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net开发工具与Oracle数据库技术,研制了基于B/S模式的表层试验资料查询系统。查询结果以表格和图形两种形式显示,图形方式多样化,包括小折射与微测井时距曲线图、低/降速带等厚图与等速图、表层结构横剖面图等。该系统已实现了自1989年以来的表层试验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双井微测井技术在表层结构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天树  陈宝德  苏德仁 《石油物探》2004,43(5):471-474,496
双井微测井技术是比常规微测井技术和小折射方法更先进的一项新技术。该方法能更准确地为野外地震资料采集选择最佳激发岩性和井深,确保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利用双井微测井资料可以得到地震工区内表层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为地震资料的室内处理提供静校正量。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大庆油田的地震勘探中,利用数据处理解释和波动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微测井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最佳激发深度和岩性,并提供了工区的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该区低信噪比资料的特点,曾在“九五”初期批处理软件平台上建立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已难以适应勘探开发的需要。为此,2001年在交互处理软件平台上,充分利用灵活方便的交互手段及数据库管理方法,开发了一套较完善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并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解决该区低信噪比资料处理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做了简要介绍。该方法对复杂地表二维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山前冲积扇表层静校正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山前地表冲积扇的厚度和速度变化较大,利用传统的表层调查和静校正方法计算无法彻底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量”问题。具体表现为小折射排列长度太小(当低速带厚度较大时,无法追踪到高速层顶界面)、小折射资料的解释算法不合适及微测井深度明显不够。通过对雁木西地区多条过井测线进行系统分析(内容包括采集方法、处理技术、速度建场及成图方法等),从采集、处理和解释入手对表层结构进行研究,采用大排列小观测折射及微测井观测,层析成像等技术,并利用初至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表层静校正技术,先后在雁木西和胜北地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联合优化新算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宋维琪  韩宏伟 《石油物探》2004,43(2):118-122
详细分析了地震属性组合优化的搜索算法,讨论了地震属性的组合分类特征及地震属性数值大小对分类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联合应用搜索算法和进化算法,对地震属性和测井参数进行优化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作为“七五”“八五”和“九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攻关项目,近十几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在新老油田取得了试验性效果,而且还不断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实现地震勘探精度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8.
夏盐南三维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夏盐南三维工区地表条件复杂,低、降速带变化大,静校正问题突出,为此,进行了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分别用折射初至静校正方法和表层模型静校正方法提供了2套静校正量。由于该区折射层变化频繁,折射波难以追踪,折射初至静校正方法没能得到好的应用效果;表层模型法将微测井和小折射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静校正量的计算,加上控制点较多,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常规野外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常见的问题,阐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介绍了在准噶尔盆地表层结构调查中综合运用相遇折射法、微测井法、简易测井法和推水坑法所取得的效果。实践表明:相遇折射法适宜用于地表比较平坦的地方,但需根据不同地质情况采用适宜的排列长度;地表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快的地区,采用微测井方法求取表层速度和厚度参数并用于地震静校正处理较好于相遇折射法。而由于相遇折射法和微测井法各有不足,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实际需要采用简易测井法,以利提高表层结构调查求取的参数精度。  相似文献   

10.
地质雷达在山地地震勘探表层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根法 《物探装备》2001,11(4):291-293
江汉油田首次成功地将地质雷达应用于渝东鄂西山地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勘探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的调查,地质雷达所获得的剖面细致地显示出地表下50m内的地质结构,为地震施工时炮井井位和井深的选择、检波器的埋置等避开地表下溶洞、风化破碎带等不良的地震地质条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大沙漠区近地表巨厚沙层是导致地震波高频成分严重衰减、地震分辨率降低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常规微测井方法进行高频补偿,往往难以奏效。为此,本文利用大炮震源微测井数据,分析了大沙漠区近地表地震波的衰减规律,采用近地表高频补偿方法,较好地补偿了近地表巨厚沙层对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克服了常规微测井数据的不足。补偿后的地震数据的优势信噪比频带宽度较补偿前明显拓宽,东河砂岩尖灭点更加清晰,提高了岩性勘探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2.
徐峰  尹成  李忠  潘树林  熊军  吕文彪 《石油物探》2009,48(3):294-298
横波静校正是影响多波地震勘探效果的重要因素。地震微测井技术是获得近地表结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存在震源和初至识别等问题,在多波勘探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此,基于炸药震源产生横波的物理机理,提出了井中串状震源激发、地表三分量检波器多道接收的近地表结构调查方法,提出了基于地面纵向排列多道记录能量和时间信息,通过初至叠加扫描获得纵、横波近地表速度的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广安地区的横波资料静校正处理,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成像质量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变化剧烈、结构复杂等特点,提出近地表相和近地表相分析的概念和理论方法,在完成近地表相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控震源地震采集、近地表调查等所得到的多种地学数据,进行了近地表黏弹性参数反演并提出了拟微测井的概念,进而建立了高精度的极浅近地表层模型,最后结合地震波初至层析反演实现了各种地学数据及多种近地表建模方法之间宏观与微观的全局约束,建立了具有明确地质、地球物理意义的近地表模型。微测井和VSP数据标定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实际资料处理应用中较好地解决了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该方法代表了目前近地表模型研究的一个方向,为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建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反射信号频宽变窄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吸收衰减,其中表层吸收衰减尤为严重,是地震信号分辨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华北油田冀中探区近10000km2的三维地震工区为研究目标,结合微测井资料处理成果,以雷克子波穿透低、降速带为例,分析了低、降速带厚度、速度以及Q值等属性参数对地震信号吸收衰减的影响,构建了基于上述参数的平均衰减因子,并基于该因子将近地表结构划分为3类,讨论了不同类别近地表条件对地震信号的能量、频谱特征、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属性平衡迭代规约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利用低、降速带多个特征属性参数构成特征向量,对近地表结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华北油田冀中探区近地表结构分成9类,为野外采集参数的合理选取和观测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也为后续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反演近地表横波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陆上多波地震资料处理中,转换波资料静校正需要获得准确的近地表横波速度。文中从分析多分量地震记录波场出发,提出利用多波资料中的X与Z分量数据进行近地表横波速度反演的方法。利用X、Z分量上折射波信息,获取水平慢度和偏振角度,进而反演近地表的横波速度。通过数学模型与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反演的近地表横波速度较为准确,可以准确地反映近地表的横波速度变化。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鄱阳凹陷西区“千层饼”式的复杂表层结构,利用双井微测井的动力学特征,确定野外最佳激发井深,为野外选取激发井深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直观和经济的方法。此外,结合大量的表层结构调查工作,提出了真假潜水面这一概念。通过时频分析和频时分析等量化分析技术,进行低信噪比的试验资料的分析;利用纯波单炮和优势频带滤波,评价单炮记录的资料品质;从而为分析类似地区的资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DQ地区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DQ地区,存在许多规则噪声。不识别这些噪声,在一些情况下,就会使地震解释工作误入歧途。这些地震噪声有:面波、初至折射波、多次反射-折射波、次生回头折射波、次生回头反射波、共反射点叠加中的"网状"噪声等。通过对这些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即:①地震记录中的面波同相轴或时距曲线是一条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②在多次波中,除多次反射波外,还存在多次折射波;③在地震记录中,除了与震源激发有关的波外,还出现一些与激发震源无关的次生折射波和次生反射波;④在共反射点叠加中,折射波当作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和叠加,会导致叠加剖面中出现一些近似线性条带噪声;⑤浅层多次反射-折射波与次生回头折射波交叉干涉,且在叠加剖面中形成"网状"噪声。本文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地震噪声的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8.
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因其耐高温高压和高密度全井段采集等技术优势使得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更加高效,在井驱参数提取及井旁成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该技术面临记录数据的信噪比偏低、单分量数据波场分离困难、地面激发点稀疏造成照明不均匀和成像质量欠佳等技术难题。为此,系统分析了长庆油田珠60井的套管外DAS-VSP井地联采数据的采集质量及对处理结果的影响、DAS单分量波场特征及反射波分离、井驱参数提取、井地联合多次波分析、3D-VSP成像的技术优势和不足等,形成了高效初至拾取及井驱参数提取、单分量保真波场分离、扩展面元VSP CDP成像等一系列技术成果,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将高密度优势转化为高信噪比,进一步提高波场分离保真度,并在处理中尽可能克服激发点稀疏的影响,以实现3D-VSP的精确成像,最终实现井地联合成像,这些结果对于今后的DAS井地联合勘探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