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混铁车保温改造效果评估是混铁车保温改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混铁车运输过程及处理过程中铁水温降的半经验简化算法.经实验验证,该算法得出的混铁车改造前、后的铁水温降与实测值吻合,相对误差在0.7%以内.并用该算法对混铁车的保温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出改造后铁水温降可缓解20 ℃以上.该算法对采用其它改进措施的铁水温降的预测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利明  姜华  荣军  励军 《冶金能源》2012,31(4):59-61
介绍了混铁车内衬温度监测技术及实验结果,同时也给出了混铁车铁水温降测试结果,为混铁车节能改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罐体被大面积烧损的混铁车,采用了切割、拼装和焊接等在线修理方案,使混铁车尽快恢复了正常使用。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可靠,修复时间短、费用省,为同类设备的修复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宝钢1号3号高炉向炼钢厂交叉供铁运输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钢既定的铁水运输线路不能适应三期建成后交叉供铁的运输需要,从运输组织着手,通过多方面方案机车作业方式的运行分析,提出交叉供铁车流的接力输送及线路改造方案,以期为三期铁水物流和混铁车、机车运行的最佳化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混铁车的倾动力矩是其倾动机构设计的重要参数,以往混铁车的倾动力矩的计算多依赖于手算,计算速度慢,计算精度低。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300t混铁车进行了倾动力矩仿真计算,克服了上述缺点。经计算得出了倾动力矩曲线,为倾动电机的功率确定和倾动机构设计,为倾动的安全性判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灵巧鱼雷罐混铁车(以下称“无人驾驶混铁车”)作为全球首创的无人智慧铁水运输车辆,实现了“需要才拉、满罐即走”的极致效率铁水运输模式,在钢厂中开始推广使用。本文以无人驾驶混铁车为研究对象,对其制动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介绍了无人驾驶混铁车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构造。从机械制动、电气制动两方面分析了车辆制动系统结构和制动原理。最后依据制动约束条件,设计了机械制动、电气制动和联合制动三种制动算法。  相似文献   

7.
鱼雷罐铁水温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分析铁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温降,开发了鱼雷罐中铁水温降数学模型。该模型巳在宝钢实际使用,铁水温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铁水温降的影响,讨论了减小铁水温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传热学角度分析了炼铁-炼钢界面问铁水在受铁、运输及预处理等过程中的散热机理,建立了铁水罐-兑铁包界面模式的铁水温降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对该温降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铁水罐-兑铁包模式的铁水温降变化较大,以受铁过程的温降为最大,其后依次为兑铁、预处理、运输和等待过程.与铁水罐-兑铁包模式相比,"一罐到底"模式具备较好的界面连续性,能减小铁水温降35%左右,应是未来铁钢界面节能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晨  郭兵  贺亮  郝睿  张思波 《冶金设备》2023,(S2):30-33
铁水运输是冶金企业中最为关键的工艺运输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国家对于达到“双碳”目标、推动中国铁路运输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理念坚定不动摇,对现有的传统运输工具及方式进行迭代更新刻不容缓。为解决现有铁水运输模式存在的不足,提高混铁车周转率,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提出了在不改变既有混铁车主体结构基础上的永磁直驱自走行智能混铁车的改造方案,不仅能够实现“满罐即走”,无需等待牵引机车,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还可提高周转率,减缓了铁水的降温与燃油的消耗,节能效果十分显著,让鱼雷车成本更低、节能性更强、作业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铁水罐、混铁车、转炉铁水脱磷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实绩,对脱磷工艺方案的选择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大型高炉出铁过程铁水温降规律,对首钢京唐5 500 m3高炉出铁过程中铁水沟和炉下铁水罐内的铁水温度进行了现场实测。结果表明,高炉铁水沟中铁水温度呈周期性波动,堵口过程中铁水沟残铁温度以0.92 ℃/min的速率逐渐降低,铁口打开后铁水沟温度需40 min逐渐回升并稳定在1 475 ℃左右。尾罐是影响铁水罐受铁结束时罐内铁水温度的关键因素,尾罐比普通罐装满铁水时罐内铁水温度低25 ℃。尾罐装满铁水时罐内铁水温度与第一次受铁量有关,将尾罐放在高炉下次出铁的第二罐受铁有利于提高罐内铁水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2.
对LF精炼过程中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LF精炼进站温度、通电时间、软吹时间、精炼总处理时间、石灰加入量及Al加入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钢水温度变化模型。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关数据采用模型进行计算,计算温度与实际温度误差在±10℃的比例达到了86%以上,对现场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得知,引起精炼过程中温度降低的因素依次为精炼时间、炉料加入量及软吹时间。且通过优化吹氩制度、缩短精炼时间可以有效的减少钢水温度损失。  相似文献   

13.
宝钢铁水输送过程中温度预报传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二维传热模型对宝钢铁水从高炉到炼钢输送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在模型中 ,采用了等效原理处理铁水罐车的传热过程。模拟的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鞍钢目前铁水保温输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水到达钢厂温度经济可行的措施,提出了科学正确评估铁水质量和温度价值的方法.指出要进一步降低铁水单耗,要有技术上的投入和管理、政策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16Cr20Ni14Si2属于经典耐热钢牌号,标准中碳、锰、硅控制范围较宽,元素含量的高低对钢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为了了解碳、锰、硅元素等对16Cr20Ni14Si2耐热钢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碳、锰、硅含量试验钢的力学性能比较,以及Thermal-Calc析出相计算与比较,初步了解这些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700℃以下拉伸时,碳、锰、硅元素的含量对16Cr20Ni14Si2耐热钢高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属镁粒铁水脱硫过程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汉杰 《钢铁》2007,42(5):37-41
通过对金属镁粒铁水脱硫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发现,金属镁粒的粒径越大,镁粒气化后的气泡在铁液中的停留时间和平均上浮速率就越大,铁液中镁脱硫反应的传质系数减小;上浮速率及停留时间与铁液温度几乎没有关系,但传质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的铁液深度和铁液硫含量时,金属镁粒铁水脱硫时镁的利用率随镁粒的粒径增加而减小;温度对镁的利用率的影响在镁粒粒径小时比粒径大时要大,在铁液硫含量小时比硫含量大时影响要大;就脱硫过程动力学而言,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铁液中镁的脱硫反应,这与热力学结论相反;铁液温度为1573 K,铁液中的w([S])为0.06%,铁水包的深度为3 m,在镁粒半径范围为(3~16)×10-4 m时,理论计算镁脱硫时镁的平均利用率为83.1%,与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很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5 t转炉"低铁耗、高冷料比"冶炼工艺的探讨,在操作中遵循"早化渣、低碱度、高MgO"的炉渣控制技术以及"前期快速升温、过程升温平稳"的温度控制原则,完成了"低温冶炼工程"攻关,解决了操作过程喷溅和终点生铁块未熔化的难题,保证了转炉操作的稳定顺行,在高炉铁水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了钢产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铁水预处理终点硫含量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慧书  战东平  姜周华 《钢铁》2007,42(3):30-32
铁水预处理脱硫是纯净钢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铁水终点硫含量是反映脱硫站能力和生产效果的重要指标.对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铁水包喷吹CaO Mg粉剂复合脱硫过程,通过采用自适应调整学习率和最大误差学习法对标准BP算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铁水预处理终点硫含量预报模型.用梅钢的1154炉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经100炉数据现场验证表明,改进的BP算法比标准BP算法预报误差≤0.003%的精度提高28%,有19%的炉次预报值与实际值完全一致,有90%的炉次误差≤0.003%,平均误差为0.0017%.改进的BP算法在铁水预脱硫终点硫含量预报模型应用中获得了更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马登  吴巍  刘小亮  刘质斌 《钢铁》2017,52(2):10-17
 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铁水增碳过程中碳溶解反应自由能变化以及碳氧化反应自由能变化的关系,认为碳的氧化是阻碍铁液增碳的不利因素,增碳反应必须在氧气较少的气氛中进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增碳试验。首先利用过量石墨增碳,分别得到含钒铁水在1 450、1 500、1 550 ℃时的碳饱和溶解度,并拟合得到碳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式,即[w(Cs)=2.7×10-3T+0.38。]然后将不同的增碳剂加入到由铁屑熔化而得到的含钒铁液中,并保温一定时间进行增碳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5种增碳剂的增碳效果优先顺序为:低氮增碳剂、石墨、无烟煤、碳粒、焦炭。由动力学计算可知,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增碳反应速率常数的数量级为10-4 s-1。通过分析认为,提高温度可以促进增碳反应的进行,而增碳剂中的硫和灰分抑制增碳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施月循  林成城 《宝钢技术》1999,(5):19-21,26
经脱硅实验与计算表明,脱硅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不大(43.9kJ/mol Si),温度对脱硅反应影响。脱硅初期,脱硅受铁水侧传质所控制。EPMA显示了构硅元素在渣铁相本体与渣铁界面存在明显浓度差。所以,一次性投入过多脱硅剂不会增加脱硅速度。加强搅拌有利于提高脱硅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