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过去10~15年里,通过节省昂贵的计量管线和计量分离器等进行低成本油田开发之潜力一直是推动多相流计量技术发展的动力。过去几年,随着多相流量计实际应用数量的不断增加,多相计量技术日益成熟。众所周知,挪威Fluenta公司大约在15年前已经开始开发多相流计量技术,并且随着现场试验的成功,1992年第一台多相流量计投产运行。从那时起,经过若干次独立的试验计划、先导试用及工业化使用,目前Fluenta公司多相流量计的数量不断增加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长期积累的使用多相流量计的操作经验以及多相计…  相似文献   

2.
目前,许多油田都在以多相流量计来取代计量分离器;以此降低工程投资和生产成本。文章将叙述挪威KOS公司研制的MCF351型多相流计量技术及在节省成本上的潜力。文中以两套多相流量计在平台上的试验作为实例研究并简要讨论了对海底多相流量计的费用影响。就一个小型油田在平台上应用而言,保守地估计每年可节资20万美元。在实例研究中,投资于MCF型多相流量计的盈亏均衡点为4~7个月。  相似文献   

3.
多相流量计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海默多相流量计的技术特点及该流量计在渤海稠油油田的现场对比试验情况,分析和探讨这种流量计在海上油田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海默多相流量计的技术特点及该流量计在渤海稠油油田的现场对比试验情况,分析和探讨这种流量计在海上油田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对双能γ多相流量计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在PL19-3油田使用双能γ多相流量计的经验,从双能γ多相流量计的选型、安装、日常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降低计量误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解决这部分油井的计量问题,安塞油田开展了DFCM 油气计量装置(基于质量流量计的多相流计量装置)的应用试验.该装置利用油气旋流分离、液体质量计量原理实现单井在线计量.现场应用试验表明,DFCM 油气计量装置在计量准确性、环境适应性、设备稳定性等方面均能满足要求.安塞油田根据生产实际开展了DFCM 油气计量装置的应用推广,解决了各类油井的计量问题,实现了地面工艺流程的优化简化.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定容管活塞式油气水多相流量计的计量精度及适用性,在XJ24-3平台和EP24-2平台上进行测试实验。受现场测试条件限制,将多相流量计串联入测试管汇。8口单井实验结果表明,多相流量计计量液量和含水率测试与传统测试分离器计量和手工取样测含水的结果误差约±5%;与平台上现有传统计量设备相比,能快速进行单井井口计量切换,且测试结果吻合度较好。该多相流量计现场环境友好,计量准确快速,可简化现场工艺流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给多相流量计的研制、评价和标定提供较高水平的测试手段,满足沙漠油田和滩海油田开发需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建造了一套油气水多相流量计现场实液测试标定装置。该装置可在原油、产出水、伴生气现场实际流体条件下,对多相流量计进行全量程性能参数测试和标定。利用该装置已对3台国产多相流量计进行了测试标定,获得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9.
河南油田正在开展稠油注蒸汽热采工艺中的湿蒸汽两相流的计量技术研究.该项目技术指标为:湿蒸汽两相流计量误差及干度分配误差均≤15%.根据实际注汽参数对该油田蒸汽流量计的现场应用进行了评价,并就该油田稠油蒸汽计量技术的改造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由于稠油的黏度大、流动性差、凝固点高等因素决定了稠油难以像稀油那样直接采出,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90%以上依靠蒸汽吞吐或蒸汽驱动进行稠油开采。但注入蒸汽的计量问题一直困扰着稠油生产,依靠人工经验计算的蒸汽注入量精度不高,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造成蒸汽利用率低、浪费大等问题。新型油田热采蒸汽流量干度计量仪,采用分流分相式两相流体流量测量方法:从注汽管道提取一定比例的蒸汽,然后经过分离,分离出的蒸汽经过气体流量计进行计量,同时分离出的液体经过液体流量计,最终经过分离方程进行运算,计算出主管道蒸汽流量、干度、温度等一系列油田所需数据。此套计量仪所有计量参数精度可以达到5%以内。  相似文献   

11.
丛霄然  沈跃 《石油仪器》2007,21(1):59-61
文章介绍了海默多相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在胜利油田油井计量中的使用情况,通过与传统的计量分离相比,使用多相流量计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有效地降低操作和维护费用,而且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该技术的应用,通过输出实时而连续的数据,使操作人员能更好的掌握区块油藏的动态,及时地发现油井气/油流量或含水率产生的问题或变化,以便尽早地做出决策,对油气井的维护和流程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风城油田稠油胶质含量高,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部分油井出现吞吐效果变差、含水率升高的现象。为提高克拉玛依风城区稠油油藏注空气采油过程的安全性,进行了低温氧化实验。实验模拟了克拉玛依风城稠油油藏压力(8 MPa),分别考察油样在不同温度(80~250 ℃)条件下的低温氧化过程,对火烧油层初始低温氧化阶段的油样物性变化、组分变化规律、气体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反应使稠油密度增加了2%,黏度增加0.72倍;IR分析表明,稠油与空气发生的低温氧化反应使含氧类官能团(-C=O、脂肪醚)的吸收强度明显增强;SARA组分活性强弱为:芳香分>饱和分>胶质,250 ℃反应后,沥青质增加较多;气体中N2含量基本没变,O2含量由21%降至5%,CO、CH4和CO2气体含量升高,由键能法计算结果可知,每消耗1 moL的O2平均放热量391.54~420.58 kJ。该研究为现场试验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数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委内瑞拉东南部的奥里诺科重油带AYACUCHO区块MFM构造分区块油层具有油藏浅、压力低、孔隙度大和井温低等特点。该区块多为水平井,且井段较长,以往混油聚合物等常规水基钻井液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上提拉力过大、下放遇阻、卡钻等事故复杂。针对常规水基钻井液的不足,自主研发了流型调节剂和发泡剂,形成了一套弱凝胶微泡钻井液配方,体系的密度在0.85~1.00 g·cm-3范围内可控,120℃老化后低剪切速率黏度保持40 000 mPa·s以上,有效解决了常规水基钻井液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上提拉力过大、下放遇阻、易卡钻的难点。该体系在MFM-62井、MFM-65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水平段均一次性顺利钻完,无事故复杂,水平段钻进周期从12 d降至4 d,口井日产量达90 t,较邻井提高4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两种主要稠油井筒降粘技术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塔河油田不同稠油降粘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掺稀油和化学降粘两种稠油井筒降粘技术适用于塔河油田6区稠油井的开采。简要介绍了两种降粘技术原理,实验室和油井使用结果表明,掺稀油技术适用于稠油粘度大于50000mPa·S、油井含水低于20%的自喷井,在稀油与稠油体积比l:2至1:1时,降粘率达90%以上;化学降粘技术选择的乳化降粘剂XS-2具有抗盐性强、使用温度范围宽的特点,在油水体积比7:3、温度60℃、XS-2用量1.0kg/t原油条件下,T433油井稠油粘度由3156mPa·s降低至345mPa·s。  相似文献   

15.
河南油田薄层稠油出砂冷采可行性分析及矿场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稠油开采新方法。该技术对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它通过大量砂子的产出和泡沫油的形成 ,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 ,是降低稠油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开采方法。河南油田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薄 ,原油黏度高 ,储集层胶结疏松 ,约有 4 0 %的稠油资源无法通过常规开采或注蒸汽开采方式投入开发 ,而这部分稠油资源基本上适合出砂冷采技术的应用。该油田在开展广泛的技术调研和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稠油出砂冷采矿场先导试验 ,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第一口稠油出砂冷采先导试验井G4 90 6井油层厚度 9.4m ,脱气原油黏度为680 0mPa·s ,密度 0 .94 98g/cm3,实验过程中产出液含砂率高达 2 %~ 2 0 % ,呈泡沫状产出 ,泡沫油密度为0 .58g/cm3,日产油量一般为 2 0~ 30t,是同一油藏常规试油产量的 10倍以上 ,是蒸汽吞吐产量的 4倍以上。河南油田计划在将该技术投入工业性应用的同时 ,进一步拓宽开采试验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重油、阻燃试剂和表面活性剂组成加氢催化剂回收过程使用的硫化亚铁阻燃剂,并采用DSC/TGA热分析仪考察其阻燃效果。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少、结果准确等优点。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讨论了阻燃剂各组分的配比。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阻燃配方为:RF09、RF10、RE11、BJ02和BJ04,用量依次为重油用量的0.2%、0.3%、0.3%、0.2%和0.1%。此外,深入探讨了阻燃剂阻燃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元相图研究了助表面活性剂种类、温度、盐含量和水油比对微乳液型驱油剂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助表面活性剂链长增加可以得到更大面积的微乳液区域;制备温度和NaCl质量分数的提高,均可降低制备微乳液所需最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wmin),助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也带来wmin的显著变化;通过调控助表面活性剂用量,在水油比(8∶2)~(5∶5)范围均可得到微乳液。采用黏度实验和驱油实验评价了微乳液型驱油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微乳液质量分数1%时,对单家寺稠油和孤岛稠油的降黏率达到90%以上,降黏效果较好;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微乳液驱油剂可提高稠油热采采收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认识化学驱稠油乳化降黏的作用机制,考察了3种不同结构的聚醚与稠油的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流变性质,测定了聚醚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和黏度.结果表明,聚醚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长的柔性氧乙烯(EO)链和氧丙烯(PO)链,能形成界面"亚层",油水界面膜以弹性为主,易与稠油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显著降低稠油黏度...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低电阻率油层发育,常规测井、录井难以识别而导致该类油层漏失,这是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难点之一,而地层束缚水含量高是引起该盆地油层电阻率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多种评价低电阻率油层的录井方法,分别为:利用全烃、重烃、湿度比、平衡比和C3/C1的曲线组合特征评价油层的气测录井方法,利用含油气总量与孔隙度交会图板确定地层的含油性、利用轻重烃比与含油气总量交会图板评价油层的岩石热解录井方法,利用总环烷烃含量、降解指数(nC7/MCYC6)、水溶指数(Bz/CYC6)、总环烷烃含量与降解指数交会图板和水溶指数与降解指数交会图板评价油层的轻烃录井方法,用t2谱图定性识别储集层流体性质和用M-交会图板对储集层含油性进行精确解释评价的核磁共振录井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这些录井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低电阻率油层解释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地区低电阻率油层评价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已发现的原油资源中,稠油储量占比超过2/3。由于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针对中国稠油油藏类型多和深度变化大的特点,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稠油开采现状和提高开采效率的主要技术方向,结合现场生产动态,探讨了现有商业化开采技术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的适应性、应用潜力和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仍然是中国稠油开采的主要方式,但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到蒸汽吞吐开采的末期,开采效率低,目前成熟接替技术(蒸汽驱、SAGD和火烧油层)的适用油藏范围有限,急需研发新的接替技术;中深层稠油开发技术系列较为成熟,但针对深层、超深层和复杂类型(如裂缝/溶洞性)稠油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尚不成熟,加强井下产生蒸汽、溶剂辅助、原位改质和气化等前沿技术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对拓展稠油开采技术研究领域和方向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