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动汽车供能设施的配套建设是电动汽车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的关键,提出同时具备充电、换电以及储能功能的充放储一体化站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闲置电池以及退役电池的储能价值,组配为电池储能站,并通过变流装置与电网实现充/放电互动。根据一体化站的结构功能特点编制一体化站标准运行规程的7个要点,包括总则、调度中心、变流装置、电池充换系统、梯次电池储能系统、站内配电系统以及一体化站异常及事故处理;每一部分分别就装置描述、运行流程以及操作和注意事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智能充放储一体化电站,相对传统的充电站和储能站,更加节约设备、土地、运行成本,是电动汽车配套供能设施建设的一个良好解决方案.对充放储一体化电站内的能量进行系统的定义,讨论广义能量的周期性特征;进而将站内能量分解为三部分,分别进行计算和周期性控制,通过周期性控制可实现充放储一体化电站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电动汽车具有负荷和移动储能的双重特性,合理利用电动汽车的移动储能特性可以改善电压质量,减少电网储能装置的配置,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首先,建立了基于光储电站的微电网系统;然后,以光储电站母线电压为控制对象,提出了电动汽车的控制策略;最后,用MATLAB/Simulink对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改善电压质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4.
包括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的微网通过内部优化运行,可以减小分布式电源的出力波动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这已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的有效方法.电动汽车换电站由于可以避免车主长时间等待充电,已经成为大型城市发展电动汽车的主流模式.此外,换电站作为储能单元参与微网运行,可以提高微网接纳分布式能源的能力并改善微网运行的经济性.在此背景下,主要做了下述工作:(1)研究了换电站电池调度策略,制定了电池分组规则和调度优先级顺序;(2)分析了电池充放电状态并在满足车主用车需求和电池荷电量约束的前提下计算了换电站充电需求和最大充放电功率;(3)制定了以最大程度响应微网调度信号为目标的换电站电池调度流程.最后,采用包含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换电站和居民负荷的模拟微网系统来说明了所发展的模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兰  张贺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24,40(2):115-123,149
为了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了计及充换储一体站(CSSIS)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首先,基于快充用户行为和城市交通特征分别构建了充电站模型和换电站模型,再结合储能电站模型完成了CSSIS建模。然后,在计及CSSIS、微型燃气轮机和可再生新能源等接入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构建了优化调度模型。为降低预测精度误差的影响,采用了多时间尺度协调优化策略处理。该模型属于非线性非凸混合整数规划问题,采用线性化和二阶锥松弛方法将其转化为可用商业求解器处理的混合整数二阶锥凸优化模型。最后,以改进的IEEE 50节点系统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形式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以及CSSIS具有高效参与电网优化运行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源—网—荷—储的单一环节和多元交互出发,构建了复杂电网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为计及复杂电网中各侧指标的依存和反馈关系,考虑决策者的指标偏好及指标包含的信息量,将ANP-EWM组合赋权法引入到投资决策中。首先,提出复杂电网中源、网、荷、储的单侧指标和考虑网源交互、荷网交互、源荷交互、源储交互、荷储交互、网储交互的交互指标,建立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其次,利用博弈论得到ANP-EWM组合赋权法为指标赋权;最后,使用优劣解距离法求取项目总效用值。以IEEE 39节点系统为例,将所提方法与其他赋权法进行比较,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有效地从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产生或收集大量数据,从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许多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移动客户离网率分析及预警系统为背景,进行了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设计并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创建数据仓库,建立挖掘模型而挖掘结果的呈现是通过Delphi编程的方式来实现为用户定制数据仓库应用系统。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系统不仅在展现数据挖掘结果方面非常理想,并且能与离网预警和业务处理流程实现无缝联接。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协同考虑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定容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储”多主体协调规划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配电网规划过程中多方主体的利益,基于已有的“源-网-荷-储”规划研究成果,以电动汽车充电站为枢纽,引入配电网与交通网间的耦合关系,将配网公司作为充电站投资主体,在网层规划中纳入充电站选址定容问题进行网架与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协同规划。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并采用改进IEEE 33节点算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规划方法可有效提高规划过程中各主体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的特殊性,研究了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新技术,并介绍了有关的控制器件.  相似文献   

10.
电动汽车DC-DC电源变换器的原理、建模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设计出在电动汽车上把高压直流电源变换成低压直流电源的高品质DC DC变换器 ,采用自动控制理论进行指导 .介绍电动汽车DC DC变换器原理和设计 ,建模与控制方法 .应用阶跃响应法、频率法研究其数学模型和控制特性 ,并且进行分析和计算 .实验结果表明 ,用这种方法所研制的电动汽车DC DC变换器输出电压精度高 ,抗干扰能力强 ,调节特性快速、平稳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EV),there is a huge demand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s (EVCS).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和ABS协调匹配,提出了恒值能量回收、定速率能量回收、最大化能量回收3种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并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数学建模仿真.结果表明:3种控制策略各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大能量回收策略的制动能量回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并网型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了为最大限度利用风能,并网型变速风力发电机组所采用的控制技术和策略;给出了风速在不同阶段,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途径;分析了ISC、DSC、双重控制、OPDC、DAC和PI控制以及智能控制的方法及其构成;指出了各种控制技术和策略的优缺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园区微电网为研究对象,将充电站内电动汽车分为私家电动车和电动班车2种主要类型,进行孤岛运行可靠性评估.首先,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行驶时间特性,提出电动汽车充电站联合储能设备与微电网电力系统间的功率互动策略以及互动功率计算模型.随后,以开关为边界对微电网馈线区域进行分级,提出不同故障隔离操作方法.并在传统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电动汽车充电站平均充电、放电、负荷削减深度等评估指标.最后,采用序贯蒙特卡罗智能算法,以IEEE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测试系统RTBS Bus6的F4馈线区域为基础而修改的配电网络为算例,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响应V2 G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接入微电网后,合理的功率互动策略可有效提高微电网孤岛运行状态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水电站站内运行优化通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针对形式多样的水电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水轮机组能量特性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统一采用多项式方式分别对水电站内各台水轮发电机组的引水管路进行分段水头损失计算;在对下游水位和流量关系处理时,除利用流量-下游水位关系曲线计算外,对具有的特殊情况,引入了逻辑条件输入模式进行编程处理。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设计了通用的水电站站内优化系统。该系统针对多个水电站进行试运行时,在处理电站参数、管路水力损失、下游水位及优化运行等方面均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 FACST 技术的发展,SVG 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电压调整和无功补偿的重要元件,针对大容量SVG 存在的开关频率与容量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无需互联控制的 SVG 并联运行控制方法,该方法以实现电压调整为目标,在电压反馈的基础上,附加补偿电流反馈,通过电流反馈的增益整定 SVG 电压-电流特性曲线的斜率,实现按容量均分负荷.并联运行既扩充了补偿容量,同时冗余配置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通过仿真研究了各种工况下 SVG 并联运行的工作特性,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静止无功发生器并联运行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FACST技术的发展,SVG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电压调整和无功补偿的重要元件,针对大容量SVG存在的开关频率与容量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无需互联控制的SVG并联运行控制方法,该方法以实现电压调整为目标,在电压反馈的基础上,附加补偿电流反馈,通过电流反馈的增益整定SVG电压—电流特性曲线的斜率,实现按容量均分负荷.并联运行既扩充了补偿容量,同时冗余配置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通过仿真研究了各种工况下SVG并联运行的工作特性,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