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北京居住性胡同空间边界的互动性——宅院内部空间与胡同空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总结出:1.延续并深化胡同空间边界“稳”的神韵;2、合理组织并完善胡同空间中“隐性的前院”;3、有效美化“扩充了的胡同空间”,有肋于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实现胡同空间处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我国传统的居住空间院落,并且分析了院落的空间特征,阐述了现代住宅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现代居住空间从内向性、院落模式演变、重唤邻里关系三方面继承传统建筑的精髓,总结了传统居住空间设计理念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居住空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开封徐府街的保护性改造前后空间肌理上存在的明显差异的情况,以徐府街居住空间模式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开封徐府街多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找到了徐府街的价值核心所在———"类院落",为徐府街未来的保护性改造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廖慧 《华中建筑》2013,(12):41-44
居民的自发改造对于里分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也给今后的更新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但自发改造真实地反映了居民现实的生活需求,其中也不乏好的有借鉴价值的做法,基于此,该文以上海村为研究对象,通过上海村自发改造行为的实态调查,了解到促使居民自发改造的主要原因、改造的主要类型.以及居民对自发改造的评价与价值认识,基于调查的结果,确定今后里分更新的目标及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吴良镛,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先驱。192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50年10月起任教于清华大学。曾获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亚洲建筑协会建筑设计金奖、国际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及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历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及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6.
老龄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超过65岁的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7.7%。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未来养老体系中社会养老的份额将大幅增加。为老年人提供适居的生活空间环境已成为主要关注点。本文首先对国内养老公寓发展的状况及调研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国外养老公寓对适居性空间的设计经验。其次,以老年人为关注点,以适居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原则为出发点,以无障碍设计为基础展开设计研究。最后,通过阐述公寓空间的主题、定位、构思、设计要素,对老年公寓适居性的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8.
魏维 《住宅产业》2011,(8):72-74
随着国家对住宅结构的政策调整,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住宅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小套型住宅所占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和提高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居住实态调查入手,以北京市近10年内建成的中小套型住宅及其居住者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9.
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百年古城"城市空间肌理的最后遗存,也是西口文化和晋风建筑风格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极具识别性的街巷空间和充满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均蕴含着人文魅力.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内部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丰富性与多样性缺失、空间肌理磨灭和集体记忆断层问题尤为凸显.通过研究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挖掘物质空间形式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分析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与人文空间三者关系,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应用在旧城街巷空间改造与更新中.  相似文献   

10.
引言北京胡同的价值北京胡同自元代产生以来,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演变成如今特有的空间形态与整体风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活空间的成就与人文历史的内涵两方面。胡同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道路,是供行人通行为主的宅前街巷。一条条胡同整齐排布共同营造出北京老城的风貌,构成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王静文  毛其智  党安荣 《华中建筑》2007,25(11):166-169
空间句法作为理解城市空间的社会逻辑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与空间形态的互动关联,并可定量而精确地描述空间结构形态,为公共空间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该文借助于空间句法对北京传统胡同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释义这些街巷空间何以成为居民社会生活多样性的支持系统,以及何以成为人们乐意聚集的交往场所空间.对今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式。为了研究城市既有住宅老年人的居住现状及适老化需求,针对尚可自理、需部分护理及即将步入老年的人群,通过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当前及未来的养老居住需求,并结合居家特征和个体差异提出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社会剥夺”和“空间正义”理念及原理为工具,以可持续性住区和绿色建筑的理论为背景,分析了高密度居住条件下社区休憩空间研究的进展,认为社区休憩空间的“体系配置”是提高珠三角住区生活空间质量的根本途径。论文从宏观尺度与政策层面、中观尺度与操作层面、实质空间生产的微观实施层面做分析,提出了珠三角高密度社区休憩空间的可持续布局模式。从建筑学视角分析了研究实质空间的方法与内容,倡导运用“整体思维”建立完整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不断地更新着与自身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建筑规模,然而在这种快节奏变化下,这片土地上的旧城区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居住区基本单元,是旧城区居住区的主要形式,因此对于北京胡同更新改造策略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文章主要介绍了北京旧城区的改造历程及其改造思路,从已有的北京胡同改造案例入手,分析其各自的利与弊,进而提出笔者对北京胡同改造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罗兰 《城市建筑》2010,(1):28-29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的居住环境,试图超越形式表象挖掘出院落空间与居住生活相契合的本质形态,在多高层集合住宅和传统院落这两种模式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将院落空间还原到现代居住生活中,并将"垂直院落"融人多高层集合住宅形式中。  相似文献   

16.
建筑设计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设计教学着重树立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发散性思维。文章以"适老居住空间创新与设计"的教学案例解析为例,阐述基于社会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以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为手段的研究型教学过程,着重尝试培养学生对不同层次的日常行为与居住空间设计所对应的思维。  相似文献   

17.
张红云  李异  王琰 《四川建筑》2009,39(3):36-38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住宅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理念正在发生着十分显著的变化,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品质的追求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成都蓝山美树四期高层住宅项目在建筑设计中所做的尝试与创新的解读,探讨了传统院落交往空间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希望对当代背景下我国高层住宅户外交往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卫生间是一个由若干功能空间组成的特殊的室内功能分区,其功能分配及尺度组合涉及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及设计艺术问题。因此卫生间是一个与人的心理和的生理需求密切相关的功能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刘伟 《山西建筑》2005,31(19):22-23
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剖析了高层住宅的居住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城市两种居住模式的实际调查,探讨了高层住宅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做了初步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聚焦首都核心区老旧平房院落室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出室外适老化空间营造应与城市更新同向而行。以东城区“崇外6号地”为例,首先对老年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品质和心理状态等要素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与调查,并归纳低收入老年群体的特质。通过对建筑整体状况的把握,发现室内居家和养老设施空间适老化情况均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室外环境成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空间。通过对室外老年居民行为空间的深入调研,探讨以实施为导向的平房住区室外“适老支持空间”的内涵与范畴,找出该地块支持和不支持老年居民室外活动的空间,总结营建原则和方法,为老旧平房院落住区室外环境的改造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