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滩海油田的工程环境包括风、浪、潮差和风暴潮、海流、冰情、海床地貌和工程地质等的特点。分析了滩海油田开发面对的海洋法规环境。论述了滩海油田依托陆上开发、相邻油田联合开发、采用小型装置、邻近人文和经济发达区以及生态敏感区等开发生产特点。基于滩海油田的工程环境、海洋法规环境、开发生产特点,总结了滩海油田开发对海洋工程装备和工程设施的特殊要求:采用移动式及便于拆装的模块化平台;采用适应极浅水和潮间带的两栖运载装备;应考虑防冰、抗冰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海冰对海洋资源尤其是滩浅海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严重影响.本文基于海冰知识,概述渤海冀东南堡油田海域海冰冰情,分析了海冰对海上油气设施的作用机理、影响及危害,结合实际探讨了防冰抗冰措施,提出下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绥中36-1油田AⅡ井口平台上部组块载荷不能满足桩基承载力安全系数规范要求的问题,在总结抗冰结构设计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冰试验。基于模型冰试验结果,提出了新的多腿柱导管架平台结构最大设计冰载荷的计算方法,解决了设计冰力与实际受力之间差别过大而导致的桩基承载力安全系数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对今后井口平台、综合平台基础导管架抗冰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一般情况下海冰对海上结构物的破坏模式,并根据平台井槽多,冰区跨度大(24米)等结构特点提出了几种平台隔水套管的防冰、抗冰施工方案。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在保证作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使该油田平台隔水导管的抗冰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5.
针对辽河滩海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滩海石油工程建设及相关技术规范,科学合理的选取结构物的设计寿命、环境条件重现期及相关环境参数,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海堤及平台顶部高程及结构形式技术研究;模袋混凝土护坡结构形式技术研究;滩部抗冰独立电杆基础技术研究和滩部抗冰管架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滩海油田开发海洋工程中,应用模块化技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降低成本,降低海上施工难度等。论述了模块化技术在滩海生产作业平台中的应用:采用大型专用模块建造特定用途的生产平台;采用标准化模块建造通用生产作业平台;以及采用模块化层叠式基座扩大坐底式移动平台的适应水深范围。采用不同组装设计,标准化的浮箱模块可以拼装成运输驳船、小型浮吊起重浮筏、铺管驳船、工程地质钻孔取芯平台或其他工程作业平台、泥橇、大型气垫运输平台等。最后,介绍了胜利埕岛油田根据油田实际情况,开发了修井、采油一体化平台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河滩海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滩海石油工程建设及相关技术规范,科学合理地选取结构物的设计寿命、环境条件重现期及相关环境参数开展工程技术研究。通过优化技术方案,采用边修路堤、边建平台、边打井的陆地化开采模式,使海南油田形成了年产25×104 t原油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明确典型极地半潜式平台钻井立管结构的基本力学特征,采用海冰离散元软件分析慢、中、快冰速下不同水平刚度立管所受的冰载荷及海冰破碎特性。结合已有的柔性窄结构冰载荷模型,发现所研究模型在慢冰速和快冰速下适用于极地钻井立管,但冰速条件不一致。基于ANSYS软件对立管的抗冰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立管的抗冰性能较差,需要采取抗冰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上边际油田采油平台选型浅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章简要介绍了可用于开发海上边际油田的桩基沉箱抗冰平台、多井槽四腿平台、两腿三桩轻型平台、筒型基础移动平台、无人驻守井口平台等5种平台的结构型式及其技术创新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海冰对海洋资源尤其是滩浅海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严重影响。文章概述了2009至2010年度在渤海作业海域的海冰冰情,总结了该年度冰情的特点,分析了海冰对海上油气设施的作用、影响及危害,探讨了防冰抗冰措施,对今后冰期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时期是黄骅坳陷断陷活动最强时期,湖盆迅速扩张使得盆地可容空间远大于沉积物补给,在油田的北区、中区形成了典型的深水重力流水道沉积,而南区受古地貌控制发育浅水滩坝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及测井相研究,在该区共识别出8种沉积微相。其中,重力流水道包括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翼和水道漫溢微相,滩坝沉积包括坝主体、坝侧缘、内缘滩和外缘滩微相。受湖盆扩张、沉积物源、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多种条件控制,垂向上沉积规模逐渐减小。沉积末期重力流水道仅在北区发育,弯曲分叉现象明显;南区滩坝沉积消亡。该区沉积特征及演化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新疆油田地面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沙漠腹地低渗透稀油油田与稠油油田的地面工程优化简化。通过"模块化、橇装化"设计,形成了稀油新区的"沙漠模式";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稠油新区的"稠油模式"。结果表明,采用多通阀选井工艺、分体式计量、模块化计量配水等关键技术,有效简化沙漠腹地低渗透稀油油田的地面工程系统;采用分散供热、单管注汽采油、多通阀选井计量、大站集中处理的两级布站等新工艺,有效简化稠油油田的地面工程系统。通过油田地面工程系统的优化简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模式及平台选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谢彬  张爱霞  段梦兰 《石油学报》2007,28(1):115-118
介绍了国外深水油气田开发的状况,对国外典型的深海油田开发工程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国内海洋工程资源现状、技术与装备状况以及南海的环境条件,提出了适宜中国南海深水油田开发的工程模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国际上所应用的不同种类的深水钻井及采油平台,分析了各类平台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状况,提出了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平台结构选型的方案,并探讨了我国深水平台技术研究的重点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14.
油田地面分离旋流化技术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陆耀军 《石油学报》1998,19(3):110-115
分析展望了旋流分离技术在油田地面工程各领域中的可能应用;提出了以旋流分离为主体技术进行原油脱气、脱水、除砂以及气体、原油和污水净化的技术设想.从而在油田地面工程中全面采用旋流分离技术,使现有复杂、庞大、低效的常规重力分离流程,逐步为简洁、小巧、高效的旋流分离流程所取代,促进油田地面生产过程向管道化、密闭化、模块撬装化方向发展,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减少投资、节约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5.
海冰与独腿简易平台碰撞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模拟了独腿简易平台与单块浮冰的相互作用过程,得到了碰撞能量转换关系和碰撞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及平台在碰撞载荷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应力响应分布。所得结果对抗冰平台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渤海A油田开发中,对河道砂体连通性的可靠描述关乎注采井网的合理部署及采收率的提高。为此,针对A油田储层主要为点砂坝、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数量多,厚度小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技术和措施,包括测井资料信息统计、地层切片技术、多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等,对砂体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很好地解释了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即原先描述的独立砂体,在注采开发中却发现并不连通,其实是2个甚至是多个砂体叠置。根据重新描述的砂体连通性,调整了注水井,优化了注采井网。注采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河流相沉积类型油田的砂体连通性描述问题,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辽河滩海地区海月构造带东三段沉积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受湖岸流和波浪的改造,形成了一系列滩坝砂沉积,细分为滩砂和坝砂,水动力强则形成坝砂,水动力弱则形成滩砂;滩坝砂平行于湖岸线呈带状分布,易于形成岩性圈闭。滩坝砂受砂体发育规模、储层物性、断裂输导体系及封堵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在滩坝砂较为发育的东三下段,靠近海南断层、盖州滩断层且封堵条件优越的滩坝砂最易于成藏。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值性强的特点,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的重要勘探区块。研究发现,滩坝是该区主要的沉积类型,弄清滩坝砂体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展布对致密油甜点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丰富的岩心、测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扎哈泉地区滩坝沉积微相进行构型研究,探究其与致密油气分布的关系。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为滨浅湖亚相,进一步细分为坝中、坝缘、滩及浅湖泥4种微相。通过岩心标定测井,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模式,并总结出了稀疏井网条件下是否属于同一坝体的3个判断标准,即相邻坝体的高程差异、单一坝的相变、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利用该技术手段在扎哈泉地区扎2区块Ⅳ-3小层识别出3期沉积的4个单一坝体,在Ⅳ-1小层识别出3期沉积的5个单一坝体。扎哈泉地区滩坝砂体主要存在砂体岩性尖灭型、单砂体孤立型、物性遮挡型3种砂体形态,坝中发育区带控制着致密油甜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北极冷海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国际石油公司关注的热点,了解极地冷海钻井技术挑战和关键技术现状,对推进极地冷海钻井技术进步、实现极地冷海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了国内外极地冷海钻井装备及关键技术的现状和主要研究进展,得到了以下认识:恶劣的作业环境、长距离的后勤保障和苛刻的环保要求,是极地冷海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首要难题;坐底式平台、人工岛、抗冰自升式平台和浮式平台等是目前极地冷海钻井作业采用的关键装备,低温钻机、全封闭抗冰平台及耐低温新型材料等是极地冷海钻井亟待突破的关键装备及材料。调研分析认为:冻土层钻井技术、低温钻井液和固井技术、万米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极地灾害风险评价及控制技术和钻井废弃物环保排放技术是未来极地冷海钻井技术的主要攻关方向,是实现极地冷海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