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端白酒市场潜力分析及品牌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高端白酒市场生态初探 1.1高端白酒品牌要素分析 高端白酒市场绝非高价白酒市场,高端白酒对产品品牌、文化渊源、产品品质、产品价格有着全面系统的要求,白酒行业高端品牌的造就决不是仅仅依靠资金和宣传所能完成。文化底蕴:目前市场上成熟的高端品牌无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酒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杜康、杏花村、兰陵等品牌在中华文化中耳熟能详,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等高端品牌在近代历史上也熠熠生辉。缺少文化传统的高端品牌的生命力通常不会持久。  相似文献   

2.
孔颖  李华 《新食品》2013,(22):169-169
去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高端白酒市场活力明显下降,对今年白酒市场销售造成巨大压力,一些名酒开始关注腰部和中低端产品。但对于红西凤而言,作为西凤旗舰产品的红西凤一直扮演着西凤产品及文化宣扬的主要代表角色.所以在产品定位上,便一直坚持树立高端品牌的形象,保持高价位,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包括限量来实现产品的去库存化,以期形成与茅台、五粮液一样的品牌高度,保持稀缺性。  相似文献   

3.
《福建轻纺》2013,(10):9-10
今年以来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品牌纷纷降低高端白酒的销售价格,拓展网购市场,推出中端产品.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酒企高端白酒"自降身价""触网""弯下身段"发展中端产品,实际上是在白酒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部分酒企希望另辟路径,锁定新的消费人群.  相似文献   

4.
晋育锋 《新食品》2013,(17):94-94
从去年以来,随着白酒销售受到政策层面的影响,高端白酒消费受挫,“腰部产品”这个名词迅速火热起来,诸多名酒企业包括区域白酒企业都在呼吁“挺直腰部”,强化腰部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产品推进速度,引领中低端消费的上移。那么到底何为“腰部”?笔者认为一线品牌和二线品牌的“腰部”差异很大:一线品牌的腰部泛指200—400元产品。如泸州老窖的特曲;二线品牌和区域品牌则泛指50—200元价格带,如洋河大曲、老郎酒1956、泸州老窖六年头曲、衡水老白干淡雅系列等等。也可以说,一线品牌的腰部属于“高腰”,而二线和区域品牌的腰部则是“低腰”。  相似文献   

5.
敬海锋 《新食品》2014,(13):68-69
前几年,茅台、郎酒、习酒、国台等一系列酱酒品牌在白酒市场中一路高歌猛进,从而带动了酱酒势头在全国范围内的提升。但随着2013年经济发展放缓、政府“反三公消费”限制政策的贯彻,素以中高端产品见长的酱酒板块遭遇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王一平 《新食品》2009,(18):94-95
目前丹泉的产品包括了酱香型、浓香型和米香型三种香型,其中高端产品以酱香型为主。在我看来,丹泉如果一味将酱香型、浓香型产品作为高端战略的主导产品,最终只能走进发展的死胡同。虽然目前由于茅台和郎酒在广西市场的热销,酱香型白酒在广西市场呈现出浓厚的消费氛围,但是作为区域性白酒品牌,要想在老名酒之下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只跟随别人的脚步显然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7.
晴宇 《新食品》2012,(23):174-174
目前从中国白酒市场的整体需求看来,中低端白酒市场呈现平稳局面。而高端和超高端白酒呈现上升走势,市场细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在百花齐放的中高端白酒市场进一步巩固五粮液的品牌地位,顺应当下白酒消费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五粮液以其自身强大的品牌力和产品品质背书,推出玉酒系列中高端产品,致力以真正高品质的产品维护中高端白酒市场。  相似文献   

8.
吴英  郭斌 《新食品》2006,(7):19-20
自本刊3月1日刊登了《茅台涨价,叩响高端白酒变局之门》一文之后,许多经销商致电询问茅台的市场动向,以及其他高端名酒的反应。在保持了一段时间沉默之后.茅台以及其他高端白酒品牌纷纷借糖酒会之机,用不同的形式对涨价做出了回应,从其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高端白酒格局一些可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新食品》2011,(11):35-35
最近几年,高端酒——这一原本仅属于茅台、五粮液等少数几个名酒品牌的专有市场,在名酒涨价和消费升级双重作用力的驱动之下,极其鲜明地进入到了地产酒品牌的视野之内。如今,做高端品牌已经成为众多白酒企业的共同命题。但是,相对于传统名酒娴熟的操作手法来说,地产企业在运作高端市场时大多遭遇了失败。  相似文献   

10.
王朝成 《新食品》2009,(17):25-25
随着消费需求的显著变迁,白酒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变化期:一方面,白酒高端化的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另一方面,高端市场风险将与日俱增。茅台、五粮液等名酒还会继续向奢侈品的方向发展,价格还会更高:而在次高端市场,二线名酒、区域强势品牌主导的200-600元价格区间,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罗贤强 《新食品》2011,(24):194-195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白酒产业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既有老名酒茅台、五粮液通过提价成为领袖品牌,也有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通过产品营销,占据了高端白酒的大部分销售份额,更有许多地方性、区域性白酒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细分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成就了一批名牌企业和明星经销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档白酒频繁上演“涨价”戏码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已将消费注意力转移至二三线品牌身上。分析认为,二三线品牌将有可能获得巨大市场,赢得价量齐增的表现。然而,在2012春季糖酒会上,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档白酒却继续塑造着其高端品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莫尔佳 《新食品》2014,(18):70-75
白酒“黄金十年”结束,中国高端白酒市场呈现一片愁云惨淡之状一一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当属以“茅、五”为代表的一线名酒:随着这一形势的持续,各大名酒企业纷纷开始放下身段,掀起“亲民潮”:茅台汉酱、仁酒降价,五粮液推出头曲、特曲……一时间,一线名酒纷纷进攻腰部价位市场,力争抢占各区域品牌的市场份额.然而一年多过去,  相似文献   

14.
吴英 《新食品》2010,(10):55-55
对于以茅台五粮液为首的国内一线白酒品牌来说,经过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期。二者净利润增长趋缓,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高端白酒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成熟,增长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对于一线品牌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税颖  黄学辉 《新食品》2007,(27):92-92
随着以五粮液、茅台、国窖1573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高档白酒的提价。这几大白酒迅速进入到其它新兴品牌很难切入的超高端领域,占领了中国超高端白酒市场。那么,在他们产品升级前的那个价位段,即200-400元的价格空间里,谁将成长为中国新一代高端白酒的代表品牌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发现了一支新锐势力——泸州老窖·浓香经典,觑觎已久,整装待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税颖  郭斌 《新食品》2007,(31):88-89
区域品牌抢夺高端市场。如何找到切入点?如何精确把握核心消费人群特征和消费需求?如何有效利用高端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如何获得渠道支持?在众多问题的纠缠中,黄河龙老酿坊找到了一条地产酒运作高端白酒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邓波 《新食品》2010,(18):116-117
《中国酒业报导》:你如何看待此轮茅台涨价对白酒行业的改变? 陈斌:茅台价格能破干,这说明市场已经开始接受了白酒单瓶价格上千元。一直以来,与洋酒、洋葡萄酒相比,高端白酒产品价格一直很低,茅台价格过干提升了白酒这个品类的消费价格。这个价格与国内消费能力是完全匹配的。  相似文献   

18.
孙韬 《中国酒》2009,(7):46-48
云南的白酒市场比较特殊,少数民族众多,善饮,所以也称得上是白酒消费大省。但本地的白酒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上,且无走出省门的白酒品牌。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和生产的脱节。云南白酒市场的落后随着外来品牌的进入,消费的多元化必将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经济往来的紧密而显现。同时,白酒消费结构升级必将出现,随着消费者追求白酒健康消费的到来,低度化和中高档酒的市场容量将被释放。这将减少消费者对本地苞谷酒的消费。因此给外来白酒品牌进入提供了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19.
彭伟 《新食品》2012,(9):92-93
继茅台推出茅台年份酒后,郎酒在3月19日推出“连年有鱼”系列超高端产品,目前市场火热的国台也推出超高端产品,加上此前的茅台年份酒、十二生肖珍藏酒及五粮液永福酱等其他酱酒的超高端产品,众品牌纷纷抢占超高端市场。整个酱香市场刮起一场“超高”旋风,未来的酱香之争将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0.
互动     
《新食品》2013,(21):20-20
高端:短期无看点,长期看腰部——南京希望红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新 高端酒市场的低迷,就目前来看,已成定局。政、商务消费在短时间之内很难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认为当前白酒企业。特别是作为中流砥柱的名酒企业将产品重心向中低端腰部市场转移,甚至对高端产品价格进行下调,都是非常正确的举措。目前来看,高端市场随着重要渠道崩塌,已经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关注。未来的高端市场,将重新由现在的腰部产品来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