,分布广,储集能力更好。珠二坳陷与珠四坳陷主要发育裂后沉降期成藏组合与持续裂陷期成藏组合,对比两套成藏组合成藏要素,珠二坳陷勘探潜力优于珠四坳陷。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岭凹陷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南部,其东西两侧分别为红岗阶地及华字井阶地,是纵贯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大型凹陷。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构造演化史与松辽盆地相似,热演化的历史特征决定了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分为裂谷盆地的形成、断陷、断坳过渡、坳陷和挤压反转5个盆地演化阶段。长岭凹陷油气成藏受各种成藏要素及其有机配置关系所控制,通过研究认为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有利储集相带和运移通道条件3种因素控制,主要有5种油气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近源成藏模式、远源侧向成藏模式、阶梯成藏模式和垂向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坳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拗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一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一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7.
松辽早期裂谷盆地特征及其含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位于东亚莫霍面拱起带中段,地壳厚29—33千米。有三层结构,受三条北东向和五条北西向壳断裂带制约。早期为双槽裂谷盆地,中期转化为裂坳复合沉陷盆地。松辽早期裂谷盆地具有双槽裂谷、古地貌陡峻、类磨拉石类复理石沉积、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较强、构造活动频繁和地温场高等7个特点;形成盆地的运动学特点,从先期到后期为:挤压→拱张→强烈拉张→垂直升降→压扭五个应力场;形成盆地的动力学模式,从先期到后期为:欧亚大陆向东仰冲→热点作用→明显的地幔柱作用→岩石圈冷却弹性回降→日本海扩张。盆地早期裂谷阶段是勘探天然气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早期—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晚元古代中期—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的深入研究是认识该期盆地构造属性、大陆裂谷形成演化及沉积充填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南华系-震旦系露头、盆地内部钻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前南华纪南、北地块的拼合,形成统一的塔里木板块。南华纪—震旦纪,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塔里木盆地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为大陆裂谷发育时期,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①南华纪早期裂陷发育阶段(760~700 Ma),在盆地西部形成阿瓦提裂陷,东部形成满加尔南、北两支裂陷,南部在麦盖提地区形成NW-SE向裂陷;②南华纪晚期—震旦纪早期“裂-拗”体系的转变阶段(660~600 Ma);③震旦纪晚期拗陷演化阶段(580~540 Ma)。盆地构造格局控制了古地理特征及沉积组合,南华纪以裂陷沉积为主,在强烈拉张作用下形成了碎屑岩-火山岩沉积组合。震旦纪以拗陷沉积为主,塔里木盆地具有“南隆北坳”的古地理特征,发育碎屑岩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3种类型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1.
夭折大洋盆地是陆缘裂谷盆地向大洋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盆地类型,其特点是洋壳基底已经形成,但很快就停止扩张而转入坳陷。以南海双峰盆地为例,探讨了夭折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表明,这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陆缘断陷、洋壳扩张和坳陷3个阶段。断陷期为陆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目前这套地层分布于靠近盆地边缘的部位;洋壳扩张期为半深海 深海沉积,这套地层表现为由靠近盆地边缘部位向洋壳扩张中心被动超覆的特点;坳陷期为深海平原环境,远离物源区,以深海静水泥岩沉积为主。夭折大洋盆地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值和地温梯度,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演化生烃作用,生烃门限深度浅。尽管夭折大洋盆地属深水或超深水范畴,但由于具有良好的生、储、盖匹配关系,因而将是未来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阿尔伯特盆地是陆内新生裂谷盆地,盆地沉降史、热史等演化过程尚不明确。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阿尔伯特盆地的沉降-热史演化特征,并结合区域深部应力、裂谷肩响应等特征,进一步探讨了盆地演化模式。分析表明,阿尔伯特盆地具有两期裂陷幕式旋回,其中裂陷Ⅰ期(17.00~7.246 Ma)具有沉降速率较低、热流值中等、缺少火山活动的特点;裂陷Ⅱ期(7.246 Ma至今)盆地演化呈沉降速率高、热流值的快速增加并差异演化、裂谷肩快速隆升、局部火山活动活跃的特征。阿尔伯特盆地沉降-热史演化特征影响了储集层和烃源岩分布,储集层发育于裂陷Ⅰ期晚期,盆地内已钻遇的区域性烃源岩发育于裂陷Ⅱ期早期。阿尔伯特盆地沉降-热史演化特征对东非裂谷系西支区域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板块与盆地 沉积盆地是被驾驭在板块上而发生、发展以致消亡的。因而板块运动必然控制盆地,且盆地的特点也必然反映出板块的构造作用。 板块往往是以古老的、稳定的壳体为核心的,其上披覆了年青的沉积盖层,并在这一套盖层上形成了成群成组的盆地,这就是“盆地体系”的观点.一个盆地体系的原型(prototype)至少包括了内陆坳陷、内陆裂陷、边缘坳陷、前缘断陷等四类与油气相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中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中国东部经受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力,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长江三峡以东地区形成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系统。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经历了两次以上的断陷—坳陷期。松辽盆地和南阳—泌阳盆地只有单旋回的断—坳期。盆地形成机解释为由于地壳拉张减薄引起上地幔的隆升。沿海大陆架为另一断陷—坳陷系统,东海盆地和台湾盆地属于西太平洋沟—弧—盆系统的边缘盆地。珠江口盆地和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扩张板块的北部拉张边缘。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皎  何登发  梅庆华 《石油学报》2015,36(4):427-445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础。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相、沉积充填、古地理、古生态、构造变形出发,将盆地充填演化与周缘隆起、海盆演化相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奥陶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隆起性质和原型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及邻区在奥陶纪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相复合的盆地性质,周缘动力学环境经历了拉张→挤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基底沉降以及隆起/隆升两种机制上。盆地周缘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主要为深水盆地相。研究区中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序列由下向 上表现为早奥陶世镶边台地→中奥陶世混积陆棚-镶边台地→晚奥陶世缓坡-深水陆棚相沉积。中奥陶世古华南海盆的消亡,华南板块陆内造山,导致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等盆地边缘隆起不断隆升和扩展,海平面持续上升,至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标志着盆地性质的急剧转变,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9.
巴西桑托斯盆地卢拉油田(原名图皮油田)盐下地层层序、热史、圈闭演化史等分析表明,卢拉油田的烃源岩为中裂谷层序与上裂谷层序的湖相页岩,储层则以坳陷层序的碳酸盐岩为主;圈闭类型为受尼欧克姆—巴雷姆期裂谷作用形成的地垒所控制的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其形成演化经历了早白垩世尼欧克姆—巴雷姆的裂谷早期、裂谷中期、裂谷晚期、早阿普特的坳陷期、晚阿普特的蒸发岩发育期,以及早白垩世阿尔布以来的油藏圈闭充注期等6个演化阶段;其成藏特征表现为盐下深层晚期中等成熟成藏。认为广泛分布的厚层盐岩(约2000m)及其高热导率的功效极大地延缓了盐下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扩展了盐下勘探的深度范围;同时,地垒—地层型油气聚集带成为桑托斯盆地乃至整个巴西东部海上盆地盐下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功成  徐宏 《石油学报》1996,17(2):8-14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特大型裂陷盆地之一,其演化依次为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压陷期.在此过程中有三次构造反转,第一次发生于裂谷期为负反转,与断陷的形成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发生于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为正反转,使盆地原型改造.负反转是早期的冲断层(系)再活动顺倾向上盘下滑.正反转过程与其相反并形成断弯和断展褶皱.松辽盆地前新生代构造格架在第三次反转中形成,平面上沿北北东-北东方向成带、变形强度自东而西、自南而北减弱,且与油气田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