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建筑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而对于绿色建筑场地的雨水控制则更是重中之重,它满足了海绵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实现了雨水良性管理的"水弹性原则",本文就从海绵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入题,详细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场地雨水设计相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严晨晖 《绿色环保建材》2020,(3):103-103,224
本文论述了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规划方法,如总体规划、专题规划、细节规划,以及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如铺筑渗水砖、建造绿化屋顶、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等,旨在深化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9,(12)
进行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性意义,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推进城市中的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什么是绿色建筑生态城区以及海绵城市,分析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筑小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空间的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的合理性对于海绵城市能否高标准建成并发挥功效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几年来参与建筑小区类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所想所悟,就社区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的指导原则、常用设施形式进行浅显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城市双修工程,也是区域水生态系统要素、成分、秩序、生态位与水系统的修复,其最终目的是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和建立生态型排水体系。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等层面,增加或者修复城市海绵体的规划建设,包括以下4大方面:(1)湖泊、湿地、河流、堰塘及沟渠,(2)各类绿地(森林、山林、公园绿地、草地、农田等),(3)建筑屋顶、废弃地、荒地及裸露土壤,(4)排污、排水明渠、管道、箱涵、暗河以及地下水库等。通过土地利用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是雨洪管理与水生态系统重建,然而其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属于顶层设计的战略行动,包括立法、体制、机制、系统、流域、区域协调的理念、理论、规划方法与工程技术社会变革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大自然水的循环规律,其核心是气象、水文、城市规划、水利学、景观学、排水、生态工程等专业联合协作,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在提升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着碎片化治理问题,需要在组织制度变革和智慧技术创新两个维度加以解决。依托制度与技术的创新迭加,努力打造智慧型海绵城市。智慧型海绵城市是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多元主体围绕城市水生态建设展开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具有自组织、自感知、自预防和自应对等特性的海绵城市。智慧型海绵城市将智慧城市与海绵城市两大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让城市在生态上更具弹性和韧性,从而实现城市中人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的大环境下,小区建筑越来越不可取代,生态问题的加剧以及环境的恶化给小区建设增加了难度与挑战.在小区建设上,对海绵城市这一新型理念加以改造与利用能更好地解决小区存水、积水以及其他关于水的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运用环保理念改变了以前用传统形式管道快速排水的模式,让小区像海绵一样能够净化雨水,让城市生态如海绵般舒畅,实...  相似文献   

8.
郭昊 《城市住宅》2016,(11):35-37
正为积极应对水资源短缺和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在满足绿地景观的同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元素,让小区绿地景观更生态,更具可持续性。本文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出发,结合住宅小区景观的特性以及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开发应用技术,探索住宅区景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的海绵城市,无疑是实现良好生态环境的最佳方式之一。城市景观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小到雨水花园,大到湿地公园,景观用大大小小的细胞肌理给予海绵城市有效的支撑。本文以天津生态城美嘉园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阐述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与景观双融设计核心原则与技术原理,探索在项目中的实际运用与创新技术,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海绵城市带来的绿色、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0.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内涝、水生态失衡等城市病愈发严重。海绵城市作为一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手段,无疑是实现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可有效地净化雨水,缓解城市缺水问题,解决城市内涝,减缓地下漏斗状况发展。通过对雨水花园的介绍分析并结合实例,对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代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的国家行动。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发展历程和国内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现状,对新形势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化工作提出了系列建议。总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与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共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的标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整体趋势下,海绵城市作为现代城市转型发展的全新思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满足城市空间治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目标,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理念,利用海绵城市可以更好地开展城市水资源管理,保障城市生态文明,实现绿色空间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空间治理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展开深入研究,从海绵城市概念出发,进一步探索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两者都是以创造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从内容上看,绿色建筑的条文中包含大量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这些技术存在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部分;从层次上看,绿色建筑是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和微观体现之一。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规划、实施、经济政策及考核评价等四个层面加强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统筹建设,有利于实现两项工作的共同推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绵城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城市建设理念,从排水设计、透水路面设计、小区屋顶设计、水循环利用、下凹绿地设计等方面对建筑小区的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指出该设计方案不仅注重于提高小区的建筑质量,降低小区的能耗,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加强小区中水的循环利用效率,而且改善小区的绿色环境,降低绿地设计的成本,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小区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旗舰型项目,在建立之初即提出了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总体目标。本文通过对生态城规划及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进行梳理,形成了由建筑、市政、绿化景观及水系四个层面海绵城市实施体系,为全国其他地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正聚焦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探索城市停车钢结构住宅现代木结构2015年12月20日,时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会议指出,要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建设海绵城市,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和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建设管理与新型城镇化水平,推动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在新型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挥城市水生态服务功能,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这里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海绵城市排水设计要求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阶梯式生态框挡墙的设计理念和应用优点作了简单介绍,结合徐州市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截水沟工程实例,重点阐述了如何控制生态框挡墙施工质量,保障生态框挡墙在稳固河道以及美化河岸景观的同时,发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作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绿色生态建设涉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空间优化及水土协调发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可持续交通策略、新能源与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推广及更新改造等诸多方面。绿色生态城区是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绿色建筑则是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最好抓手。我国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推动城市规划逐  相似文献   

20.
自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以来,各地都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海绵城市是减少和避免暴雨灾害、有效降低暴雨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将雨水作为可循环利用资源研究已达成广泛共识,同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文章结合我国国情及现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海绵建设,为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起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