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四塔合一式冷却塔是将脱硫吸收塔、湿式除尘器和烟囱布置在塔内的大型冷却塔。以河北电力勘测设计院承建的某2×660 MW电厂四塔合一式冷却塔为模型,通过CFD模拟,得到了冷却塔换热的温度场和空气流场,分析了脱硫除尘设备、自然风风速和烟囱排烟对冷却塔通风换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无风时,塔内布置脱硫除尘设备对冷却塔通风量的影响小于0.5%;烟囱排烟对冷却塔通风量的影响非常小;风速较大时烟气接触冷却塔的壳体,须做好塔体内外的防腐措施;有风时,脱硫除尘设备可以增大冷却塔的通风量,随风速变大,通风量增大幅度最高为11.4%。结论可为这种复合式冷却塔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燃煤电厂排烟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计算燃煤电厂烟气的抬升高度和落地空气质量浓度,讨论通过常规的烟囱排放或通过冷却塔排放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计算方法采用德国标准规范的烟团抬升模式和污染物扩散模式。比较方案选择了冷却塔和烟囱各3种设计方案。计算结果表明,使用149.6m高的冷却塔排放烟气,其抬升高度明显高于其他方案,其一次性落地空气质量浓度明显小于其他方案;使用120m高的冷却塔和240m烟囱排放烟气,其抬升高度和一次性落地空气质量浓度结果相当;210m烟囱不加GGH方案的情况为最差。  相似文献   

3.
烟塔合一是指将火电厂锅炉烟囱和冷却塔合二为一,取消烟囱而将锅炉排烟经过烟气净化处理后直接排入冷却塔,在冷却塔内部热空气的作用下使烟气及其所携带的残余污染物得到更大抬升的一种烟气排放方式。问题提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等优点,在我国火电厂得到越来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意大利联合循环干冷电厂将烟囱布置在干式自然塔内的结构及设计数据,这种布置方式能使烟气扩散得更远,降低烟囱投资,增加了冷却塔的热浮力,这种布置方式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火电厂用冷却塔替代烟囱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朴 《广东电力》1999,12(3):1-3
长期以来,烟囱成为火电厂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近年来,随着脱硫脱硝技术的运用,使处理后的烟气湿度和烟气成分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能否在适当条件下用冷却塔替代烟囱(将烟气通过冷却塔排放)呢?通过对塔内气体流动工况的变化分析,以及对湿法脱硫后的烟气从烟囱排放分析和烟气中残余二氧化硫和飞灰对循环冷却水污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若烟气采用了高效除尘和脱硫(或脱硫脱硝)处理,可以设置低矮的事故烟囱,不再建设永久性烟囱,双而降低造价和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6.
曾德勇 《中国电力》2006,39(2):81-85
应用德国烟气通过冷却塔排放的扩散模式——VDI 3784标准的S/P模式和烟气抬升后空气污染物扩散的计算模型VDI 3782、环境气象学大气扩散模式(颗粒物)VDI 3945,对自然通风冷却塔排放脱硫后烟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估方式、基本参数、冷却塔烟羽的抬升、气象数据和计算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弱风条件下冷却塔排放比烟囱排放要好;大风条件下情况相反,但总的情况适合污染物排放。并以某电厂为例,计算了抬升高度和扩散后的落地质量浓度,同时和烟囱扩散效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这个模式是可行的,污染物的落地质量浓度小于环境质量空气标准的1%,在大多数气象条件下,烟塔的排放要优于烟囱排放。  相似文献   

7.
利用冷却塔排放烟气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火力发电厂中烟囱成为火电厂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利用冷却塔排放烟气不但可以节约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是一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方法。本文将主要介绍利用冷却塔排放烟气的工艺流程、烟气排放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排烟冷却塔的结构稳定性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永泰 《电力建设》1999,20(12):54-56
在以往冷却塔或烟囱施工中,由于不能及时观察到混凝土浇注过程是处于稳定状态及出现异常现象,无法进行预防和纠正。在对筒壁半径的控制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而采用控制图的方法能够正确判断、预防和纠正施工中混凝土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应用于冷却塔及烟囱筒壁增径的控制方面,将对筒壁的表面工艺施工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双曲线冷却塔施工人员的需要,电力建设总局组织编写了《双曲线冷却塔施工手册》。目前手册初稿已完成,电力建设总局于1981年11月23日到30日组织了十四个设计、施工单位及电力出版社等二十五名代表进行了审查。《双曲线冷却塔施工手册》是根据1980年全国冷却塔、烟囱施工技术交流会的决定进行编写的,由山东电建一处和西北电建四公司负  相似文献   

10.
冷却塔是发电厂冷端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介绍了冷却塔的分类,对逆流式冷却塔和横流式冷却塔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冷却塔风机的风速、空气阻力及通风机电机功率等;阐述了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指标腐蚀率和污垢热阻,可为冷却塔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井帷如 《电力建设》1994,15(5):53-57
火电厂空冷系统概况山西电力设计院井帷如1、三种空冷系统在火电厂的冷却方式中,广泛应用的是湿式冷却塔,其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基建投资低,运行费用少。但温式冷却塔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需要大量的补充水(占循环水量的1.5%~3%),塔顶排出的汽雾会影响环境。...  相似文献   

12.
对新型十管集气烟囱进行了冷态模型实验,研究了其烟气流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烟囱过渡段入口设置80度导流体和出口设置70度导流圆锥体时,烟气阻力损失可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水资源日益匮乏,以及对直流和蒸发冷却方式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电站空冷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无论直接还是间接空冷系统,翅片管束换热器都是构成空冷系统的主要设备.翅片管束结构形式不同导致的流动传热性能差异是造成空冷系统热力性能优劣的主要因素.现有直接空冷系统采用机械通风强迫对流方式实现冷却空气和汽轮机排汽的热量交换,因此轴流风机气动特性和由数十台风机集群运行产生的集群效应将会显著影响直接空冷系统热力性能.电站间冷系统一般采用自然通风冷却塔,通过冷却塔内外空气密度差产生的浮升力驱动环境空气流经空冷散热器实现热量交换.冷却塔结构形式,以及空冷散热器在冷却塔内外的布局方式是决定间冷系统热力性能的关键因素.由于直接或间接以环境空气作为电站冷端的冷却介质,因此自然环境条件成为影响电站空冷系统运行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对国内外电站空冷技术的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和评论,并预测电站空冷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宋正昶  牛小川 《热力发电》2006,35(12):14-18
现有的热力发电厂冷端系统运行优化模型常常把凝汽器进口循环水温度看作定值,但若冷端系统为循环式供水,应考虑冷却塔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改进冷端系统运行优化模型,建立了冷却塔内空气饱和或不饱和时传热传质模型和冷却塔通风量计算模型,以及在对凝汽器内传热过程分析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凝汽器内换热模型。所建模型相互耦合,联立求解后可得到与凝汽器负荷、循环水量和环境条件相对应的冷端系统各点温度参数,可指导冷端系统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15.
烟塔合一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松波 《上海电力》2007,20(5):492-496
烟塔合一技术是将火电厂烟囱和冷却塔合二为一,取消烟囱,利用冷却塔巨大的热湿空气对脱硫后的净烟气形成一个环状气幕,对脱硫后净烟气形成包裹和抬升,增加烟气的抬升高度,从而促进烟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对于无烟气换热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采用该技术后,不仅可以提高火力发电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大大简化了火电厂的烟气系统,减少了设备投资和脱硫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该技术已在德国获得广泛应用,在华能北京热电厂也获得了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某电厂冷却塔地基沉降的两种假设形式(即:假设条基形式和烟囱形式)计算比较,提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技术问题,为今后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瑞能电厂200 MW机组高压加热器紧急放水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军辉 《广东电力》2002,15(6):43-45
茂名瑞能电厂采用自然通风冷却塔系统,高压加热器紧急放水工程设计存在着三种可能的接法,分别是增设1个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扩容器,引入定期排污扩容器或引入冷却塔下的冷水池。为此,对三种接法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并得出最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总投资近5亿元的五河凯迪生物质发电厂.从2008年3月在五河县沫河口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到2009年1月6日.主厂房基本建成.庞大的冷却塔和百米高的烟囱正在加快建设,一期工程2×12MW发电机组将于3月底并网发电。  相似文献   

19.
国产200MW空冷机组提高真空度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影响空冷机组真空的因素,空冷塔的影响,喷射式凝汽器的影响;主机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提高空冷机组真空的措施;提高冷却塔冷却性能,提高凝气器出力,提高真空系统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间接空冷和直接空冷的利弊,指出了世界上目前已安装的100MW以上的空冷机组的发展状况。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空冷机组-南非kendal电厂6×686MW机组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运行及其冷却塔的结构、试验、建设、安装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