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相似文献   

2.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化传承具有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内在属性,是一种纵向的文化历时性传播,其需要具体化,特定的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研究通过对豫北山地传统村落小店河村的文化构成及其清代民居的建筑空间与梁架结构的分析,在实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对小店河村清代民居的异化梁架结构与非异化梁架结构深入研究,归纳文化因子、建筑空间与梁架结构三者的内在关系并总结现存问题。沿用系统论的方法,结合文化传承体系构建梁架结构的传统与现代保护体系,提出传承保护策略,探索豫北山地民居梁架结构保护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石,是民族谋求发展的智囊宝库,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在当代创新思维下寻求多元化。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为契机,试图探讨在当代创新思维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元化。通过分析当代文化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以及创新思维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使读者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价值,进而使文化能够在当代发展潮流中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创新,才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而离开创新,就缺乏继承的动力,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6)
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资源,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地方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是传承、创新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能力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从地方高校的核心载体地位、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及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地方高校在传承、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中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0)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突出发展"本土文化",发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要寻找有效途径,构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合理机制和体系,并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通过对浴俗文化发展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以温泉特色小镇为载体,以文化活化产业为手段,以文化旅游带动乡村发展为路径,探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并举的温泉小镇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学校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的重要场所。该文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并以人美版《绘画中的节日》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此探寻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回族同胞开始文化觉醒,他们对能够代表新时代回族文化的建筑有着迫切的需求。本文从分析回族传统建筑文化、回族传统建筑特点入手,探析了回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何在回族地域建筑创作中传承。  相似文献   

10.
郑莹 《福建建材》2023,(1):57-60
厦门一中海沧校区校园景观设计基于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及生态建设的原则,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并结合地域文化元素语言,创造了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参与性与趣味性的校区景观。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窖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思想的瑰宝,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民族发展的骄傲。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仍能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让国人产生文化自信,提升获得感。而中职学生正处于教育和发展最佳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职学生文化自信,也是中职教育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文章结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学校的实际,转变观念,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文课程,并拓展人文教育途径,提升人文教师素质,创新校园环境,从而促进中职学生德育素养提升,成为德才并举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
温州瓯菜文化不仅是历史、是传统,更是基业、是资源。在经济日益发展、文化建设步伐加快的今天,传承与发展瓯菜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越来越突出。为此,亟待扩大对瓯菜文化的宣传渠道,提高对瓯菜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建立瓯菜文化博物馆;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瓯菜;加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等等。温州瓯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能够对我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室内装饰风格种类多样,西方风格和民族特色都有市场.但从整体角度来看,传统工艺美术的应用占比不是很高,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不足.本文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讲述如何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更好的应用和...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0)
古典格律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格律诗中的押韵、平仄、粘对、对仗等文化因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格律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情怀深深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中。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很重要的文化问题。格律诗应不应该传承,如何传承和传承什么,值得每个人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这是一个有关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何宛余 《城市建筑》2012,(12):32-33
“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这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2012:l~E获奖者王澍的描述.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什么是“文化传承感”以及“回归传统“。是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回归,还是可进一步理解为关于中国性的回溯。演绎7人们提到中国文化和传统.最容易联想到的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物、古建筑、儒释道以及诸多民俗…··近百年来社会的巨大变迁使这些文化和许多传统已经消失或衰落。从种族主义,(racialism)的角度讲.文化与传统衰减的结果是民族性的衰减体现.这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不愿看到的.也正极力遏制的。唐人街的存在便是证明生活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华人,聚集生活并修建唐人街.以维护本族在陌生环境中的族群利益.保持原有的传统和文化以彰显并延续民族性.例如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的传承、语言和饮食习惯的保留等。中国本土近年来对文化和传统的关注亦日益增多.如在多地兴办的国学堂.着汉服上课.教授诗书礼仪.虽然课程与一般教育机构大相迳庭.却日渐蓬勃.可见一种趋势——借保留传统来传承文化。  相似文献   

18.
梁石开 《建筑与环境》2007,1(2):101-103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文化是多元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域现象。正是由于这样,建筑文化才是五光十色的。传统建筑传承了多年的文化历史,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并不是单纯地采用某一符号、某种形制或某些传统材料,而是要将几方面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7)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该文作者通过对海南椰雕的资源现状调查,提出"三个原则,五个策略",对其设计与市场开发进行分析,以期为海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完成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又促进乡村的有序发展,是研究者和设计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结合实际案例,从分析和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元素,在传统民居中提取精华,创新发展地运用到新式民居设计中去,力求创造出具有南薅村地域特色文化的新民居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