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断裂斜坡区浅层油气运移、岩性圈闭刻画和油气成藏规律等展开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认为:(1)研究区南北两侧被富生烃凹陷夹持,凸起边界大断层晚期强烈活动和陡坡带近源扇体普遍发育使凸起区成为规模性油气运聚的最终指向区;(2)凸起边界大断层在馆陶组开启系数最小,馆陶组含砾砂岩输导层是石臼坨凸起之上主要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3)馆陶组输导脊坡度和切脊断层组合控制顺向斜坡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当坡度小于1°且断层长度大于2.50 km、成藏期断距大于40 m时斜坡区可产生规模性的油气垂向运移,突破顺向断裂斜坡区“过路不留”的传统认识;(4)在凸起斜坡区,与构造脊方向斜交的砂体有利于油气保存,同时,提出井约束谱蓝化整形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斜坡区岩性圈闭有效刻画,优选出保存条件较好的斜向砂体开展钻探部署。基于上述新认识、新技术,2023年在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斜坡区成功评价了...  相似文献   

2.
冀中坳陷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文安斜坡和蠡县斜坡是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系统分析了富油气凹陷斜坡带岩性地层油藏形成具备的5个有利条件,构建了缓坡带砂体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河道砂岩性、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构造—岩性和构造—地层等7种油藏模式,建立了在斜坡内带、中带和外带3种岩性地层油藏成藏序列。总结了文安斜坡外带中浅层河道砂岩性油气藏和蠡县斜坡中北段岩性地层油藏两个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研究思路、油藏控制因素和主要做法。对其他富油气凹陷缓坡带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胜利老河口油田桩106井区馆陶组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胜利油区老河口油田桩106井区馆陶组砂层组主要包括河道、堤岸、泛滥平原、废弃河道4种沉积亚相。主力含油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亚段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该区周围被富生油凹陷包围,断层对该区上第三系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大、小断层的连接,油气沿断面和储集层作垂向和横向交替运移,形成网毯状油气运聚模式。丰富的油源、优越的油气运聚条件以及良好的储盖组合在馆陶组形成以岩性油藏、岩性-构造油藏为主的隐蔽油气藏。油气藏自南向北具有含油层系逐渐变多、变深,含油性能逐渐变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录井工程》2021,32(3)
随着黄骅坳陷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在盆地内正向构造带寻找构造油气藏的难度日益加大,斜坡区岩性油气藏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基于黄骅坳陷斜坡区实际勘探实践,在斜坡区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的基础上,结合斜坡区油源条件、砂体发育机制、砂体与断层耦合关系等,明确了斜坡区油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斜坡不同部位油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不同:斜坡高部位源-砂耦合控藏,优势砂体高产;斜坡中部位断砂耦合控藏,优势储层高产;斜坡低部位优势组构控藏,地质工程甜点高产。进而提出了斜坡区常、非连续成藏和差异富集高产模式,即油气藏在富油凹陷整个斜坡区连续分布,高斜坡主要发育常规油藏,中斜坡为过渡带,常规油藏、致密油藏及页岩油藏都有分布,低斜坡主要为页岩油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通过对宁夏老油田的重新认识,在侏罗系浅层及三叠系深层发现了多个工业油流井,已发现多个含油富集区,勘探前景广阔。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基础资料,通过对构造断层的分析以及精细构造、砂体刻画,研究了摆宴井油田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控制因素,认为摆宴井地区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及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两断一隆"的膝褶带,断裂密集;其具有"深层近源充注、构造继承、断层运移、浅层二次成藏"的规律;明确了建产有利区带,总结出"破定局论,浅层下部有油藏,断裂内部有"肥油",深浅兼探"的勘探方针,提高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油气勘探的新认识,为勘探开发断块油藏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玛西斜坡AH12井在侏罗系八道湾组首获高产工业油流,开辟了玛西斜坡油气勘探新领域。该区八道湾组成藏条件、油气富集规律及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导致后期部署多口预探井均告失利。综合运用地质、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油气藏类型、成藏特征及模式进行研究,并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八道湾组油气主要来自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八道湾组一段一砂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优质砂体与上部湖泛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海西—印支与印支—燕山2期高角度断裂构成直通源型和接力型2类高效输导体系。研究区油藏类型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受继承性鼻状构造、岩相及断裂与砂体的有效配置等因素控制,具有"烃源岩供烃、断裂跨层输导、鼻凸聚集、断裂岩性控藏"的成藏模式。该区中浅层油气勘探应以构造背景为基础,寻找有效输导断裂为重点,围绕鼻凸带进行勘探,克拉玛依组、八道湾组及三工河组湖泛泥岩之下储层为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马头营凸起馆陶组低幅度构造落实程度低、储层预测难度大和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难题,通过等效Q补偿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主频分辨率,目的层段地震资料主频由30 Hz升至40 Hz;采用层控网格层析速度建模,提高速度求取精度,准确落实低幅度构造圈闭;利用属性分析技术进行沉积相分析,精细刻画目的层段河道砂体展布,并结合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油气输导体系、油藏主控因素分析,明确了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的控藏要素,精细刻画了各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重建了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的油藏模式。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通过勘探部署,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并形成了一套针对浅层低幅度构造油藏的精细评价技术和方法。该研究可为冀东油区周边凸起及渤海湾盆地相似地质条件下低幅度构造油藏的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渤中凹陷斜坡类型与新近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最重要的勘探层系,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深层汇聚脊、基底形态、斜坡产状等共同控制了浅层的油气富集。本文主要依据洼中隆起型汇聚脊特征及其与斜坡产状的关系,结合基底形态将渤中凹陷区斜坡划分为14个二级斜坡带。不同类型斜坡带的浅层成藏模式、成藏特征分化性较大,其中顺脊斜坡区运移条件好,油气在高凸起区大规模聚集成藏,斜坡区难以大规模成藏,但是在切脊断裂强发育区可以形成中小型商业聚集;横向脊宽缓斜坡区是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具有多个交叉脊成排成带富集的特征;挠曲坡折晚期断裂相对不发育,深层沉积砂体发育,油气主要富集在深层,一部分可以侧向运移在斜坡高部位馆陶组成藏,但规模相对较小。勘探实践表明,斜坡类型及其浅层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渤海海域斜坡区勘探,指明下步方向,并为类似的断陷盆地浅层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聚集具有“古构造控制沉积相带、古构造控制油气聚集”的特点,具体为(1)南堡35-2油田潜山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该结论不同于前人得出的油藏主要受控于岩性而不受控于构造的结论;(2)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沉积,油藏主体分布于主河道叠合连片区,砂体的空间展布对油气的再次分配起着一定作用;(3)南堡35-2油田的成藏模式表现为“断裂控藏,深聚浅调”的特点,边界大断层及潜山不整合面为深层“油源网”,使原油在深层馆陶组储层聚集,后期浅层次级断层活动强烈,部分原油被调整到浅层明化镇组形成次生油藏。南堡35-2油田馆陶组资源潜力十分可观,储量规模可能为之前预测的3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沧东凹陷正向构造带油气藏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成藏区带规模发现遇到瓶颈,勘探思路必须由构造油气藏勘探向斜坡连续性油气藏勘探转变。通过对沧东凹陷南皮斜坡精细构造解释、沉积微相划分、烃源岩特征及区域控砂控藏机制的分析,获得南皮斜坡地质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研究表明,南皮斜坡为宽缓继承性斜坡,构造呈现高、中、低斜坡三分性特点,古近系孔店组二段(孔二段Ek_2)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孔店组一段(孔一段Ek_1)底部发育浅水三角洲、上部发育冲积扇沉积,有利砂体大面积发育,孔二段发育好—很好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以构造、砂体、烃源岩及已知油藏匹配,形成自源成藏、它源成藏两大成藏组合系统,并构建孔二段有效生油岩范围内,中斜坡孔二段主砂体区常规油藏聚集,低斜坡远端细粒沉积岩类与油页岩叠合形成致密油,含油气系统范围内常规油与致密油叠加连片,形成"连续性成藏"油气成藏模式;孔一段受孔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下,形成"底部砂组近源大面积充注、上部继承性断裂网状沟通"的复合聚油模式。  相似文献   

11.
桩106地区网状河砂岩油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胜利油区老河口油田的馆上段为典型的河流相油藏,主力含油层系存在曲流河沉积和网状河沉积。本文从网状河及曲流河的成因分析入手,对比了2种河流体系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网状河砂岩油藏的静态、动态特征,提出了不同于曲流河砂岩油藏的钻探原则和开发方法。为该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沉积特征及有利砂体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沉积特征.是油田开发初期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表明,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沙二段一馆陶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以及河流相沉积。通过岩心相分析进一步划分了各类沉积的亚相和微相类型。在砂体展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提出扇三角洲前缘砂、冲积扇扇中水道砂以及滨浅湖滩坝砂为该区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的砂体。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家庄凸起位于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之间。该区天然气具有双气源,北部天然气主要来自渤南洼陷,南部天然气主要来自利津洼陷。深部天然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形成古生新储型气藏。储集层主要由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砂体和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砂体组成;发育有馆陶组、明化镇组两套盖层,成藏和保存条件优越。浅层气的平面分布主要受构造背景和沉积相带控制,馆陶组气藏以气顶气为主,明化镇组气藏以气层气为主。浅层气纵向分布受地层砂泥比控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  相似文献   

15.
老河口油田油藏特征及适用的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丽 《海洋石油》2005,25(3):14-17
老河口油田位于埕东凸起北斜坡,馆上段是主要含油层系,北部是埕北生油凹陷,油源供给充足;多期发育河道砂体相互叠置形成了老河口油田埋藏浅、数量多、叠加面积大、油藏类型单一的馆上段河道砂岩性油藏;针对馆上段河道砂体的地震属性特征,选择了水平切片、频谱分解等适用的勘探技术,在勘探部署和储量计算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真实地反映油层的分布状况,更好地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相似文献   

16.
高邮凹陷缓坡带戴南组发育多类型隐蔽油藏,成藏条件复杂,搞清其成藏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研究表明,缓坡带戴南组主要发育四种类型隐蔽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砂岩上倾尖灭油藏、透镜体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各类型油藏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三点:烃源岩、有效输导体系共同控制油藏丰度;砂体类型、发育规模共同控制油藏平面分布特征;局部盖层厚度、砂泥对接关系共同控制油藏纵向规模。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刘传虎  王学忠 《特种油气藏》2011,18(2):52-55,137,138
春光油田是以沙湾组为主力含油层的浅层优质高效油田,在矿场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薄砂体滚动勘探、勘探开发一体化、开发动态监控技术、单井油嘴系数估产技术及新的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等鲜明的特色技术。针对岩性油藏的隐蔽特点,形成了以地震属性特征直接判断油层的技术;针对边水活跃的特点,建立了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形成了以数值模拟为核心的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动态监控技术;立足实际,形成以单砂体成为独立油藏管理单元、管理扁平化、用工属地化、制度文本化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油藏管理模式。春光油田开发5 a以来,产量稳步上升,保持自喷开采,边水水线缓慢、均匀推进,含水率仅为2%,采油速度保持在5%以上,采收率为47%。  相似文献   

19.
埕岛油田是我国投入开发的第一个浅海整装大油田。馆陶组是埕岛油田的主要含油层系,油藏本身具有河流相沉积、油层平面连通差、天然能量弱、油稠、胶结疏松、易出砂、产能较低等特点。海上油田开发要求单井具有较高的产能,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油田开发过程中采取了以下针对性的措施:利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进行储层追踪预测,并以500m左右井距合理部署开发井位;钻井、完井全方位油层保护,减少油层污染;一套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射孔层段,提高主力油层储量动用程度;优化射孔参数,提高油井完善程度;优选配套合理的机械采油方式,实施先期防砂。由于采取了上述主要措施,馆陶组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71.3t,比相邻同类型的孤岛、孤东、埕东油田高1倍多,为同类油田开发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文科  张研  方杰  王君  刘冬民 《石油学报》2015,36(3):337-346
岩性油藏是贝尔凹陷油气勘探和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对其成藏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程度仍然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岩性油藏的勘探进程。基于测井、地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通过油藏解剖和成藏条件分析,系统研究了贝尔凹陷不同洼槽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认为岩性圈闭、储层物性以及输导通道是该区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断裂坡折带控制岩性圈闭的发育,即在垂向上,断裂坡折带类型控制砂体类型,主要发育断崖型坡折带形成的近岸水下扇,断阶型坡折带形成的浊积扇以及断坡型坡折带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等岩性圈闭;在平面上,断裂坡折带的平面样式控制砂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形成断弯型、断接型、断沟型以及交叉型展布形态。砂岩储层临界物性控制岩性圈闭的成藏,只有当砂岩储层的物性高于临界物性时岩性圈闭才具备成藏条件。"断层-轴向砂体"控制岩性油藏的分布,特别是控砂断层下降盘扇三角洲砂体的轴向部位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