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的控砂、控油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济阳坳陷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由定性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纪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东营凹陷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研究由定性研究趋于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济阳坳陷大量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分析,利用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和不整合的发育特征等方法,确定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的分布范围以及相应的反转构造样式.对坳陷正反转构造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东营组沉积末期济阳坳陷构造应力为NEE-SWW双向强挤压应力和NW-SE双向拉张应力的叠合,且构造反转的选择性造成了正反转构造样式的差异性.对坳陷正反转构造的认识可以为济阳坳陷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段海凤 《天然气技术》2013,(3):13-16,55
从济阳坳陷浅层气藏成藏因素入手,分析了控制天然气成藏分布的气源、沉积、构造、圈闭、储盖层等因素,总结了凸起带浅层气成藏的3种模式,认为成藏模式不同油气富集规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受晚中生代—古近纪中国东部大规模裂陷成盆期伴随的走滑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济阳坳陷应力场具有多期性、多向性和复杂性,其内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组合形态复杂、多样,最常见的“Y”与反“Y”字复合型断层组合形成的背斜或断鼻构造是主要的油气赋存聚集场所,不同级别断裂对坳陷构造、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各不相同,同沉积断裂对坳陷(盆地)的形成及油气运聚、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级别断层的空间组合、密集程度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首次将济阳坳陷内断层划分为15个断层聚集带,这些断层聚集带控制着济阳坳陷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受构造、沉积、成藏等因素的影响,济阳坳陷断块油藏构造更加破碎、纵向含油小层多,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并且具有层间非均质强、原油性质差异大等特点。按照断块油藏的储量规模和密集程度不同,将对坳陷内断块油藏在平面上划分为3个级别区域:Ⅰ类区域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是断块油藏开发的主阵地;Ⅱ类区域储量规模和丰度均次之;Ⅲ类区域资源贫乏。该研究为断块油藏的进一步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岭凹陷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南部,其东西两侧分别为红岗阶地及华字井阶地,是纵贯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大型凹陷。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构造演化史与松辽盆地相似,热演化的历史特征决定了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分为裂谷盆地的形成、断陷、断坳过渡、坳陷和挤压反转5个盆地演化阶段。长岭凹陷油气成藏受各种成藏要素及其有机配置关系所控制,通过研究认为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有利储集相带和运移通道条件3种因素控制,主要有5种油气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近源成藏模式、远源侧向成藏模式、阶梯成藏模式和垂向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断裂活动与CO2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断裂对CO2气释放、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坳陷多期次、复杂的断裂活动为幔源CO2气的成藏提供了良好运移、聚集条件,幔源无机成因的CO2气自地幔岩浆脱气能够沿着断裂运移到浅层圈闭聚集成藏,其中断裂活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济阳坳陷已发现的八里泊、花沟、阳25等CO2气藏均与周围的断裂活动有关。埕南断裂、临商断裂、高青-平南断裂是济阳坳陷内CO2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断裂,断裂带附近的各类构造和岩性圈闭是济阳坳陷CO2气勘探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
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3次资源评价结果,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的石油总资源量为5.6x108,而实际探明资源量则不足1.5x108t,因此,车镇凹陷仍具有较大潜力.大王北洼陷是车镇凹陷的一个重要次洼,属于油气较为富集的构造带.通过对大王北洼陷带沙二段油藏构造、地层、沉积及成藏系统的分析,建立了大王北洼陷的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层序Ⅱ是该区带沙二段的主力含油层序.提出大王北洼陷带沙二段油藏具有2套差异较大的成藏系统,即大65成藏系统和英雄滩复合成藏系统,阐述了大王北洼陷带控制沙二段油气的主要因素,揭示了该区带沙二段的成藏规律和成藏模式,指明了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济阳坳陷勘探成熟度的提高,尤其页岩油气勘探热潮的兴起,作为页岩油气“甜点”的湖相碳酸盐岩已受到勘探家关注.为了准确地预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利用4 000多口探井的地质录井、分析化验以及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影响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受古气候、古碳酸盐岩、古构造活动和大型砂砾岩扇体4个因素控制.干旱气候是盆地演化历史上碳酸盐岩阶段性发育的首要条件;盆缘周缘古碳酸盐岩提供物质基础,是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重要控制因素;古构造活动是影响碳酸盐岩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级别的断层对碳酸盐岩控制作用不同;大型砂砾岩扇体的形成抑制了碳酸盐岩沉积.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年来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在石油地质理论上取得了两大成就,一是陆相生油;二是复式油气聚集带。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又获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勘探实践中见到很好效益。本文提出:近海湖盆、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煤成油煤成气、叠合盆地成藏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等理论,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认识、新理论。希望有关专家加以评述,以期推动这些理论的深化研究和指导勘探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含油气盆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作用形式的界面中,石油地质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与含烃流体生、排、运、聚有关的不同新生流体的作用界面。在对断陷盆地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等界面定义、特征及作用方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提出了断陷盆地成藏作用面的概念,初步定义为盆地新生流体运动过程、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耦合的作用面,是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4种界面耦合作用的结果,既是流体作用转换面、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分界面,也是流体不同类型能量转换面和油藏类型分布转换面。成藏作用面通过对断陷盆地不同类型流体势能分布及叠加的控制作用,影响了不同类型油藏分布特征,因此通过对不同类型流体作用面的识别、研究和评价,能够有效预测油藏类型、分布样式,进而有效预测盆地油藏的丰富程度,对于盆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伸展盆地或挤压盆地内很多断层在发生升降运动的同时往往伴有走滑运动,但在传统地震解释过程中通常只考虑升降运动,而对断层的走滑运动分量的重视程度不够。鉴于断层滑距同时包含了断层两盘的相对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信息,其更能反映断层的真位移。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充分运用三维地震数据体可以构建任意方向地震剖面的优势,通过引入地震学中对断层走向和运动方式的表征方法,提出了一套三维地震解释过程中确定断层滑动参数(滑移量、滑移角)的定量化方法。首先利用作图法确定出断层产状、断盘地层产状及地层界面和断层面的交线产状,然后根据2个不同产状地层界面被同一断层的错断情况,求出断层的滑移量和滑移角,该方法适用于确定覆盖区两盘未发生明显相对转动的非同生或同生断层的真位移。与传统地震解释中通常仅考虑断层升降运动相比,该方法可以同时确定出断层两盘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性质及其运动量,克服了断层效应对认识断裂实际活动特征的制约,从而使构造解释更接近于实际构造活动状况,这对于客观揭示研究区的实际构造活动特征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隋冰  刘刚  李博  赵家良  陈雷 《石油学报》2016,37(4):523-530
成品油管道中杂质颗粒的沉积会增加管道内积水,腐蚀管道。通过建立的成品油携水携杂质实验环道系统,研究了成品油管道中颗粒的沉积运移规律,测量了将颗粒从管道中清除的临界流速,同时考虑了颗粒沉积对油携水运动的影响。根据实验现象,将临界流速划分为可沉积临界流速和稳定沉积临界流速,分别界定颗粒是否会产生沉积和是否会稳定沉积。采用LES-DEM耦合计算方法,仿照实验过程对颗粒的沉积运移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杂质颗粒一般会在上倾管段之后的高点位置沉积;颗粒沉积后容易引发积水,若要将积水清除,须同时将颗粒清除;2种临界流速随管道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受颗粒尺寸影响较小,与管道中颗粒的含量无关;数值模拟验证了颗粒在管道高点位置沉积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的三维地震结构原理和方法基本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三者的研究内容是基本等同的。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技术和方法运用上。地震沉积学或地震地貌学的应用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要注重与同时代同沉积环境的露头进行类比;地震同相轴不是简单地反映等时界面或岩性界面,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区分小尺度的沉积古地貌和大尺度的构造古地貌,并紧密结合两者来研究沉积相等。近年来,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地震三维地貌可视化开始应用于油气的研究。地震地貌学正逐渐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并深入到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已进入勘探成熟甚至高成熟阶段,针对成熟探区主力含油层系储量空白区勘探日益增加的难题,以渤南洼陷南斜坡沙三段为例,建立一套适合于成熟探区主力含油层系储量空白区勘探目标优选方法,并将其定义为"七步走"评价方法。该方法在运用地质帕莱托概率模型预测空白区剩余资源潜力前提下,以油气藏分布有序性理论为指导,确定南斜坡以岩性-构造油藏为主要勘探目标。并在构造、物源、沉积、储层精细解剖基础上,建立渤南洼陷南斜坡沙三段空白区多源多扇多期叠加的精细地质模型。同时开展成熟探区"9图1表"成藏条件统计分析,认为研究区沙三段油气成藏模式具有随砂迁移、逐层分布、断层封堵、优相富集的特点。通过成功与失利探井正反对比,明确储层不发育、断层不封堵、含油高度预测不准3大失利原因是导致储量难以上报的因素,并开展针对性攻关,建立空白区储层精细建模、断层封堵评价、圈闭含油高度预测的关键技术。通过成藏要素的定量刻画,优选有利圈闭,并针对重点目标开展勘探部署,取得良好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中,人们发现以通常的“四川运动”解释某些构造圈闭的形成存在若干矛盾,这就启发了作者应用马鞍山组夹大安寨组的沉积变化,恢复古构造特征.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在“四川运动”之前存在属于燕山运动的次幕,运动表现形式为小范围的差异升降造成成群的同生褶皱.作者把这个运动命名为“天府运动”,对发现和勘探二、三叠系乃至石炭系的油气藏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气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以西山窑组煤成气为例,模拟计算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生气过程。结果表明,该区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主要生气期为燕山运动期,约占最终生气量的80%,并以白垩纪为主。因此,对应绝大部分天然气的生成,燕山运动形成第一排背斜圈闭对该中下侏罗统煤成气成藏意义重大。而喜马拉雅运动则最终决定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条件:一方面对第一排背斜圈闭的构造调整(包括油气在原生油气藏中的继续保存和向次生油气藏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天然气的资源前景;另一方面所形成的第二、第三排背斜圈闭可聚集烃源岩晚期热解及原油二次裂解所生天然气。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的期次性,以近洼陷带的断层为界分为主成藏期成藏系统和晚期洼陷成藏系统,主成藏期成藏系统一般位于构造主体,晚期洼陷成藏系统主要分布在近洼陷部位.提出了断层分析法进行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的新思路,把东濮凹陷划分为11个晚期洼陷成藏系统,在濮卫次洼、柳屯次洼、杜寨地区、桥口地区、白庙等地区实施钻探均取得了成功,为东濮凹陷深层洼陷带的勘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已经形成,并正在发展和逐步完善。那就是层序地层学和油气成藏系统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以及由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带动起来的地震测井资料的采集、处理、显示和各种地质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使得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都在朝着从定性到定量,从推测到更科学的预测方向发展。在今后的5~10年中,中国的石油地质家们不仅要注意方法和技术方面的进步,还应当重视在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陆相层序中油气成藏机制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